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 “游龙舟”传承与现代转型研究

2013-12-06 04:31:31李昌军李谋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龙舟徽州民俗

李昌军,李谋涛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与现代转型研究

李昌军,李谋涛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以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与现代转型作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了徽州民间游龙舟生存方式、组织形式与传承方式,其中传承方式出现传承主体变迁、传承心理失范与传承土壤破坏等困境。认为: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路径应选择传承主体多元化、传承体系制度化保障与竞技表演社会化传承的路径;徽州民间游龙舟应朝着由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大众媒介推助龙舟运动宣传的传播转型、文化保存与市场化和谐发展的经济转型等方向进行现代转型。

徽州;游龙舟;传承;现代转型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东则有大障之固,西则有浙岭之塞,北则有黄山之轭。”三国时为新都郡,晋太康年间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歙州。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治所在歙县。元升为路,明清置徽州府,下辖歙、休宁、黟、祁门、婺源(今属江西)、绩溪(今属宣城)六县。这里曾孕育了颇具特色的“新安(徽州)文明”[1]。龙舟竞渡称为“划龙船”、“赛龙舟”,是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起源于先民时期对龙图腾敬畏与崇拜,后有对英雄人物的纪念,主要集中在端午时节举行。与楚越相邻的徽州,龙舟竞渡亦称“游龙舟”,其形式与内容分为陆上与水上游龙舟。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带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与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独具徽州特色的游龙舟传承模式与体系遭受重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1 徽州民间“游龙舟”的传承方式

1.1传承主体

在传统社会里,徽州民间游龙舟扮演娱乐、伦理教化与和睦乡里的角色,其传承主体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包含“传”与 “承”两个方面,传承人是传承主体,徽州民间游龙舟是以家庭、宗族作为传承单位,以村落作为传承载体,是属于技艺型与技术型传承,通过宗族和辈际的言传身教与通俗化语言对龙舟制作技艺与划桨技术的传承。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龙舟新型制作材料的出现使得原有龙舟制作材料与工艺不再具有竞争力,原本言传身教的划桨技术也失去原有技术优势。在徽州陆上游龙舟方面,歙县北岸镇白杨汪村陆上“驮龙舟”制作工艺随着长者渐渐老去,很多掌握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外出务工、经商,而年轻人又长期在外,其技艺传承出现了传承人危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主体将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

2.2传承心理

水上与陆上游龙舟是徽州民间游龙舟独特的活动形式,在传统社会中,徽州人出于本能的热爱与徽商输金故里,使得明清时期徽州民间游龙舟等民俗活动兴盛起来。至道光十二年(1832),徽商中盐商、木商、茶商和丝商失去原有霸主地位,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兵在徽州激战达12年之久,徽商的衰败与战争的影响导致徽州士民以及徽商人员遭重大伤亡、徽州城镇、村落遭到战争的重大破坏,徽州的庙会、赛龙船、抢鸭、跳水等民间游龙舟逐渐衰落。在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下,传承人的传承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为了生活与生存,传承人不再以游龙舟技艺作为谋生手段,导致了传承心理的失范。

1.3传承土壤

徽商的兴盛为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提供了肥沃土壤;但是,继1832年徽商的衰败与战争的破坏使得游龙舟传承土壤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已经很难再重现绩溪“六月会”、休宁“五猖会”、歙县北岸镇白杨汪村“驮龙舟”等陆上游龙舟与休宁“赛龙船”,屯溪“抢鸭、跳水”,歙县“渔梁灯船”,南源口“游龙舟”,薛潭村划龙船等水上游龙舟盛大热闹的场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以高度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我国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文明“扫荡”式发展的,而这种文明的转变趋势又是不可回避的历史必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农经济形式也必将被高度的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2]。徽州民间游龙舟仅存的传承土壤也危在旦夕。

2 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的路径选择

“游龙舟”作为一项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虽历经朝代更替,其宗教迷信色彩却越来越淡,娱乐性和传统性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多元文化和休闲娱乐的时代,“游龙舟”活动同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应对其自身价值的回归,在传承中充分重视其自身文化的特点,依托社会力量,走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径。

2.1传承主体的多元化选择

社会变迁使得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主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实现传承主体多元化无疑是最佳选择。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学生可以成为徽州游龙舟的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中去,让他们参与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与村落间竞赛活动。使得游龙舟活动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植根于年轻一代人的血液与行为习惯中。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民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与其浪费闲暇时间,不如让他们投入到游龙舟的传承工程中来,可以通过举办农民体育运动会、端午龙舟盛会与传统龙舟竞赛活动,培养游龙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此外传承主体也应包括企事业职工、公务员,以不同形式与类别赛事调动各级各类传承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徽州民间游龙舟的传承主体必须向学生、农民、企事业职工与公务员等多元化转变,才能使传承重现生机。

