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
夏花怒放的季节吹过绵绵的微风,卷起心底缱绻的涟漪,漫步街头,脚踏落日的余晖,思绪在翻飞。不知不觉的回忆,才发觉生命中的每一道印记,都是心灵在一笔一笔地仔细刻画。心之所至,意之使然,人生,饱满抑或单调,绚烂抑或苍白,唯心所驱使。
心之所至决定一个人的胸襟和视野。不要做井底之蛙,只望着头顶那一小片天空,想开阔眼界,不如选择读一读那些久违的经典。品着浓浓墨香,有幸逢遇了震动心弦的民国奇女子,看见她们的绝世芳华,和芳华背后一段段生命的感悟;翻过页页书卷,去体味国学的经典儒雅,欣赏那些为国学所熏陶的国学大师的傲人风骨。还有冰心的“繁星”、海子的“春暖花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皆能敞开人的心扉,让人的生命不再荒芜和匮乏,视野逐渐广博,心灵也逐渐澄明和透澈。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至,目之所及,一花一叶,便是一整个世界。你有一颗博大的心,你的视野才会无限宽广。冰心曾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不要做那孤芳自赏的花。换一个眼光,换一个视角,懂得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人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才能感悟生命的厚度。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打开眼界,视野开阔了,才会阅历许多,收获颇丰。诸葛亮躬耕于陇亩,未出茅庐却预知天下三分,可谓目光有远见,心中有丘壑。正因为如此,才能辅佐刘备割据一方,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坎坷与磨砺,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的李白,离开了九五之尊所处的京城,离开了高力士的狠毒,潇洒地“且放白鹿青崖间”。那青山秀水、琴书樽酒之地,才是他心灵的归处。无论是胸怀天下,著书立说还是隐世独立,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源于他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
对待仕途、对待人生,他们皆收放自如。若是谋求仕途,不为追名逐利,只为圆心中的理想;若是远离仕途,没有郁郁不得志,反而融情山水之间。心之所至,目之所及,视野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有眼界打开,才能看到生命的不同模样,既能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也能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只有眼界打开,才能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能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收获不同的经历和感悟。
作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唯一一位进入巴格达地区的华人女记者——闾丘露薇,她曾被世人冠以“战地玫瑰”的美誉。历经职业的磨砺,生活的洗礼,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机遇等一系列的人生命题都在她的心里思索着,酝酿着。每一个命题都有相隔七年的视角,流年对照,有洗尽铅华后的婉转,有逐渐沉淀自我的睿智,以一颗素心面对自己。时间的流逝,视角的转换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过滤我们的心灵,并不需要归隐山林,而是在我们的心灵园地里播绿赏春,滤掉那些过多的物欲,滤掉浮华,滤掉风花雪月悲春伤秋的赘余情绪,以明朗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历练。于是吕碧城和陆小曼都跳脱出曾经芳华的生活,阅尽人生百态,经历百转千回,终是呈现素姿,回归了最本真的自我。她们的生活轨迹不同,却都遵从自己的内心,放宽自己的眼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心之所至决定一个人的选择和方向。不愿在欲望的驱使下,乐此不疲地追求着虚无缥缈的尘世浮华,以至于无心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无暇观望天外云卷云舒。想去青藏,登上高原之巅,在渺渺的远方找寻那条笔直的铁路,还有那群川流而过、生生不息的藏羚羊;想去承载梭罗一颗诗心的瓦尔登湖畔,诗意地栖居在那片土地上,让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让心灵远离喧嚣,在宁静和谐中得以净化,回归澄明。
多少人在对锦衣玉食的痴求中沉沦,在纸醉金迷的霓虹中眩晕,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萎缩。大多数人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使心灵无处安顿的“漂泊者”。
在富足的生活和飞速的发展中,人们割断了与自然、土地相依相偎的脐带,破坏了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和谐。
心之所至,实质上是回归最本真的生活,获得心灵的清澈澄明。车马喧喧,人言嘈嘈,权利相争,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浮躁。我们只有过滤心灵,剔除淡定、自然以外的功利与浮躁,才会得到最原始的自由与快乐。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提出过“不持有生活”的概念,主张以不持有的生活之道来享受一种简朴、美好、有品质的生活。“不持有生活”并不是倡导“一无所有”,而是倡导选择那些真正需要,能够持续使用的有品位的东西。我们要避免物质生活的侵蚀,抛除物质的枷锁,剔除掉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主张绿色环保、和谐共生,接近自然原生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心灵得到一番净化。
宇宙即心灵,心灵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心所驱使。目之所及、身之所往,皆由心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