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国内市场贸易成本与扩大中国内需——Melitz模型在中国主要制造业的理论扩展及经验分析

2013-12-04 06:23朱延福梁会君
财经论丛 2013年2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市场需求生产率

朱延福,梁会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 言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萧条,出口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二次探底变得非常严峻,而中国国内的投资空间在4万亿投资之后已基本封死。目前,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任就落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一驾马车身上。虽然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但仍难以有效拉动国内消费。现阶段扩大内需是关键,既然传统的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奏效,那究竟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拉动内需?传统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而从微观角度来研究国内外市场的进入,则主要侧重于分析出口决策行为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Melitz(2003)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建立了异质性企业模型,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2]。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也对影响我国企业出口决策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些结论支持“自我选择假说”(李春顶,2009;易靖韬,2009;唐宜红,2009),但有些则得出与异质性企业模型完全相悖的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生产率悖论”[3][4][5][6][7][8]。

目前,国内外针对劳动生产率、贸易成本和企业出口市场选择的文献已有不少[9][10][11],但从企业异质性和贸易成本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选择的文献非常少。朱希伟等(2005)将中国国内市场分割和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反向关系引入Melitz(2003)的模型,得出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扩大国内需求的结论[12]。黄玖立(2012)通过考察影响中国企业进入国内区域市场行为的因素,认为企业进入国内区域市场的可能性随着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大[13]。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对Melitz的异质性贸易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影响我国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希望能找到破除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瓶颈的有效方法。

二、概念性框架与特征事实描述

(一)中国国内市场贸易成本的界定与特征事实

市场进入成本分为固定贸易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本文用销售费用来表示市场进入成本。为进一步说明销售费用的可比性,我们用每单位销售产值需要支付的销售费用来表示,计算公式为销售费用除以工业销售值。由于销售费用和国内市场销售值呈反方向,所以为了计算中国国内市场的贸易成本,我们用各行业的国内销售值进行反向加权(如表1所示)。总体上来看,中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的国内市场销售费用基本大于国外市场销售费用。

表1 中国典型行业国内销售费用与国外销售费用比较

(二)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悖论”

图1 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国内市场需求关系

基于简单的Melitz理论模型的结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内市场需求呈负相关,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本文计算了2001-2010年制造业28个行业的平均国内市场需求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1所示。

在图1中,横轴代表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编码,左边纵轴代表企业劳动生产率(单位:万元/人),右边纵轴代表国内市场需求(单位:亿元)。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这个结果与Melitz(2003)模型的结论相反,这也再次证明我国的制造业存在着“生产率悖论”。

三、理论模型

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特征事实,本文对Melitz(2003)理论模型进行扩展。

(一)模型设定

假设一个国家i有N个生产部门,企业是连续性的且使用一种要素(即劳动)进行生产。它们拥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用i表示)。假定一个企业进入i国国内市场的贸易成本为fd,进入外国市场的固定贸易成本为fx,出口除了需要承担外贸固定成本以外,还要承担更高的冰山成本τ(τ>1)。假设消费者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具有不变替代弹性(CES)偏好。沿用Melitz(2003)的模型,需求函数为因此,企业的利润为π(φ)=r(φ)-l(φ)=,企业在国内销售的利润为π(φ)=代表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在国内市场获得的利润可以写成那么,进入i国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为

同理,企业出口到x国市场的临界生产率为

在公式(2)中,Xi代表出口国市场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Di=Xi。

对于开放程度比较高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行业,我们另假设出口贸易成本小于国内贸易成本,这个假定与Melitz模型相反,但更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于是本文扩展的Melitz模型如图2所示。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利润线分别为πd和πx,生产率在和之间时,出口可以获得利润,但如果企业转向国内市场销售时利润为负;而当生产率在和之间时,企业可以同时选择在国外和国内市场经营;而当生产率超过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利润将超过国外市场。现假设国内市场贸易成本下降到f'd,那么国内市场上企业利润线将从πd变成π'd。此时,生产率在和之间时,企业会选择内外贸兼营;当超过时,国内市场销售利润将超过国外市场,企业将完全选择国内市场。由于<和<,这说明随着国内市场贸易成本的下降,进入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下降、内贸增加,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图2 Melitz模型在中国制造业的扩展

