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黄石435003)
对于盈余管理的认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具有正面作用,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努力表达公允信息,盈余管理是会有所帮助的。该观点认为,投资者并不会为盈余管理所愚弄,因而财务报表仍提供了有用信息,盈余管理并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笔者认为,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1.从契约观和财务报告的角度来探讨盈余管理“积极”的一面。有效契约观认为,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需要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权限,以灵活应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成本。所以我们不应将管理人员由于奖金、借款合同、政治原因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全部视为有弊无利。只有相对于存在的契约,管理人员的行为带有过多的机会主义成分时,它才是有弊无利的。
2.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减少信息沟通障碍的手段。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主要是应计利润额),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
1.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误导投资者,误导资本市场,影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财和企业家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盈余管理使投资者无法区别普通股之间的质量差异,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如孙铮、王跃堂(199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操纵盈余确实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2.盈余管理对本企业的长远利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感觉,导致市场价值下降。有关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以后的转回将使投资者产生失望,导致股票业绩的负面影响。盈余管理是“好”还是“坏”取决于如何使用它。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到,虽然盈余管理降低了可靠性,但若进行一定限制,盈余管理在一些情况下仍然是十分有用的。然而,盈余管理容易产生过度的机会主义,很容易演变成舞弊、欺诈、内幕交易,会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恶性发展。所以,对于盈余管理的运用,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尺度”。
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已经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不仅误导投资者,使之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误导监管部门,使之不能对证券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如果对其放任自流,它将会同会计造假等欺诈行为遥相呼应,甚至会超过其合法的界限,朝着恶意欺诈的方面变化。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不可克服性和会计制度法规的本身不完善性,盈余管理的存在是客观的,完全消除它不现实,我们只有对它进行规范和约束,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毕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关系不明的特征相当明显。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就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日渐滑坡之时,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剥离或合并而成,因而在管理上与其母公司关系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多。
1.利用资金占用费用及进行信用担保。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的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虽属违反拆借也就法不责众,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有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上市公司以收取资金占用费的形式为集团公司或同属公司垫付部分资金,一方面会使集团公司获取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
2.托管经营。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进行的资产托管经营目前已成为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我国尚未形成对资产托管经营的成文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实际变成了利润操纵的工具。它的运作实质是在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委托方的资产实现有效经营,受托方相应获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目前,多数上市公司利用托管实现短期经营目标,或者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反映,又获取部分利润;或者是关联公司将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由上市公司托管,只收取较低的费用,从而反将大部分的盈利转入上市公司。
3.通过费用负担的转嫁。股份公司改制上市时,一般都将企业的非生产性资产剥离出来,上市后仍需要关联公司提供有关方面的服务,因此上市前各方都会签订有关的支付和分摊标准的协议,这些项目引起的资金往来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项服务收费的具体数量和摊销原则因外界无法准确知道其是否合理,操作弹性较大,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当股份公司经营不理想时,集团公司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4.资产租赁。在非整体上市情况下,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已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之间调节利润的非常方便的手段,土地使用费用等使用面积的价格可能有天壤之别,有关信息即使披露,投资者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而无形资产如商标等的价格弹性则更大,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租金再转租给关联公司,形成了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的利润转移。
5.合作投资或委托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这就是委托投资中的关联交易形式。而合作投资形式的关联交易通常指的是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就某一具体项目联合出资,并按事前确定的比例分利。这种投资方式因关联关系的存在,达成的几率较高,但操作透明度较低,特别是分利比例的确定。在具体操作中,一旦上市公司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配股的要求,便倒推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出部分利润,上市公司自然不便在公告书中向投资者披露投资何项目及短期有如此高回报的原因。
1.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上市公司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个别认定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由加权平均法改用先进先出法有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就降低了在价格波动时企业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2.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变更折旧方法主要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这种变更会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折旧费用降低、利润相应增加。
3.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有的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的会计估计变更,调整会计政策,以达到影响净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关于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规定,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这就是说,每年末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进行审计的时候,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4.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单位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时,投资企业应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由于相应规定不是太明确,有的上市公司便可根据公司的需要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5.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摊销期、摊销方法的改变。《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并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将开发支出归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和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新会计准则虽然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6.巨额冲销。巨额冲销就是利用会计期间假设,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前移,以提高以后年度业绩。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本方法,从而使某些上市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待以后期间将先前提的准备冲回,以使净利润出现反弹。有的上市公司则是在当本期净利润比较多时,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以适当降低本期的利润;如公司经营出现净利润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以此来调节利润。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