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慧
昆明市延安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 650051
肾细胞癌也成为肾癌, 是泌尿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明确。肾细胞癌最初起源于近端肾小管内皮细胞,若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则称为小肾细胞癌, 患者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达80%以上。 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地表现为血尿、肿块、疼痛,这种症状特征很少在早期的诊断中出现。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逐渐重视,提高了肾细胞癌早期诊断发现率。 通过分析小肾细胞癌的CT 影像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其影像诊断的认识。为了探讨小肾细胞癌的CT 影像特征,该院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1年6月该研究收治的17 例小肾细胞癌的CT 平扫和多期扫描影像, 提高了对小肾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发现率, 对后续的临床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具体的过程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17 例小肾细胞癌患者资料,所选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 17 例患者资料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5 例。 患者年龄最小33 岁,最大年龄为77 岁,平均年龄(42±4.12)岁。通过对就诊的询问与诊断,有7 例患者没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经常规体检B 超发现肾肿块,有2 例有腰痛症状,1 例患者呈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所有17 例患者均经双肾三期增强扫描,选择飞利浦MXTwin 双排螺旋CT 机。 CT 前,要求患者常规禁食超过8 h。 行CT前还要求患者口服3%的泛影葡胺,使其尽量充满胃肠道。 行CT首先平扫中腹部,再行增强多期增强扫描,采用100 mL 优维显增强对比剂,选择肘静脉团注造影剂,速率控制为2.8 mL/s,层厚采用5 mm 扫描,皮质期控制为30 s 左右,实质期70 s 左右,而肾盂期则控制为大约4 min,扫描时应该保证患者为平静呼吸状态。
选择的17 例小肾癌患者病例中,为右肾病变的患者数量为9 例,左肾病变患者为8 例,肿瘤直径1.0~3.0 cm。 所有患者中,有15 例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肾轮廓,而有2 例患者则位于肾实质内。 平扫过程中发现,有1 例患者肾实质与小肾癌密度相等,而有15 例患者肾癌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密度,1 例患者平扫小肾癌密度则略高于肾实质。 所选患者中,CT 扫描发现有7 例患者小肾癌内可明显地见到略低密度区,1 例呈点状钙化状。 经增强扫描,15 例患者中有12 例的动脉期显著性地均匀或呈现不均匀强化,通过比较发现,有4 例的强化程度相等于肾皮质,而2例则略低于肾皮质,边缘显示非常清楚,有2 例患者小肾癌呈现出轻度强化趋势。17 例患者中,有2 例可以看出有较为明显的假包膜征象。 通过后续的手术病理证实,有15 例患者为透明细胞癌,而有2 例患者被证实为颗粒细胞癌。 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平扫左肾实质内类圆形等密度影图2 皮质期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假包膜图3 实质期病变强化程度略减低图4 肾盂期病变密度明显减低
小肾细胞癌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于肾脏, 通常并不会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早期病灶相对较小,很多病例肾脏轮廓均没有产生较大的变化, 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CT 具有分辨率高、薄层重建、扫描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由于呼吸移动而导致的漏诊。 但是,在实际CT 扫描时, 平扫可能会导致少数患者病变区呈等密度,而且肾盂肾盏都不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出现坏死、液化病理等,这样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驼峰肾”。 CT 增强扫描便是为避免可有效避免误诊的出现, 使得小肾细胞癌患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经CT 扫描,能够非常明显地显示肾癌的血供、肾周间隙、肾周血管淋巴结、癌瘤边缘、邻近器官等情况,扫描的影像特征为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基础。
经CT 平扫而诊断的小肾细胞癌常为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情况,略高密度情况较难发现。 相比于大肾细胞癌,小肾细胞癌平扫时肿块密度一般表现较为均匀,这可能跟肿块内部出血及肿瘤小体积等有关系。若肿块超过3 cm 时,CT 平扫时,病灶常呈现出不均匀密度情况。 使用对比剂增强之后,因为透明细胞癌胞浆具有数量较多的胆固醇以及肿块内部出血、液化坏死等因素,这使得扫描时不管肿瘤直径是否大小,均会呈现出不均匀密度。
许多患者小肾细胞癌边界显示较为清楚, 形状相对比较规则。 有较少一部分患者的癌细胞呈现较低的分化,并表现出浸润性生长趋势。 从CT 影像可以发现,瘤灶边缘不清楚的患者很多不能明显地见到假包膜。 特别需要谨慎对待的是,若肿瘤患者的细胞癌边界模糊不清,则说明细胞核分级程度已经很高,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异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恶变,当有这样的情况时,应该尽快实施手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从该研究的病例可以看出, 很多患者的小肾细胞癌皮质期已经显著强化,实质期增强扫描具有与正常肾实质相等的密度。这说明在早期对皮质扫描能够降低实质期扫描假阴性出现的机率,对降低漏诊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多期扫描能够大大提升小肾细胞癌早期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帮助患者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小肾细胞癌一般不具有包膜,其显示的包膜特征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周围的组织而形成的假包膜, 假包膜常见于恶性程度不高的肿瘤,常为早期阶段。当采用CT 平扫时,小肾癌假薄膜常呈现为一周较为完整的、密度较低的透明带,若增强扫描,则可中度强化肾实质期,一般情况下,螺旋CT 对小肾癌假包膜的发现率为15%左右。 该研究中,17 例患者仅有2 例显示为假包膜,假包膜的发现对后续的手术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施裕新,周康荣,胡振民.小肾癌的CT 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0):586-588.
[2] 曾培尧.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肾癌24 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9):37-38.
[3] 贾喆,刘丽君,毛卫霞,等.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 鉴别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4):143-144.
[4] 缪建林,吴继东,许建国,等.螺旋CT 多期扫描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4):52-53,74.
[5] 程志刚,肖秋金,韩伟,等.超声诊断肾细胞癌的价值并与CT 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6):26-28.
[6] 桑俊勇,马秀琴,申艳光.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肾细胞癌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