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古典诗歌教学又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我们的先人以其卓越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古典诗歌,我们竟深感陌生大于熟悉,敬畏大于亲切,阅读大于品味,我们早已远离了诗歌,冷落了诗人,荒芜了诗意。
诗歌,无疑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具真情、最具性灵、最具美感的文学样式。诗歌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来品味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内心,体会文字的魅力。通过学诗,进而学做诗人。
诗歌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超越庸俗,学做诗人。
学诗要投入,要做到“诗人即我”,在这样的形象转换中提升阅读者的鉴赏水平。通过从我到诗人的形象转换,实现我与诗人的心灵沟通,进而合而为一。此时,要忘我,我原本是谁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此时此地,便是诗人的彼时彼地;诗人的彼时彼地,便是我的此时此地。穿越时空,我俨然就是诗人,诗人的一颦一笑,便都是发自我心,千年前的诗人便是我,我便是千年前的诗人。
经此熏陶,在意念中与诗人融合,久而久之,你便可会诗人之意,懂诗人之心,进而具备诗人之质。
学习的过程与成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的成长反过来也将促进他的学习。当你稍具诗人之质,便可更加深入地懂诗人之心,会诗人之意。
真正的诗人必定是敏感而多情的,他们代表着人类复杂性格中最率真、最质朴的真性情。学诗很大程度上就是学做真人,回归真正的自我!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被异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越来越远离他的内心,越来越远离那个最初的自己。学习诗歌,就是让阅读者找回那一份纯真,拭去蒙蔽心灵的灰尘。
当你回归内心,找回真正的自己,也就具备了做诗人的潜质。这时你将变得真诚而多情,你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呼唤,你不再被世事纷扰羁绊,不再为名缰利锁束缚,你的心灵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此时,你就是诗人:你读诗,就能够读出诗人的味道;你写诗,就能够写出诗人的心声。
这时,你便上升了一个境界:从“诗人即我”上升到了“我即诗人”。这时,你便完成了学诗的目的,你的“诗性”已获得激发,诗歌的种子已在你的灵魂中生根、发芽,并将最终花香四溢,硕果累累。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用一个比喻来定义读书呢?
——书籍是一面镜子,读书就是照镜子的过程。
写书的人站在镜子里面,读书的人站在镜子外面,而书籍,就是那面镜子。
起初,里面的人是里面的人,外面的人是外面的人,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外面的人看着里面的人,打量着,忖度着,充满了好奇;里面的人看着外面的人,盼望着,憧憬着,充满了期待。
当外面的人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的时候,他和里面的人自然也就貌合神离。里面的人在哭,外面的人却在笑;里面的人缄口不言,外面的人却夸夸其谈。此时,镜子是一面墙,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渐渐地,外面的人心绪渐宁,心智渐高,当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时候,他会竭力地靠近镜子,以便看清镜子后面的世界。此时他发现,自己每靠近镜子一点,里面的人也会更加靠近镜子一点;如果自己转身离开,里面的人也会拂袖而去。
日子久了,镜子外面的人和镜子里面的人朝夕相对,竟似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了,当里面的人忧伤,外面的人便跟着落泪;里面的人欣喜,外面的人也跟着雀跃。
直到后来,外面的人全身心地投入,无限地靠近镜子,此时奇迹发生了:在镜面之上,外面的人与里面的人合而为一了,彼此融为一体,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里面的人融入外面的人,来到此时此刻;外面的人融入里面的人,去到彼时彼刻。此时,镜子是一座桥梁,沟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融合了两个不同的生命。
品味诗歌亦是如此。
作者简介:刘会成,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