2.2传承体系的制度化保障

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体系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学校与农村等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必须要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推动传承体系制度化。政府立法部门应出台保护徽州民间游龙舟的规则条例,加强对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与保护紧迫性的认识,才可避免传承体系进一步被破坏。各个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创造开展游龙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制定徽州民间游龙舟的发展规划,挖掘濒临灭绝的独具徽州特色的传统游龙舟形式、内容与技法,并加以传承与保护。当地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研能力,深入进行田野调查,追寻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轨迹,挖掘适合时代发展的游龙舟活动,并将相关研究成果整理成册,供体育、文化、教育、民俗和图书馆等团体部门作为参考之用,同时学校也可以作为徽州民间游龙舟的传承基地,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3]。农村作为徽州民间游龙舟发源地,应深入农村,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农民体育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只有这样“四维一体”传承体系构建,才是完整的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制度化保障体系。

2.3竞技表演的社会化推广

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路径众多,而竞技表演社会化传承路径无疑是较为适合当下民间游龙舟的处境。同为我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龙狮运动为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提供成功示范,龙狮运动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表演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表演、竞技与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纵观龙狮的发展道路,虽然也有竞赛市场的培育,但就项目的立足点而言,主要是针对专门竞赛市场的培育和重点面向乡镇农村的社会化推广道路[4]。以龙狮运动转型轨迹作为参照,徽州陆上游龙舟应培育专门的表演市场,如绩溪“六月会”中扎制蔑编纸龙舟,休宁海阳龙舟(划旱船)表演、歙县北岸镇白杨汪村“驮龙舟”等游龙舟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现代创编,以陆上游龙舟作为表演主体,中间穿插舞蹈杂技,形成完整的游龙舟节目;徽州独特的水资源优势为水上游龙舟开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水上游龙舟应秉承传统与竞技并重,应组织队伍参加国际及国内龙舟赛事,同时也应该保护徽州水上游龙舟传统,如屯溪游龙舟“抢鸭、跳水”表演节目、薛潭村传统划龙船。竞技与表演并重可以使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路径更为多样化。

3 徽州民间“游龙舟”的现代转型

中国龙舟协会自1985年成立,至今龙舟运动已在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各省、区、市得到开展,龙舟开始作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出现在专门的世界性的锦标赛、俱乐部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之中,按照现代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来运行。标志着我国龙舟竞渡经历向龙舟运动的转型,由传统民俗活动向现代竞技体育转变,龙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1由“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

徽州民间游龙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阶段,民俗生存土壤的改变,民俗主体传承方式的变迁和民俗主体传承心理的转移是徽州民间游龙舟由民俗向体育发展趋势的深层动因[3]。要想在今后体育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徽州民间游龙舟进行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才能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容光焕发。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耕经济,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5]。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化模式和传统农业的文化模式中,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反映了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族体系的徽州文化特质,以传统节日为依附,徽州游龙舟迎神祭祀的风俗。随着体育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徽州民间游龙舟代表的宗族观念淡化,节日气氛日渐衰弱,其赖以生存的民俗氛围逐渐消失,徽州民间游龙舟必然要实现由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过程中,龙舟竞渡因其项目的竞技特质,可以实现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徽州人因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龙舟活动,如南源口“游龙舟”,薛潭村划龙船,就薛潭村划龙船而言,是太子会的组成活动,是日,按照固定的路线划舟,沿途会向商船发起挑战的信号,被勾起争强兴头的商船,与龙舟一决高下,彰显出徽州民间游龙舟竞技特点,竞技特点形成才是徽州民间游龙舟由民俗向体育转型的先决条件,同时以竞技特点作为参照,挖掘徽州民间某些具有竞技特点游龙舟内容与形式,使其进行文化转型。

3.2大众媒介推助龙舟运动宣传的传播转型

“大众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媒体在广大社会成员中传递信息、互通情报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龙舟运动在大众媒介的推助下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2]。

徽州民间游龙舟要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必然要与媒体“联姻”。因为徽州民间游龙舟的民俗文化和情感在渐渐消失,其传承路径在闭关自守抱残守缺中停滞不前而流于边缘化与失传的境地。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有娱乐、健身、伦理教化、和睦乡里等功能,只有将这些功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徽州民间游龙舟在传承中找到立身之本,与游龙舟紧密相连的庙会、端午节,开展独具特色的游龙舟活动,如歙县“善会”、屯溪“抢鸭、跳水”、歙县“渔梁灯船”等就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以传承、保护与传播,这样才能使民间游龙舟活动得以焕发生机。所以在现实的生活操作中,徽州民间游龙舟要大胆以龙舟搭台,唱媒体大戏,使游龙舟在传播中得以传承与转型。徽州民间游龙舟作为社会传承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要用大众媒介推助龙舟运动宣传,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的娱乐与健身需要。

