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野下提高我国博士后创新能力研究

2013-12-10 03:40杨宇陈丹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博士后创新能力研究

杨宇 陈丹

【摘 要】党中央号召,经过十来年努力,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要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博士后研究人员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

【关键词】博士后;创新能力;研究

党中央号召,经过十来年努力,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要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博士后研究人员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因此,在目前状况下,明确我国提高博士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影响我国博士后创新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以及提出提高我国博士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提高我国博士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设立博士后制度,选择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就是为博士后创造有利环境,激发博士后在科研高峰期的高创新力。博士后在站的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前沿目标,在博士阶段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创造性地把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据统计,在博士后制度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出站和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约有20%的研究人员获得了部委以上科技成果奖或荣誉称号。其中有7人已当选为院士,这些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国家科技队伍的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几年,博士后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高科技研究、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及探索性较强的科技前沿项目。虽然博士后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如果没有科技进步贡献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难以想象,也将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自身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要把发展的命脉、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关键是要尽快提升自主创新力。创新力即创新的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创新力是保持国家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不以出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为前提,那么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博士后培养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博士后必须具有高创造性。国家人事部部长张柏林说:“我们要按照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要求,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势,着力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围绕国民经济急需的宏观性、战略性和跨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逐步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要积极鼓励创新,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博士后研究工作,特别是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影响博士后创新能力的不利因素

博士后建站20多年来,我国在博士后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

第一,制度与政策环境因素。①管理体制及其运行存在缺陷。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及管理体制上,仍然显露很多计划经济的弊端,如计划指标、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博士后事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上也存在不少缺陷,对博士后工作的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有些博士后人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等现象。②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待博士后的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博士后优惠政策较多,对博士后事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力度较大。而西部地区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博士后事业的资金投入较少,许多高校对于进站的博士后既没有优惠的政策,相关待遇也难落实,博士后人员的收入和研究经费均比经济发达地区低。③科研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博士后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够,以及多元化的博士后投资体系尚未建立,经费来源渠道不多,加上招收规模扩大后博士后人数迅速增长,国家计划内拨款资助的博士后名额受到限制,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和覆盖面也非常有限。④博士后身份认同及待遇的差异。尽管国家早已明确博士后研究人员系国家正式职工,一切待遇应按设站单位正式职工对待,但实际上在很多高校,仅仅将博士后列为经国家批准的流动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把他们列入学校的正式编制,享受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由于身份上的尴尬,博士后的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还存在着薪资待遇偏低、正当权益未得到保障、住房困难、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机制环境因素。①缺乏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在国家的博士后管理制度中,仍缺乏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和完整的考核体系,在博士后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各设站单位对博士后创新状况的监控处于各自为政、宽严不一的状态,不少单位对博士后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考核评价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连评价方向都非常模糊,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仍然得不到真实准确的评价。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有的设站单位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博士后没有给予应有奖励,贡献差别没有体现在个人利益上,不利于充分调动博士后的创新积极性;约束机制更是不健全,有的设站单位对不履行协议、工作表现不佳甚至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没有必要的约束机制和相应的措施。

第三,基础环境因素。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影响博士后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高校,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数量不足,有的设站单位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更新滞后,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跟不上科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内部某些单位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有些博士后为了获取某一个实验指标或完成某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往往需要奔波于本地区或国内的有关单位,借助外单位先进的实验室条件来完成某项研究任务,造成既增加原本就不充足的科研经费的支出,又浪费了不少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科研创新。

第四,人文环境因素。①高校功利主义倾向的抬头。当前,由于高校对学术评价、各种考核评估以及奖励措施等都过度强调量化指标,结果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在高校抬头,它在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影响着博士后,使部分博士后在学术上出现浮躁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出现了诸如对科研成果只求数量不重视质量、夸大研究成果甚至抄袭造假等不良学术风气和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②博士后个人人文素质原因。作为博士后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在分析影响博士后科研创新的环境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博士后自身的因素:除上面所提到的学风浮躁等短期行为现象外,有的学术团队精神的缺失,影响团队的绩效;有的只把博士后经历作为炫耀的本钱,进站后缺乏艰苦钻研的精神;有的博士后缺乏创新能力,出站时科研没有建树;一些在职博士后,没有处理好进站做研究与在职工作的关系,对科研的投入不够。上述这些现象与我们所倡导的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科学奉献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

三、提高我国博士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对策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功能有赖于系统的结构,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才有系统的优化功能。博士后创新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产出的系统性过程。要提高博士后创新能力,也必须从不同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第一,博士后创新管理层面。为了保证和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流动站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博士后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健全管理机制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在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强调合作导师的主体作用,合作导师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选聘那些师德好、责任心强、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态度严谨、学术造诣深、课题经费充足、善于创新的专家组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导师指导小组。②严格执行博士后进站选拔、中期考核、出站答辩的考核制度。在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的原则,严格执行导师面试、院学术委员会考查、学校考核进站的考核制度,把好招收质量关。对申请者的全面素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进站考核,择优录用。同时注重第一学历,研究经历,专业及研究方向,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以保证招收博士后质量不会随规模扩大而下降;建立中期考核制度,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学术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跟踪科研进展,充分听取合作导师指导小组意见;在博士后期满出站答辩中,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后出站报告进行严格评审。③严格执行博士后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严格执行博士后管理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规范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数据库,保证了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有序运行。

