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与需求研究

2013-12-06 08:38梁继凯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被访者服务设施市民

梁继凯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实践表明,通过提高人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来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思想水平,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就如何促进上海市民文化消费,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推动上海文化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做一个有意义的探索研究。

一、上海文化消费的历史及发展简述

上海作为全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早,解放前媒体出版业和社会娱乐业就发展迅速,广大市民对文化消费趋之若鹜,逐步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消费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更是不断增长,日益繁荣。

1.上海文化发展概况。上海文化属于江南传统文化中的吴文化,开埠后,与外来的西方文化逐步融合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独特海派文化。近年来,上海政府在文化发展上投入逐步加大,各种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知识讲座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有力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发展水平。

2.上海市民文化消费支出发展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收入的快速提升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的较快增长。数据显示,上海城市居民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支出从1980年的41元和4元增长到2011年的1054元和 1406元,分别增长25.7倍和351.5倍。

从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具体支出来看,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已占据一定比重,2011年上海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4.9%,仅次于食品消费和交通通信类支出;二是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持续增加,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消费增速缓慢;三是不同收入群体文化消费支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1年,按五等分分组的20%高收入家庭组比20%低收入家庭组多支出574元,前者是后者的1.4倍,到2011年,差值达到4476元,倍数达到3.3倍。

二、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

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来对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旅游”、“上网”和“看电视”列市民文化消费支出前三位。调查显示,对于问卷列出的14项文化消费项目,市民选择支出较多的文化消费项目比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外出旅游”(38.1%)、“上网”(22.6%)和“看电视”(15%),此外,选择“阅读书刊”的被访者比重也有7.5%。

2.市民文化消费以个人自费参与为主。调查显示,在所列举的14项文化消费项目中,“个人自费参与”的文化消费项目比重均较高,有7项比重均超过90%,最低一项的“逛公园或绿地”也达到31.9%,其余项目在40%-90%之间。

3.“看电视”、“阅读书刊”和“逛公园或绿地”市民参与率高。对于“近一年中,您参与过以下14项中的哪些项目”这一问题,从市民的参与率来看,“看电视”(99.3%)、“阅读书刊”(86.7%)、“逛公园和绿地”(82.6%)和“外出旅游”(81.5%)四个文化消费项目列前四位,均超过八成;“运动健身”(71.7%)和“上网”(70.1%)两项超过七成。

4.“看电视”、“上网”和“阅读书刊”市民参与频率和花费时间均居前。从市民对这14项文化消费项目的参与频率来看,每天都参与“看电视”、“上网”和“阅读书刊”3项项目的比重最高,参与率分别达到86.9%、55.1%和45.2%。

调查还显示,在每周都参与的文化消费项目上,市民“上网”每周花费时间最长,人均为17.6小时,其次是“看电视”,人均每周花费16.6小时,而另外一个每周参与率较高的“阅读书刊”项目,市民人均每周花费时间也有7.2小时。

5.市民对四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对于上海五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被访者参与利用率最高的是“公园或绿地”,有82.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去过。对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展览场馆”,被访者去过的比重均不到五成,分别仅有42.7%和38.3%,“公共图书馆”、“公共体育场馆”两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被访者去过的比重更低,分别只有25.8%和26%(表1)。

表1 市民对五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

6.市民对自身文化消费满意率低于六成,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问及对自己文化消费生活是否满意时,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被访者比重分别为8.5%和46.3%,合计达54.8%,满意率低于六成;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为“娱乐消遣”,选择该项的被访者比重达到72.3%。此外,“增加人际交往”(48.5%)、“提高文化知识”(44.5%)和“锻炼身体”(40.2%)三项比重也相对较高。

三、上海市民文化消费存在问题的思考

通过上述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对市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现状进行的梳理表明,上海市民文化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市民文化消费支出比例较高,但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不合理。2011年,上海市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已经占到总支出14.9%,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仅次于江苏(16.1%)和北京(15%),高出全国平均值2.7个百分点。

与国际相比,上海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比(2007年,15.4%)比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休闲和文化的消费支出占比高(经合组织成员国家把消费支出分为十二大类,其中的“休闲和文化”和“教育”两类支出的合计与我国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相近),这说明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例已经较高(表2)。

