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

2013-12-06 08:50何采辉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21期
关键词:患部内经骨性

何采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528333

针刺运动疗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是指在针刺前按摩穴位,在针刺的同时适当运动患部或在起针后运动患部;广义的针刺运动疗法涵盖了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包括在整个针刺治疗期间,患者坚持每天进行运动或活动患部或进行导引运动。本项目针对前一种进行研究,其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1],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务使“得气”,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用于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2]。本研究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和“下病上取”理论治疗膝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0月来本院康复科就诊的膝痛患者57例,病因包括膝部软组织扭挫伤、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膝部肿痛、活动不利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运动疗法组)28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组)29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15 例;年龄 28~79 岁,平均(47.23±6.24)岁;病程 2~13 年,平均(4.12±1.73)年;对照组:男 16 例,女 13 例;年龄 29~81岁,平均(49.54±7.27)岁;病程 4.1~13 年,平均(3.94±1.4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选取内外膝眼、阳陵泉、梁丘、血海、膝阳关为主穴,按寒热虚实选取1~2个配穴进行针刺。屈膝取穴,每次选取4个主穴,各穴位行常规消毒后,内外膝眼穴用1.5寸(40 mm)的毫针向内向膝关节腔方向斜刺,针刺深度为1~1.2寸;血海、梁丘穴用1.5寸(40 mm)的毫针,直刺,深度为0.8寸左右,诸穴捻转进针,得气为度。配穴用常规针刺方法。以上穴位每5分钟捻转一次,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寒湿型及虚证可加灸,留针30 min。

治疗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对膝痛患者在上肢肘关节附近取穴治疗。方法:主要选肘部的天井、小海、曲池、少海、尺泽,左膝取左侧,右膝取右侧,选穴时按膝痛的部位对应肘部的部位选取。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等辩证选取几个穴位,如寒湿加腰阳关,瘀血加膈俞,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每次取主穴4个,配穴1~2个,用1.5寸的毫针按常规进针方法进针,每5分针捻转行针1次,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

运动疗法:进针后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膝关节,如坐位时前后摆动小腿、下蹲起立,作行走、屈伸等各种动作。采取何种运动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肿痛甚者以不负重运动为主。运动以患膝温热、出汗为度。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3]

痊愈:膝痛完全消失,行走、伸屈自如;显效:膝痛明显减轻,行走、伸屈基本自如;好转:膝痛减轻,行走、伸屈较前自如;无效:膝关节功能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头昏、咽干、心慌和胃肠道不适及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针刺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和局部感染、疼痛加重、关节肿胀等现象。

3 讨论

《内经》中最早出现“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亦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4-6]。”本研究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来探讨治疗膝痛的临床疗效[7]。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针刺“得气”后能使患部疼痛立刻减轻,此时让患者活动膝关节就要比治疗前顺畅,而且活动患部可促进局部经络疏通、气血流注,从而可改善病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个局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8]。针刺运动疗法是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针刺属于相对静态,运动属于相对动态,“动属阳,静属阴”,人体是一个阴阳相对平衡的整体,针刺运动疗法正是通过一系列相对“动静”的动作作用于人体,调节人体的阴阳。

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使患部产生温热感,称为针运热感。针刺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紧张度,使血流量增强。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针刺与运动疗法相伍可使患部血液循环加强,临床表现为温热感,甚至出汗,使劳损组织得以修复,而且能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使致痛物质的浓度降低,“通则不痛”。因此随着膝关节的运动,疼痛减轻。

经络具有联络作用,遍布人体各部,纵横交错,通过它运行气血津液,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毛、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经络具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络属,上部的病变可循经反映于下,下部的病变亦可循经反映于上,所以在治疗时,可采用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方法。本研究中,依据内经中下病上取理论治疗膝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下病上取”的理论指导下,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膝关节的血液循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改善其稳定性,从而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刺运动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患者的痛区,与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患者,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

综上所述,以“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可明显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防止膝关节僵硬或进一步损伤。

[1]刘强,韦敏,李敏,等.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0例[J].广西中医药,2009,33(4):29-30.

[2]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3.

[3]李云,钟才秀.运动训练配合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7-49.

[4]周忠良,杨永晖,孙奎,等.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5):481-482.

[5]刘向前,姚共和.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住院病历中医证候诊断回顾性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32(6):28.

[6]宋振飞,李鹏.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25.

[7]姚共和,刘向前.中医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治疗情况-附 892 份病历分析[J].中医正骨,2005,17(7):75-79.

[8]王建业,曾锦峰,黄连明.综合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0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4-65.

猜你喜欢
患部内经骨性
防控家兔疥癣病验方20例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夏天热卖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大黄治疗银屑病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