(二)模型主要结论

根据上面的理论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制造业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高于国外市场,高生产率的企业才可能选择在国内市场经营,生产效率低的更倾向于出口到国外;(2)国内市场贸易成本减少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更多的企业将有机会进入国内市场,这会扩大国内贸易,从而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和增加内需。

四、经验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及变量说明

根据上面的分析,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模型设定为Demand=f(prod,cost,klr)。其中,Demand代表国内市场需求,prod代表企业生产率,cost代表国内市场贸易成本,klr代表资本密集度。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国内市场需求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所以取滞后一期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率的变量,于是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模型可以写成: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用国内市场销售值来表示,计算公式为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减去出口交货值;企业生产率(prod)用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国内市场贸易成本(cost)用国内市场的销售费用来表示;企业资本密集度(klr)是指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计算公式为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业人员数。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本文统计了2001-2010年中国主要制造业共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各类性质的企业。工业销售值、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销售费用(营业费用)等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其中,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用2001年为基期的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三)模型稳健性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模型(3)对中国主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经过LM和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为求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不仅运用固定效应回归,还就混合OLS回归与随机效应回归进行考察,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5的结果显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回归时,虽然解释变量的系数数值发生变化,但并不改变它们的符号,说明模型是稳健的。比较三种回归结果,固定效应模型的解释变量全部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效果最好,且拟合优度为84.3%,通过了F检验。为此,我们进一步对模型的固定效应结果做以下分析:

(1)生产率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生产率与国内市场需求呈正相关,这意味着生产率越低,进入国内市场的可能性越小,国内市场的销售值越小,这也再次证明“生产率悖论”的存在。

(2)国内市场贸易成本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从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国内市场贸易成本与国内市场需求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国内市场进入成本每增加1%,企业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将减少0.352%,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增加会显著减少国内市场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以加工贸易为主。如果出口到国外,虽然获得的只是廉价的加工费用,但只承担较低的贸易成本;如果在国内销售,需要承担更多的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如在国内建立销售网络的费用、克服区域间贸易壁垒的费用以及疏通关系等“灰色成本”)。

(3)资本密集度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本密集度与国内市场需求呈正相关,资本密集度每增加1%,国内市场的需求将增加0.896%,这说明资本密集度的增加会显著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出口的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另外,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和装备的要求较高,资金的投入较大,所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利于拉动国内需求。

表2 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国内市场需求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与传统宏观经济学拉动内需的出发点不同,本文根据中国制造业现实情况扩展了Melitz模型,从劳动生产率和国内市场贸易成本的微观视角来研究推动我国内需的主要因素,主要的结论有:第一,在我国制造业中,进入国内市场的往往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会首选进入外国市场;第二,传统制造业中较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不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因为中国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可能高于出口到国外的成本,所以虽然有些企业生产率较低,但仍愿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在传统的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不能奏效且又有较大后遗症的情况下,要想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减少国内市场贸易成本。要减少贸易成本,首先,政府政策不应朝令夕改,政府的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生产管理要扁平化,例如减少有些不必要的中间运输环节,降低高昂的广告费,各区域间的结算方式也应该保持一致[14]。

[1]李树培,白战伟.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效率与效力比较——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9,(5):19-25.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李春顶.出口与增长:中国三十年经验实证(1978-2008)[J].财经科学,2009,(5):117-124.

[4]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J].经济研究,2009,(9):106-115.

[5]唐宜红,林发勤.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适用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9,(6):88-99.

[6]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11):84-90.

[7]马述忠,博文.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与生产率关系的历史回溯:2001-2007[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44-153.

[8]徐蕾,尹翔硕.贸易成本视角的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解释[J].国际商务,2012,(3):13-26.

[9]Bernard,Andrew B.,J.Bradford Jensen and Peter K.Schott.Trade,Costs,Firms and Productivit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5):917-937.

[10]Elhanan Helpman,Marc Melitz,Yona Rubinstein.Estimating Trade Flows: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2):441-487.

[11]赵伟,赵金亮,韩媛媛.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1,(4):62-79.

[12]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05,(12):68-76.

[13]黄玖立,冼国明.企业异质性与区域间贸易:中国企业市场进入的微观证据[J].世界经济,2012,(4):3-22.

[14]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5-11.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市场需求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