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林
体育师资作为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高校师资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师资队伍混乱、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还要面对离乡背井、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冲击等方面的困难。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民族院校体育师资力量已日趋完善。很多民族院校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均偏向中高学历,年龄倾向年轻化、职称结构也是初级、中级职称居多、副高较少、教授就更少了。同时民族院校为使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组成趋向合理、结构完善,每年各大高校均会为派遣在校体育教师到其他较好的兄弟院校进修学习,为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促进教学水平提供机会;再者就是民族院校引进新教师时学历偏高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对新进教师的专业也倾向丰富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民族院校也存在体育教师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的现状;体育教师还存在外在和内心的压力,如教师离乡背井如何适应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信赖,从而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材料,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提高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让体育教师能体会到“尊师重教”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从根本上提升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新进教师能进的来、留得住。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方面,各大高校也积极努力,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和改善教学,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努力。民族院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比如体育专业课授课形式和其他理论课的授课形式还存在差异,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完全用理论课的管理制度来衡量体育课的质量优劣缺乏科学性,显得不合理。体育课给人的感觉是很随意的授课形式,但在随意中渗透着一种艺术。体育课授课以技术课为主,组织方式、上课内容也具有特色,体育教师在开放的空间掌控好上课的进度、注意学生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的管理能力。因此,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技术技能、出出汗,更多的是体育教师发挥管理能力的方式。
在高教改革的形式下,民族院校体育课教学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就,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到很多外在因素限制,教师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体育课成为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对象,学生修满学分的途径。体育课不是学生锻炼的主要时间,而是完成任务的时间,成了学生放松、聊天的时间;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也是得过且过,当作任务完成,不能达到一定教学效果。最终导致体育课达不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很难使体育课高质量地完成,学生不乐于上体育课,更不要说培养“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和增强体质的目的了。
外部环境是指体育师资队伍自身以外的条件因素,它是影响民族院校体育师资发展的动力,更是推动学校体育课发展的主要因素。
2.1.1 学校相关领导加大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民族院校相关领导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度,要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将相关政策和措施实施于行动。如努力从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等方面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硬件”和“软件”条件,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打好基础。[1]
2.1.2 积极采取措施增强体育师资力量
民族院校应加大体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1)加大在职体育教师培训进修力度,使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选择进修培训方法与途径时,应该充分考虑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多模式的进修培训机制,让受训体育教师真正能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师资力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2)引进高职称或高层次人才,同时对在岗在职的体育教师鼓励其提高职称级别,用以优化师资结构,营造良好人力资源环境。(3)民族院校还应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该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中青年体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即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组成教学研讨班,由教学、科研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
2.1.3 加强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作为组织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定的体系,从选人到用人、育人以及留人在程序上具有一定的链式关系,其中用人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环节把握不好,都会对下一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如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有待更加深入细致地分类并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具体的聘任、使用、流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2]民族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科学而合理地管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则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民族院校应建立并合理运用公平理论,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一种能体现体育教师价值的分配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群体内聚力和责任感的组织文化的形成,使民族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具有“忧患意识”,用压力作为动力,发挥他们教学积极性,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
2.1.4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物质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事实上,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得到尊重和认可的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管理者在激励时应根据不同对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形式来满足其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3]民族院校相关领导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方法包括在年终或期末对为学校体育作出贡献的体育教师和工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鼓励其他体育教师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共同努力。同时民族院校相关领导应尽量提供一些方法和途径搞一些公共体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高校体育课,了解体育教师。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达到推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这些比物质和口头上的奖励更有实际意义。
外部环境是推动民族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发展的动力,而教师自身修为是促进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因,也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2.2.1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首先要从教师的思想素质教育入手,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为核心,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深知学校体育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每位教师都能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也使每位教师能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有了坚强的思想基础,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4]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师具有过硬思想政治作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2.2 注重师德的培养
民族院校体育教师要想教授育人首先自身要言行端正,品德高尚,这才不愧于教师的称谓。许多教师把教书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再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导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当然高校体育教师也不例外。[5]民族院校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培养体育教师的师德入手。如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和责任,同时把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以促进广大体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另外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在教授学生某种技能同时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和处事的道理,言传身教让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2.2.3 专业素养培养
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新鲜事物,让自己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学生作朋友,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学有所成。体育教师教授的专业技能要自己精通,才能融会贯通地把专业技术技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经常参加培训和锻炼,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专业技能,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让学生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多地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
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培养“上课一瓢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真正能从课堂上,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包括专业技能知识、技能,各种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同时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试着把一些民族民间项目、内容引进高校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对本地方的民间文化有所了解,学生既增长了见识,也为学生毕业后建设地方经济打一些基础。体育教师也借此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民族民间项目得到推广和传承。
[1][2]孔祥.有关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状况的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107-109.
[3]梁森,江永贞等.从激励机制角度看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存在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63-164.
[4]刘杰,葛新超.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师资建设),2009(9):53-54.
[5]王志斌,陈湘丽等.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师资建设),2009(8):9-6:5.
[6]宋友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4)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