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应试教育或者说是学历教育,它更倾向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重视学分,不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填鸭”式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自学能力差,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高分低能问题难以彻底解决。龙井三中现在推行的“3+1”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它更加强调“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讲求效率,把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教育效果,也就是我要提及的“3+1”有效教学模式。
“3+1”有效教学模式的“3”是指预习案、探究案、课后案,“1”就是小组评价,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只有把“3+1”有效教育模式的内涵理解透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我们与传统教育模式有了不同,才能实现“3+1>4”的教学目的,才能说我们的“教”正逐步达到与现阶段的“学”相匹配的要求。
二、抓牢“3+1”有效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3+1”有效教育模式是一种理念,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它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和学习效益。
1. 学习效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把着眼点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放在教师身上,既不要单纯地看教师的讲解多么精彩,也不要单纯地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多么到位,更不能单纯地看教学方法多么新颖;而要着重看学生到底有多大收获。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评价的观念和评价标准所发生的根本转变。
以往有的教师总在课堂上以“讲”为主,有些公开课或示范课总出现带有弄虚作假性质的花样翻新,这都是因为教学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偏颇,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说,任何不管学生实际收获的教学,不论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在常态的教学中,也无论形式上怎样“新颖”或“创新”,都是失败的。综合成绩才是衡量效果最准确的量化标尺。因此,我提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尽可能不让一个孩子学习成绩落后”的刚性要求,并潜下心来,深入研究有效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成绩的关系,探索教学新路子,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2. 学习效率。它是一种结果,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我们强调要搞有效教学,目的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就是要有效转化学困生,有效转化临界生,让“优生更优,中等更强,后进赶上”。
3. 学习效益。就是“教”与“学”的产出比,是用包括时间在内的最少的投入换来学生最好的学习成效。学生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教学层面说,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习题、测验题的编制等研究不深入、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得不拼时间,大搞题海战术。这些高消耗、低效率的作法,必须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中加以认真的解决。
三、把握好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新教程实施以来,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我首先从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入手,在学案的斟酌、设计、编写、成型上提高质量,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反方向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1. 创新教学整体设计。从课前备课入手,把备课分成三个阶段:一是集体备课。组织全体教研组教师就现阶段化学学科特点进行讨论,结合实际分析教材,读懂读通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形成完整、精练、易懂的学案提纲,统一标准,提高备课质量。在集体备课阶段要把教材分析透,对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整个教材的架构、逻辑关系和知识点掌握清晰,便于第二阶段备课的进行。二是独立备课。主要是针对自身所处的年级、班级以及所教学生的层次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准备,设计一些符合实际、易于讲授的环节和步骤,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独立备课阶段,要对自身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制定好应变措施,做到课堂45分钟的从容应对。三是个性化备课。要把一些能凸显个人魅力并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特点融入到自身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把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时事方面的信息融入进来,提高个人授课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在个性化备课阶段要注重把握好一个“度”,也就是把握好一个标准,这将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效的备课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有效教学的成果。
2. 灵活引导学生思维。掌握好课中的有效学习时间,执行好课前确定的授课思路,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课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内,还要设计一些能够覆盖多层次学生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教与学的碰撞,保证课时内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挥好实验课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讲解《原电池》这一章节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把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加入到授课内容当中,使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的了解一些常识,更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有了深刻的认知。
3. 合理安排课后学习。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不应放松对课后学习的要求,要结合课中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综合全面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课中学习问题、课后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进行学习的良性循环,确保有效教育体系的形成。
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有效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考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有效教学是一种触动,作为教师应该养成随时为学生知识增长服务的意识。及时、准确、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提问是增进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双赢手段,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意识、主动意识的形成,也必将会为有效教育框架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加强“3+1”的有效教育模式,还是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抓牢“三个关键点”,把握好“四个环节”,其影响必将深远。
作者简介:孙薇,吉林省龙井市第三中学,中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