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华 马 琼,2 晁伟鹏,2*
(1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2 环塔里木经济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 843300)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保持新疆政治稳定和全疆各族人民团结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及预测未来变化情况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部门,由此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反映了第一产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考虑到上述原因以及为了保证数据指标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选取了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这一指标来进行分析和相关预测。文中1954-2008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2009~2010两年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为了更清晰地探寻新疆一产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1954~2010年新疆一产就业人数在57年间的变动趋势绘制成散点图,如图1所示,
图1 1954~2010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趋势图
仔细观察散点图,可以将新疆一产就业人数的变化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1960年),在这时期,一产就业人数在一个较低的基数水平上有所增加,但速度比较缓慢。主要是新疆在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对疆内农区和牧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新疆的农牧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并开始逐步发展,然而新疆解放初期地理环境恶劣,农业、畜牧业等基础条件和农业设施严重不足,因此一产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第二阶段(1961~1980年),在这20多年间,一产就业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建设师也陆续成立,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参加新疆解放的全体指战员和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节衣缩食、勤劳苦干,在天山南北兴建农牧团场,极大的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基础,出现了新疆第一产业史上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增长的高峰期;第三阶段(1981~2010年),一产就业人数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上是呈现递增趋势,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第一产业内部各项生产的经济指标增长显著[1]。
经济预测科学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利用过去的资料和数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指导,而在诸多预测方法中,利用时间序列来预测经济、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考虑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本文采用纯数学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2],即预测时只考虑1954~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而不考虑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来预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方法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从1954~2010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具体数据和散点图可以看出,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时间序列中的波动并非随机的,考虑新疆就业人数的变化规律和预测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中的二次曲线模型预测法对2011~2015年短期内的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和说明,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时间的二次曲线预测模型如下:
Y= β0+ β1t+ β2t2(β2≠0,且 β0,β1,β2为常数)
其中,Y表示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t=1,2,…,56,57,依次表示从1954~2010年时间序列编号,β0,β1,β2为待估计参数。
计算模型待估计参数选用三点法,即在57个时间序列数据中选取3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根据这3个点的坐标值建立3个二次曲线方程并组成方程组,然后求解待估计参数值。本文时间序列的项数为57,为奇数且大于15,所以在时间序列的首尾两端及正中各取五项,并分别求出其加权平均数,权数根据时期的远近,分别取 1、2、3、4、5,以突出近期信息在平均数中的贡献程度。因此设由远及近的三点坐标分别为:M1(t1,Y1),M2(t2,Y2),M3(t3,Y3)即M1(11/3,Y1),M2(N/2+7/6,Y2),M3(N - 4/3,Y3),其中 N 等于 57,为自变量的个数,Y1,Y2,Y3为前五项、中间五项和最后五项 Y值的加权平均数[3]。对应于上述三个点的坐标,分别可以建立如下三个方程式:
将①,②,③式组成方程组,得:
解得:β0=204.398,β1=7.014,β2= -0.054
综合以上求解,得出预测模型为:Y=204.398+7.014 t-0.054 t2
为进一步考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增强模型预测的说服力,消除模型自相关,运用SPSS18.0软件对1954~2010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时间的二次曲线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回归的可决系数(R Square)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 Square)分别为0.953和0.951,说明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95.1%以上的变动情况都可以用上述模型进行解释,拟合优度非常高,F值为543.811,对应的Sig值远远小于0.005,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基于上述计算和检验表明运用该预测模型对新疆未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是完全可行性的。
根据以上预测模型对2011~2015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15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预测值 (单位:万人)
预测结果显示,新疆一产就业人数仍将继续上升,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大。根据就业人数二次曲线预测模型分析,随着时间的推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慢,但一产就业人口总数每年都在增加。
第一,新疆土地资源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3.12%,宜农荒地占全国宜农荒地面积的26.39%,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新疆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没有跟全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而是持续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的增加,就需要不断在开荒、耕作、兴修水利,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投入农业劳动力。
第二,2001年以来的10多年间,新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作物种植结构,各级政府结合自身自然条件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使经济效益较高的林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林果种植区位熵和集中系数都急剧上升[4]。按照新疆各级政府提出的不断增强果品品质,全面推进精品果园建设战略的指引下,林果种植和管理环节要求都非常精细,并且林果业种植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上跟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相比较低,所以新疆林果业的大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第三,产业结构因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了三大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3.1:36.1:40.8调整为2010年的19.8:47.7:32.5。新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0年间明显下降,但是对于2010全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10.1:46.8:43.1,新疆的产业结构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整体层次偏低,棉花、小麦、葡萄、红枣、核桃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依然为新疆的传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区内经济发展还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疆一产就业人数增加的幅度会越来越小,为了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发展等顺利开展,就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证新疆必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做到“不浪费、不缺失、不盲从”,在减少一产产值在三产中比例的同时保障农业发展的稳定大局。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农业就业人员队伍建设,在就业人员数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一产就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在农、牧业就业技能提高、培训制度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和投入机制上不断探索,努力使新疆一产就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农业知识水平,机械操作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与外界交流中开阔眼界,及时准确的抓住国家农业政策,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建立一产就业人员管理机构,为新疆农、牧业就业人员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地州各级政府在重视一产就业人员素质开发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组织管理机构从事农、牧业就业人员的组织、开发、管理、法律保障等活动,维护一产就业人员的基本权利,提高一产就业人员的地位,消除社会对农、牧业人员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并结合全国19个省市援疆工作的相关措施,充分发挥新疆一产人口的聪明才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张彦虎.改革30年新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政策变革作用简析[J].古今农业,2008(4):13-20.
[2]暴奉贤,陈宏立.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79.
[3]李田,刘加利.我国就业人数的数学模型探析及前景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5):28-37.
[4]晁伟鹏.新疆特色林果产业集聚现状测评及其成因分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3):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