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堂
【摘要】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他也有愁苦,也有乡愁,还有抱负,当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诗人为了抒发胸中的失意,他选择了酒与月亮。他一边饮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把"愁心"寄给月亮。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最终把理想寄托给明月,似乎只有那高洁的月才能使他感到一种解脱和 超 然 。李白对月一片痴心,月在他的诗中形成丰厚意象。
【关键词】李白 月亮 咏月诗 意象 情缘
许多杰出的文学家,用他们生花的妙笔描写了一个个月亮,并赋予美丽的月亮以诸多内涵。有美丽的也有凄凉的,往往是在美丽中蕴含凄凉。因而。我称月亮为美好与凄凉的共同体。
《诗经》中的《诗经·陈风·月出》是写月最早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写的是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
秉承《诗经》借明月以抒思念之情的诗作大量存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篇:"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该死的明月让人彻夜难眠,只因相思苦。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又是明月皎皎,又是愁思之妇,又是难眠之夜。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诗中所写却是文人愁苦。最值得称道的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有主有次地描绘了月夜美景,讴歌游子思妇的纯洁爱情,继而抒发了年华似水的感慨。现实主义诗歌巨匠杜甫在《月色》中这样写道:"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既写其妻借月怀人,同时也看出作者借月思乡的情怀。苏东坡《水调歌头》如此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中表达的是兄弟亲情。
统观以上分析可知:诗人喜欢用月亮这一意象。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人们已经为月亮附加了种种内涵,它能够彻底地表达作者的幽思之情。纵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他也有愁苦,也有乡愁,还有抱负,当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诗人为了抒发胸中的失意,他选择了酒与月亮。他一边饮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把"愁心"寄给月亮。因此,李白与月亮结缘,不难解释。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就这400多首咏月诗,我简单例举说明其分类。
1.思念的寄托
1.1 对亲人的思念
李白写月诗绝大多数是表达思念之情的,这是继承传统写月诗的结果。作者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在这一类诗中,《静夜思》可谓是最出色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开始看见床前的明月光,还怀疑是地上打的霜,再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才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外乡的明月也就是故乡的明月,举头一望,低头一思,思念家乡的情怀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了。而"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思念。诗人夜泊牛渚,追昔怀古,竟思念起谢尚来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恨无知音的感慨。
1.2 对恋人的情思
李白也写了一些表示恋人相思的作品,如《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蕴含其中的思恋之苦不言自明。
返璞归真,这是情感最终的归宿,亦如"上善若水",须知"饮水思源"。李白在《夜坐吟》诗:"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月入闺房,有歌声,有妾情,歌咏男女爱情应当建立在双方了解,情投意合的基础之上。什么样的"归真"都有一个过程,只要是进步的爱情观,一样能让纯真的爱情渐渐返璞。《夜坐吟》体现的正是李白进步的爱情观。
爱不仅是种蕴含,还是种"隐射",而诗歌恰恰能将这些蕴含的东西表现出来。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月圆,这本就是一种大爱的体现,而诗人用诗这种最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文体来书写一种亲人的爱,可以说在更深层次的"诗心"里,它讴歌的正是这一种博爱的观念。由此不难看出,李白在写诗的过程中不仅让注重一种情感的"速递",同样看重感情的深层次挖掘,使读者与作者能有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情理通感上的"海上明月,天涯此时"。
1.3 对童年的追思
也正是和爱情同样,童年对于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不一样。尤其对于诗人,童年的记忆变得尤为常新,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此,月亮被披上了童真的五彩翅膀,带着他遨游月宫,回想"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的古老传说。情感驾驭在小时的"月思"之中,与其后的"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今日之"月思"交相辉映。表现了由"月"带来的童年追忆。
2.理想的象征
一个好的理想当然有一种最适当的寄托和抒发。所有的事物都在某一层面上拥有能够承载其它事物的能力。月亮也同样如此。
2.1 理想中的豪情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文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2.2 理想中的豁达
这在《将进酒》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浪漫中最得意的豪放,理想在这其间注入了"月"的豁达。
诗歌中用"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深远呼吁来表达出对生命珍惜和应该适时放松心灵的理想呐喊。
2.3 理想中的智慧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李白同很多诗人一样,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世理想,但因仕途坎坷、自己欲"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官场的黑暗中化为泡影,所以李白坚持"独善其身",用自己豁达的心态面对世事,因而有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积极的处世哲学,这是他理想中又一独特智慧的表现。
3.亲密的伙伴
3.1 独酌时的伙伴
诗人善写浪漫主义诗歌,拟人的手法必不少用。诗人常常把月亮作为自己亲密的伙伴。这也是诗人在极端孤独中作出的无奈选择。诗人孤独的心只能接纳酒和月亮。而且,月下饮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排遣内心孤独与烦闷的方法。这一类诗以《月下独酌》独负盛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月夜独饮,没有知音,竟然举杯招明月共饮,把皎洁的明月引为知己,并要和它永结无情之游,这正是"有志不获聘"而感于"日月掷人去"的岁月蹉跎所抒发的感慨。
3.2 行走时的伙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门。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径和星稀",诗人在月夜访问一个朋友,只有山月陪伴着诗人。所以诗人也把山月引为随从自己的伴侣,月亮变得如此的脉脉有情,和诗人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
3.3 放情山水时的伙伴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在此诗中,李白用一个"赊"字将月亮人格化,幻作了陪侍人一起泛舟于洞庭湖,观湖美、听湖声的伙伴。
此处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用语的高明之处,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同时也将"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发挥得游刃有余。
4.纯粹的月亮
在李白的写月诗中,有一部分是纯粹写月亮这一自然物的诗。在它身上根本找不到寄托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4.1 纯粹地月亮描写
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等诗句就只是客观地描写月亮。
4.2 点明时间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点明时间已到晚上,明月下的长安,传来千万捣衣之声。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这里十个点名的时间是傍晚醉归之时,兴兴归家的写照。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夜半"溯流归",看到白璧上的秋月的光芒,白白璧照得犹如雪一般净白。
4.3 渲染环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自己梦境的迷离神幻,将浪漫主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在描写蜀道之难时,用夜月这样的字眼来渲染蜀道空山的寂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向成功的创造出来以后,虽可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诗人才具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1】(第257页)"诚哉斯言,若谈到咏月诗词,我们不可能不谈到伟大诗人李白,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名作经常出现在大、中、小教材中,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之一。诗人不仅在咏月诗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还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和集大成者,其广泛吸收自《诗经》、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诗的优秀文化遗产与表现技巧,有时甚至还爱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的创作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认识、理解李白诗中如'大鹏'、'瀑布'、'黄河'等壮伟意象,领略其崇高的壮美诗风的同时,也能认识、理解李白诗歌中还有着如'明月'等许多清丽秀美的玲珑意象和优秀诗风,从而对诗人、诗作、诗风以及诗歌意象等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而朝政昏庸,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一生怀才不遇,他的理想和抱负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痛楚。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现实中 找不到出路,最终把理想寄托给明月,似乎只有那高洁的月 才能使他感到一种解脱。李白对月一片痴心,月在他的诗中形成丰厚意象,由此可见离开了月,诗人的作品便会暗淡无光。诗人正是因为有了月,诗作才会在我国诗坛上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杜承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咏月诗赏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1,7(2):52.
[2] 杨义.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报,1998,(12):53.
[3] 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3.
[4] 方少云.李白的月亮[J].新东方,1999,(6):63.
[5] 蓝冰. 论李白咏月诗的哲理表现[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4):62.
[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