3.3文化保存与市场化和谐发展的经济转型

尽管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在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组织与竞赛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传统龙舟文化仍是现代龙舟运动的根基[5]。徽州民间游龙舟是传统龙舟的一种地域特色表现形式,徽州水上游龙舟是纪念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祭祀仪式,竞渡于新安江畔;陆上游龙舟主要是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划旱龙舟表演仪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中,龙舟竞渡己成为文化多面体,由单纯的竞渡活动发展成如今的旅游节龙舟比赛或龙舟节。黄山市原名徽州,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以充分挖掘旅游对徽州民间游龙舟的推动价值,通过“政府牵头,社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来举办旅游节龙舟比赛或龙舟节。节日期间是以旅游与龙舟比赛为主线,通过开幕式来展示徽州政治、经济、民俗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期间进行祭祀活动,经贸活动,文化交流,民俗欣赏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旅游节龙舟比赛或龙舟节应进行现代龙舟运动比赛与徽州民间游龙舟的表演、比赛,如屯溪“抢鸭、跳水”,歙县“渔梁灯船”等,使用徽州原始的龙舟制作工艺与传统的划桨技术,举办传统徽州游龙舟比赛,传承与保留游龙舟民俗性、多样性、观赏性、娱乐性的魅力。同时,通过举办旅游节龙舟活动或龙舟节,对龙舟市场化的开发,可以让现代龙舟运动商业价值与徽州民间游龙舟的文化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促进黄山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环境品质的显著提升大有裨益。通过旅游节龙舟比赛或龙舟节搭台为现代龙舟市场化发展与徽州民间游龙舟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保持现代龙舟运动与徽州民间游龙舟在各自领域中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文化保存与市场化和谐发展的双重目的。

3.4加大开放力度的国际化交流转型

龙舟这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的体育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已传到了世界各地,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典、日本、印度等均举办了各种龙舟比赛,龙舟也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达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友谊。作为古徽州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山市成功举办的“黄山论剑”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中,很多来华的国际友人就对徽州地区独特的“游龙舟”活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徽州“游龙舟”活动迈向国际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促进“游龙舟”活动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对徽州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具有独特的项目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着社会的变迁,游龙舟的传承方式历经剧烈变迁,传承主体多元化是必然选择,传承体系制度化保障是基础,竞技与表演并重可以丰富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路径;通过对传承路径的拓宽,徽州民间游龙舟应发生文化转型、传播转型与经济转型适应人们现代化生活需求提供保障。2011年黄山市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这届旅游节上在新安江进行了全国龙舟邀请赛暨黄山市首届龙舟赛,湖边村落、屯浦归帆等景点举行徽州民俗表演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这为徽州民间游龙舟开辟现代转型模式,并初见成效。对徽州民间游龙舟进行传承与现代转型不仅可以更好保护这项民间活动,还可以为游龙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徽州游龙舟活动将会越来越普及,并发展成为徽州文化传承的典范。

[1] 汪俊祺.“尚文”风尚下的明清徽州武术状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570-572.

[2] 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3-5.

[3] 胡娟,王凯珍.从民俗到体育:龙舟竞渡的缘起及现代转型[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8-19.

[4] 胡娟.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35-54.

[5] 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21-1622.

ResearchontheContinuityandTransitionof“DragonBoatRowing”inHuizhouDistrict

Li Changjun, Li Moutao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Anhui,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ing ways, formation and continuity of “Dragon Boat Rowing” in Huizhou District, expecially researching on the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 of it. There are some trouble in the ways of continuity such as the changing of subject, psychological anomie, soil deterio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ossible ways to continue “Dragon Boat Rowing”are to choose multi-organizer,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socialization of performances. “Dragon Boat Rowing” in Huizhou District should change from folk performance to sports competition, change from local performance to dragon boat rowing sports supported by multi-media and change from tradional performance into an economical event combining wi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marketization which develops into a modern transformation harmoniously.

Huizhou; Dragon Boat Rowing; inheritance; modern transformation

2013-02-16;

2013-04-10

李昌军(1962-),男,安徽黄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G861.9

A

1672-1365(2013)03-0112-04

猜你喜欢
龙舟徽州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屈原 端午 龙舟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徽州绿荫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龙舟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金娃——龙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