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员秀 刘华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病情缓慢进行性发展,呼吸功能不断减退,且在此过程中极易并发自发性气胸,使肺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呼吸衰竭发生或加重,危及患者生命,及时胸腔闭式引流和合理氧疗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观察并比较不同氧流量治疗对COPD合并小量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地选择适当氧流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住COPD合并小量自发性气胸患者90例,其中男74例,女16例。年龄53~86岁,平均(69.5±8.6)岁。COPD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制定的标准[1],病程5~40年。所有病例的肺组织压缩面积<30%,并在入院时随机分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肺压缩程度、血气指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常规抗炎、解痉平喘、止咳祛痰、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给予不同流量的氧疗,时间均为4 h,A组选择氧流量2 L/min,B组选择氧流量4 L/min,C组选择前2 h氧流量6 L/min,后2 h改为4 L/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氧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变量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三组氧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mmHg,±s)
表1 三组氧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mmHg,±s)
组别A例数 PaCO2 PaO2氧疗前 氧疗后组氧疗前 氧疗后30 59.87±11.45 62.15±12.39 50.17±8.31 61.15 B组C 组±13.39 30 62.11±12.14 64.34±11.85 48.78±9.05 72.27±15.01 30 61.74±13.02 65.01±12.72 52.59±8.69 81.24±16.64
表1可见,与氧疗前比较,氧疗后PaO2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以C组最为明显(P<0.01),B组次之(P<0.05),A组仅轻度升高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三组氧疗后PaCO2与氧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升高(P>0.05)。
一般认为气胸患者持续高浓度氧疗有助于胸腔内气体的吸收,其机制是提高血中氧分压,使血氮分压下降,从而增加胸膜腔与血液间氮分压差,促使胸膜内的氮气向血液转递(氮-氧交换),加快肺复张[2]。但对老年COPD患者而言,持续吸入高浓度氧,可因血氧提高太快而减弱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性兴奋呼吸作用,使通气量进一步降低,加重二氧化碳潴留[3]。临床实践中,老年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常见的急症[4],由于患者肺功能本身较差,肺代偿能力下降,即使少量的气胸,就极易诱发并加重呼吸衰竭,此时需要合理氧疗,迅速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及时纠正组织缺氧,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然而控制多少氧流量为合理氧疗,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有资料表明,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传统的持续低流量给氧治疗效果欠佳[5]。本文发现随着氧流量的增加,高流量吸氧组与低流量吸氧组相比,尤其短期加大氧流量,能迅速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改善脏器功能。此外,亦发现吸入氧流量高低与二氧化碳潴留无明显相关性,故认为部分患者氧疗后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并非氧疗本身所致,可能与气道不通畅有关。总之,短时加大氧流量治疗COPD合并气胸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17.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78.
[3] 袁文红.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76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532 -533.
[4] 王迪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5):264 -265.
[5] 孙 勉,张 幸.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加大氧流量联合呼吸兴奋剂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6):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