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城市安全警钟

2013-12-05 04:18
北京观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信息员防灾减灾

文/本刊记者 崔 晨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5年后,在距汶川仅85公里的地方,又一场大灾紧紧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着成千上万间房屋倒塌,面对着灾区群众生离死别、流离失所……沉痛的背后,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警醒,我们该如何从灾难中不断汲取教训,长鸣防灾减灾的警钟?

防灾减灾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但往往成为我们安逸生活中最容易被遗忘的问题。试想假如大地震突然袭击,假如传染病疫情悄然蔓延,假如特大暴雨再次肆虐,直面“城市灾害”的考题,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能否经得起城市应急和公共安全的大考验?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每一位市民又能否交出令自己满意的逃生答卷呢?

在今年北京市政协开展的首都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联合大调研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首都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研子课题。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联合部分民主党派市委、市科协、市科研院所,对本市防灾减灾组织指挥体系、监测预警能力、救援保障能力、产业发展情况、科普教育情况等进行调研,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敲响城市安全的警钟。

防灾减灾有备而来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千百年来人们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的智慧总结,实践证明“有备”或许不能完全“无患”,但灾难来临时,我们总可以做到“有备而来”。

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各省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第一时间调运物资援助雅安,如此短时间内的响应,不仅需要爱心的汇聚,更需要充分的物资储备作基础。物资储备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前提,北京市的救灾物资储备情况如何呢?在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举办的防灾减灾情况通报会暨调研组建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向政协委员及调研组成员做了介绍。2008年,北京市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即按照本市常住人口1%的规模,市级储备可应急救助14万人的救灾物资,区县级储备可救助2万人的救灾物资。其中,实物种类达11大类、19项,还有专人看守,防止物资受潮、失火、被盗,所储备物资也要按规定时间及时更新。“目前,根据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实际情况,确保救灾物资储备规模与首都城市人口总量比例相一致,市政府已经批准进一步加大物资储备总量,全市将达到可应急救助20万人左右的规模。”李红兵进一步指出。

救灾物资储备库也是这几年紧锣密鼓筹建的,“2011年11月,市政府批复同意拟建一个中心库和三个分库的规划。中心库和西南分库合建,拟选址在房山区阎村镇,占地面积约6.26公顷;北分库拟选址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东分库拟选址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分库选址规模控制在0.3公顷至0.6公顷之间;南分库选址将结合首都二机场周边规划进行统筹落实。”李红兵介绍说。

除了硬件上的储备,看似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储备也有条不紊地在全市范围铺开。北京已建成全市社区防灾减灾电子地图系统,“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网络化管理”。记者登录防灾减灾电子地图了解到,只要输入所在街道或社区的名称,社区室内外避险安置场所、居民疏散路线、风险源、社区管辖区域以及各级政府和居(村)委会名称及办公地点等信息一目了然。正如李红兵所说,广大市民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所在地区的防灾减灾基本信息,再结合正在试点实施的紧急广播预警系统,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市民可高效、有序地逃离危险区域,开展自救互救。

关注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处于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末端,但却是应急救援的前沿阵地,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的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民众生命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当灾害来临时,社区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灾害,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和开展自救互救水平的高低,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减灾领域的专家如是说。

当前本市防灾减灾救援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就是向基层社区下沉。据李红兵介绍,全市6680个社区中已广泛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如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助预案、研究开发社区预警及通讯传播系统、配备社区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向社区居民普及防灾避灾与自救互救知识、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合理设置和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社区救援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等。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就是本市首个社区救援队伍建设示范单位。据悉,广外街道救援队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组成,共170人,应急救援覆盖面积5.4平方公里,直接服务社区居民,直接受益群体20余万人。“他们都来自社区,自己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感觉安全多了!”广外街道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而像这样的“社区守护者”在“十二五”时期将覆盖本市一千个社区。

社区灾害信息员则是做好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也许大多数民众并不了解,甚至很少听说。李红兵做了着重介绍,“2007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对社会公布了灾害信息员这一新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其中灾害信息员被列为专业技术服务特种职业。也就是说,灾害信息员已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它的主要职责是从事灾害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发布等工作”。在李红兵眼中,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对于这支队伍的组建与培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于2010年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本市乡镇级以上灾害信息员的培训任务,2011年之后又在各区县陆续开展了灾害信息员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各级灾害信息员8000多名,持证比例为全国第一,初步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灾害信息队伍体系。

