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彦,刘 芳,段英春
(解放军第208医院理疗科,长春130000)
我科于2008年5月-2010年5月用长圆针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83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83例患者女性63例,男性20例,年龄20~52岁,平均36.3岁;病程2 d~10年,平均2.4年。单侧发病56例,双侧发病27例。其中功能紊乱型48例,占57.83%;结构紊乱型17例,占 20.48%,器质破坏型18例,占21.68%。诊断标准参照马绪臣诊断分类法[1]。
在下关穴及其周围扪、摸、按、压,可检出一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或索条用龙胆紫标记,结构紊乱型与器质破坏型除上述穴位以外可在率谷、颊车及其周围检出痛性结节或索条用龙胆紫标记,分别定为下关次、率谷次及颊车次[2]。消毒皮肤,用0.5%利多卡因浸润各点。用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即关刺法:直刺到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黏连;恢刺法: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黏连组织深部,用末端锋刃向上挑拨切割,松解周边黏连)[2]。术后无菌包扎3 d,7 d治疗1次,不愈者可重复治疗。本组疗程最短1次,最长3次,平均1.75次。
痊愈:疼痛消失,关节无弹响,活动无障碍;好转,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弹响偶有发生,张口受限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痊愈 60例,占 72.29%;好转 18例,占 21.69%;无效5例,占6.02%,1次治愈者45例,占54.23%。总有效率达93.9%。
表1 各分型有效率 例(%)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外科科常见病症,其发病关键环节在于肌肉运动协调性紊乱、关节囊及关节韧带松弛与咬合运动异常。颞颌关节的稳定和咬合动作的完成主要依赖于颞肌、咬肌与翼外肌协同工作,如过食硬物及不良的咀嚼习惯等原因导致上述肌肉在非生理运动中受到损伤,则发生咀嚼肌痛性痉挛,关节囊及关节韧带松弛,反复损伤后在关节周围出现的渗出、黏连、瘢痕等病理反应会形成痛性索条、结节,即结筋病灶点下关次[2],长时间未得到合适治疗会导致颞肌、咬肌与翼外肌损伤由点到线的扩大范围,在颞部及下颌部也出现结筋病灶点率谷次、颊车次[2],这些结筋病灶点影响局部神经-血液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关节营养缺失,关节面受到破坏;它们对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形成长久的刺激因素从而引起疼痛肿胀,严重者活动受限。
“长圆针”[2]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薛立功教授根据《灵枢·官针》对古九针中第八针“长针”与第二针“圆针”的描述,并结合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针、银针的外形研制而成的新式针灸工具。它的特点有二,一是“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长圆针末端带有锋利的斜刃,对渗出、水肿、黏连、瘢痕及钙化有减压、松解的作用;二是“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长圆针针身为圆柱形,有效的避免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副损伤。
用长圆针刺入结筋病灶点下关次及颊车次、率谷次,松解颞颌关节及周围黏连、瘢痕,并局部减压,肌肉运动和神经血液循环可恢复正常,受到破坏的关节得以修复。
[1]马绪臣.邹兆菊.张震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诊断分类探讨[J].中华口腔科杂志,1985(20):208-210.
[2]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