第二,博士后创新机制层面。博士后创新体系是一个复合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按功能分为创意的产生和实现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后勤服务机制、实验室运行机制等,良好的运行机制可以促进博士后创新的涌现。①信任与约束机制。信任机制是前提,约束机制是保证。博士后创新体系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博士后创新体系各方建立一个信任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近年来被学者称之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依托于流动站、流动站所在单位及合作企业的整体协作而存在的资本,如博士后创新主体的信用。它与资金、人力资本一样重要。有了社会资本,创新合作各方存在信息对称,在事前对合作伙伴的预期贡献及投入的努力程度可以乐观的评估和衡量。有了充分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从而不断积累良好的关系,降低内耗成本,增加合作效率,提高协同效果。②整合与协同机制。理顺流动站管理体制,构建博士后创新平台,通过流动站内、流动站间、设站单位所属的各学术团体、合作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种系统效应是合作系统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结果。通过整合协同机制,真正把博士后及其他创新主体自己的利益与设站单位整体利益紧密相连,最大限度利用创新资源增强整合效应,提高博士后创新的整体能力。

第三,博士后创新内部环境层面。博士后创新的内部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博士后创新的有力支撑,博士后创新既需要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物质环境,也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有利于团队良好合作的、宽松、和谐、自由的学术氛围。重点包括流动站的科研基础环境、学术氛围、人文环境等要素。科研基础、学术、人文环境构成了博士后创新三位一体的内部环境空间,保证博士后“创新———激励———保证”的良性可持续运行。①基础环境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博士后科研创新所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硬环境。还要为博士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他们在国内、国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塑造博士后创新的学术氛围。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只有在学术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各种创新意识才能有相互交融、碰撞,引发创新灵感。为此,各流动站要积极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要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交流、交叉,激发博士后创造性思维,寻找创新的构想和生长点。博士后联谊会也应定期组织各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沙龙活动,使得不同学科的博士后能够充分利用各学科有利条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科交叉的碰撞中不断激发创新能力。③创新人文环境。博士后创新不能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在特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要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在创新的人文环境方面,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避免功利主义倾向。目前,由于各流动站对学术评价、各种考核评估以及奖励措施等都过度强调量化指标,结果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出现,使部分博士后在学术上出现浮躁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最终影响这些博士后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允许失败。博士后研究两年时间很短,要允许失败,对于原创性的探索研究工作,只要构思新颖,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即使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只要提供的研究报告翔实、有说服力、研究的方法有创新性就可以被肯定。只有允许失败才能给博士后原创性工作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博士后才能勇于实践和探索,才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博士后创新保障体系层面。由于当前国家财政对博士后经费投入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博士后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应该构建多元的博士后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促进博士后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合作导师、博士后个人和设站企业等其他经费投入为辅的博士后经费投入保障机制。①在国家财政投入方面,目前博士后的日常经费是二年10万元,在物价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城市,仅够应付日常开支,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为了保证广大博士后安心科研工作,更好地从事创新性研究,建议提高日常经费标准到二年15~20万元。同时,国家提供日常经费的博士后比例也应该由25%左右提高到50%~70%,为博士后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解除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使博士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有利于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在博士后科学基金方面,应将博士后基金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进行不同金额的资助,建议将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提高到每人10万元左右,资助比例提高到50%~60%。此外,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是为鼓励博士后人员增强创新能力,对少数在站期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的博士后人员进行的资助,目前资助标准是10万元,今后应该提高到至少15万元以上,并且资助比例应该在10%左右,以更好地促进优秀博士后的创新工作。②在博士后经费投入方面,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合作导师应视博士后对其科研的参与程度、合作程度和贡献大小,相应提供每年1万~2万的资助,激励博士后的合作创新。③流动站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成立“博士后创新资助基金”,促进企业、博士后和流动站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

第五,提高博士后创新能力的社会支持层面。由于博士后创新本质上是以我为主的开放创新,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外部的社会诸系统是博士后创新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博士后创新体系与这些外部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外部体系吸取创新动力,满足、激励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①地方政府维度。地方政府的任务是优化博士后创新环境,制定跟博士后创新相关的地方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完善政策体系的角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政策对博士后创新的激励作用,以消除创新的各种不确定性。②社会维度。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博士后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放在和高校其他创新或企业其他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博士后创新工作。要加强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通过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博士后提供信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博士后这支创新群体应本着系统思维全方位的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总而言之,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存在诸多影响博士后创新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但是,只要社会各方充分认识到博士后创新的重要性,并且相关部门能从不同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激励保护博士后创新,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博士后整体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杨宇,女,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和卫生经济;

陈丹,女,硕士,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工程经济。

猜你喜欢
博士后创新能力研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西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后发展现状分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钟章队:重视博士后的培养使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