这些努力,紧扣社区千家万户的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社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深度和广度。“截至目前,本市共有212个社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已获得民政部颁发的荣誉称号。”然而,获选并不是最终目的,“要通过从点到面地广泛开展各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逐步提高全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才是关键。”李红兵说。

让安全文化浸润城市

有70%的公众对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情况不知道或不太清楚;80%的人不清楚预警信号的含义;75%的人不知道住所附近有无指定避难场所;52%的人没有想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如何避难与应对;近70%的人没有接受过危机应对和生存急救的培训和演练……这一连串数字是近日北京减灾协会联合北京市科协对本市城八区近40个街道、100多个社区的2300余名市民进行的危机意识的社会调查结果。数字背后暴露出大部分民众对于应急避险知识还只是停留在“听说”层面,对于防灾减灾抱有侥幸心理或麻痹思想。这些现实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不安全,缺乏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

“此次调查的重要启示是,应当将公共安全提升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从而将城市公共安全定位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调查主要负责人、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金磊旗帜鲜明地指出。据金磊介绍,安全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对灾害及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的阶段。“当前所说的安全文化是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安全信息化、安全产业化、安全科教化的现代化文化形态,它不是过去的安全管理的简单 ‘翻板’,这绝不是故意要将安全管理搞得神秘化。它的核心是教授人们多一份警觉,懂得一些安全自护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的方法,从而获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临危应变,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

文化往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调查中的一个小例子给金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突发危机事件时,人们最想带出的物品顺序为现金、存折、信用卡、证件、水和食品、手机……“这个调查与国际上的结果略有差别。在国外,居民首先选择的物品顺序是水和食品。”这项差异使金磊认识到,安全文化尤其是自护能力养成教育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而对于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不能全靠市民自觉,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因此,金磊建议从综合减灾、城市巨灾、国民忧患意识等“大安全观”的高度,制定《首都公众安全文化及危机应对的规划》;结合实际需求及特点研究不同人群的安全文化自护教育模式;有重点按层次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试点工作。“可利用每年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际地球日、国际环境日、安全生产日、国际减灾日、11·9消防日等教育日统一做好系统化的宣传工作,使教育日充分发挥实效并且互为补充。”“安全意识要从小培养,学校要倡导安全校园及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尤其要改变学生对灾害基础知识认知不足的现状,开展有特色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灾害事件教育学生‘安全生存’是现代人的第一素质。”都是金磊给出的具体建议。

可喜的是此次调查也反映出公众愿意配合的一面:有92%的人认为制订经济发展规划应考虑灾难风险;81.5%的人愿意接受培训和演练;93.6%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设相应课程,78%的人认为应从小学阶段开始……

“总之要利用联合国减灾战略的观点强化安全文化教育,使‘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的命题真正深入到我国的科普、教育之中。”金磊最后强调。

观点

灾区高速公路免费应制度化

姚卫海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

有关部门在制定地震等灾难应急预案时,应将确保高速公路等生命通道的畅通作为重点,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收费站应立即启动救灾车辆免费通行方案,并同时采取交通管控措施,限制非救援车辆通行,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张辉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管理学院副院长

为进一步做好雅安抗震救灾工作,建议建立省级政府统一调度的应急指挥平台,形成横向沟通、上下一体的指挥关系,将尽可能多的救援与保障单元纳入同一个信息层次,缩短信息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救援实时决策、实时指挥、实时反馈的要求。采用多点组合模式扩编紧急救援队伍,对各支应急救援力量、各种应急装备物资进行有效整合,统一调度,形成高效运作、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

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演练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陈百灵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从学校入手,从孩子抓起,建议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演练纳入中小学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学校可以每学期进行1-2次逃生练习,演练各种情况下的逃生方法。让中小学生了解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

推进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城镇化建设

彭志坚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在即将颁布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中,明确对自然灾害高发、高危地区的特殊倾斜政策。立即着手组织一批人力和物力,对国家自然灾害高发、高危地区进行排查和鉴定,明确灾害类型,界定潜在灾害范围,确定潜在受灾人数和优先层级,并根据灾害类型,确定城镇的防震等级。对于有重大隐患的地区,在开发新型城镇时,更应注重使用专业设计施工方案,配备必要的抗震设备,加强建筑质量监管,确保新型城镇具有抵御自然灾害和减灾功能。

猜你喜欢
信息员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关于如何开展高校信息员工作的设想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永吉农商行举办信息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