表2 经合组织主要国家教育、休闲和文化消费支出占比

尽管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比例较高,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等少数被动接受型文化消费类型上,在参加教育培训,观看文艺演出等文化性和知识性含量较高的文化消费项目上参与率明显不足。二是文化消费观念有待改变。多数市民仍然把文化消费仅仅当作娱乐消遣,没有把文化消费当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必要途径。

2.市民文化消费呈现参与类型少量化、参与方式个人化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的项目过多集中在少数文化消费项目上,此外,多数市民参与文化消费活动的方式是以个人参与为主。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使得市民文化消费模式单一化、封闭化。首先是降低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还因为这些文化消费项目市民消费时间长和身体活动少,对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从社会功能来讲,大众文化消费应该也是大众文化创制、促进人际交流的过程,但这三类文化消费项目均为被动地接受消费,消费者参与文化创制的程度极低,这对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不利。

3.空闲时间少和文化产品价格偏高阻碍市民文化消费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市民更多参与文化消费面临的困难上,被访者认为“没有闲暇时间”(47.9%)和“文化产品价格偏高”(45%)是两大主要困难。上海市民面临的各种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应对工作和学习上,这可能是造成市民空闲时间少的重要原因。而文化产品价格过高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消费市场不成熟有较大关系。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1年的8年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5.47%上升至5.73%,仅增长0.26个百分点。这两种阻碍因素,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4.数量不足导致市民难以享受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的服务。市民在公共图书馆、文化展览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的参与使用率低,多数被访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离家远”,这与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衡有较大关系。

以上海公共图书馆为例,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5个。国际图书联合会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是半径为1.5公里的区域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或平均每两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图书馆,上海市目前的水平与标准相距甚远;文化展览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多于图书馆,但相当多数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数量不足,尤其是郊区新型人口聚集区。这种状况导致不少市民难以享受到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5.信息沟通不畅、文化活动内容贫乏、组织管理不完善是市民不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不了解相关信息”和“不感兴趣”是继“空闲时间少”之后不去文化活动中心的两项主要原因。形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有:一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艺人才资源缺乏,难以开展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二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量化激励考核机制不足;三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居民间的互动不足,尤其是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与居民沟通不畅,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没得到满足,亟待改变。

四、促进市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提升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文化事业是一项重点基础性工作。综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改善上海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1.重点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以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实践作用。因此,建议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文化事业专业人员的培养,每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尽量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专业人才,并制定好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为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运行中要多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三是广泛吸引市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管理中来,一方面促进开展的活动更加贴近居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

2.加强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重点发挥其公益属性。调查数据显示,“文化展览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公共图书馆”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民参与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离家远”。从实践角度来说,解决“离家远”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通过更多建设3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来解决,还必须考虑利用效率和经济投入成本的平衡问题。所以,建议相关各方要充分了解规划区域居民的各种特征资料,通过科学分析,制定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具体区域分布。在缺乏基础文化服务设施的郊区县地区,尤其是地铁沿线的新型人口聚集区,要着力增加建设基础设施,并在建成后制定合理的运营政策确保设施最大化利用。

此外,要重点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益属性,把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次数和享受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作为评价其绩效的主要标准,各级财政也要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充分支持,保证各项运行经费落实到位。同时,积极引进社会各方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设施的运营效率。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降低文化产品价格。现阶段文化产品价格虚高,抑制了市民的文化消费,特别是在文化性知识性含量较高的文化消费项目上。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首先要积极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好财政及相关政策扶持;其次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最后要完善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执法监督工作。

4.保障市民有相对充裕的空闲时间。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是市民进行文化消费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实地调查也显示,多数被访者均认为空闲时间少是阻碍文化消费的主要问题。上海市民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业余空闲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一些单位和组织的从业人员业余休闲时间也得不到保障。这造成不少市民忙完工作、做完家务后,就再也没有时间进行文化消费。因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市民有充足的休闲时间。一是应该要求企事业单位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占用职工的休息时间;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增加职工业余休息的时间;三是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进各种生活服务业发展,减少市民用于家庭生活事务的时间。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文化消费的层次和品位。研究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社会文化消费能力更强,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对文化生活的层次和文化品位的需求更高。实地调查也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被访者不仅在参与文化消费项目数量上比受教育程度低的高,在参与文化消费的结构上也更加均衡。因为文化消费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所以要发展文化消费就应该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基础教育是提高人口文化素养的关键要素,同时还应该多渠道开展各种形式文化教育培训、讲座,逐步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只有不断的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市民才能消费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实现文化消费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被访者服务设施市民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