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B 预计信用损失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

2013-12-04 21:22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商业会计 2013年15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计量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杭州310018)

自2009年以来,IASB就致力于制定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新方法。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征求意见稿,建议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的已发生损失模型。2011年1月,IASB与FASB致力于对预期损失模型的方法作更加细致的改进,更加关注各项金融资产应及时在好账(“good”book) 和 坏 账 (“bad”book) 中移动。尽管FASB于2012年7月决定不再继续改进与IASB共同制定的此项方法,但IASB依旧对预计信用损失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一、IASB ED/2013/3的重要方面

ED/2013/3建议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范围内的所有金融工具确认预计及信用损失。信用损失顾名思义,即合同现金流量的预期短缺金额。主体在估计预期信用损失时应考虑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情况以及有依据并且合理的预测。ED/2013/3中将所有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所有贸易和租赁应收款、所有根据2012年12月发布的新建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其他受信贷风险影响的金融工具 (如并非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贷款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列入建议要求的范围内。

在对信贷资产进行确认时,根据IASB建议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主体必须在信用损失发生之前确认信用损失,这就不同于IAS 39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只需要在信用损失实际发生时确认。ED/2013/3中指出,报告主体在对预计信用损失进行初始确认时,针对金融资产时需要估计整个资产存续期的预计信用损失,而针对有关信贷的承诺时则应设立一项等同于12个月的预计信用损失的准备金。在建议要求范围内金融工具减值金额的确认取决于该工具自初始确认以来是否发生严重恶化,据此可将金融工具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自初始确认以来信贷质量未曾发生严重恶化的金融工具;第二类是自初始确认以来信贷质量发生严重恶化但没有客观的信用损失证据的金融工具;第三类是在报告日存在客观证据表明已发生减值的金融工具。对于第一类金融工具而言,应确认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内产生的现金短缺金额的现值(即“12个月的预计信用损失”);与此不同,针对第二类和第三类金融工具,应按预计将在其剩余使用寿命中产生的信用损失的现值确认一项减值(即“使用寿命期间的预计信用损失”)。

就利息收入而言,第一和第二类金融工具其利息收入应按账面总额计算;而第三类金融工具的利息收入应按账面额扣除预计损失后的金额 (净值)予以确认。继FASB开始使用CECL预期损失模型 (被认为是和IASB的使用寿命期间的预计信用损失等价的模型)后,IASB对自身预期损失模型在某些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阐述。如三类法中的第三类金融工具涉及利息收入的确认,但并不涉及损失的估计。一旦存在客观证据表明一项资产有减值迹象,利息收入就要按摊余成本法确认。

针对贸易和租赁应收款的简化方法,建议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明。作为一项会计政策,主体可以做出以下选择:即始终按预计将在此类应收款的剩余使用寿命中发生的现金短缺额的现值(而非采用“两种类型模式”)计量相关减值。

此外,在建议中也提出了新的披露要求,包括调节表、有关在计量预计信用损失时所使用的输入值和假设的描述及有关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恶化和改进的影响。

二、IASB的预期损失模型与FASB的预期损失模型的差异

(一)范围。两者的预期损失模型均包括以摊余成本法或是FV-OCI确认的贸易应收款、租赁应收款以及不以FVTPL确认的贷款承诺。但是IASB的预期损失模型包括财务担保,而FASB的不包括。FASB的预期损失模型包括再保险的应收账款,而IASB的不包括。

(二)信用损失计量方法。这两种计量方法有着巨大的概念上的不同。对于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IASB的模型将预期损失限制到12个月,而FASB的CECL模型 (被认为是和IASB的使用寿命期间的预计信用损失等价的模型)应用于报告日所有的金融资产,尽管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

(三)信用损失估计。使用IASB的方法主体可以在无风险利率和有效利率(EIR)中选择一个合理的利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当需要对预期信用损失估计进行折现时。当使用无风险利率时,估计的现金流将会以一个较低的利率进行折现,这会导致预期信用损失的高估。而在FASB的模型下,当折现的现金流被用于估计预期信用损失时主体必须使用EIR。

(四)已购买的具有信用损失的金融资产。两者在对收入和净资产负债表中金额的影响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对总资产负债表中金额 (例如减值准备之前的维持费用和减值准备)将会不同。IASB模型中的减值准备不包括金融资产在获得时的预期合同损失,但FASB模型中的减值准备却包括这一预期合同损失。

(五)利息确认。对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已购置并且发生信用损失的资产,一种是存在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情况,IASB的模型仍然会对利息进行确认,而FASB的模型将导致非应计状态。

(六)非应计利息。在IASB的模型中非应计利息是不适用的。在陈述收益和损失时会确认利息,其他综合收益不考虑信用损失的程度。而在FASB的模型中,当主体不太可能充分获得所有的本金或利息时,金融资产将会处于非应计状态。

三、对当前预期信用损失建议的分析

(一)分类依据只是定性并未定量。IASB预期损失模型将金融工具分为三种类型,但分类的依据取决于自初始确认以来信贷质量有无发生明显恶化以及信贷质量发生明显恶化时有无客观证据,这种分类方法本身不是很具体,对于什么程度才算是明显恶化并没有予以定量说明。不合理的金融工具分类将导致后续计量和报告发生错误。

(二)IASB的预期损失模型可能使应收账款的计量更为复杂。对于应收账款而言一年或是两年账龄已接近或超过整个存续期间,这使得从初始确认便开始考虑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并在三个类别中进行转移显得尤为繁琐。

(三)IASB预期损失模型在估值时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很高,主观依赖性强,给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12个月预计信用损失”和“使用寿命的预计信用损失”减值金额估计的准确与否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估值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素质,此外还要求运用合理的估值技术。

(四)IASB预期损失模型实施和监管成本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其信贷规模大且分布于各行各业,对每个项目进行信用损失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五)预期损失模型产生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而言还不够明晰。预期损失模型不仅包括对预期损失的估计、现值计算,还涉及大量金融专业知识(例如各种利率、汇率等),可见预期损失模型对普遍的信息使用者来说要求很高。除了专业人士外,一般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可能很难明白财务报告中的某些信息。

(六)预期损失模型与会计原则和准则存在冲突。会计普遍运用权责“发生”的基本观念,而预期损失模型是以预期未来作为确认资产和损益的基础。此外,预期损失模型需要反映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并需在初始确认时扣除预计信用损失,这与会计中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违背。

(七)预期损失模型强调相关性,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所下降。当前会计理论的发展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两种信息质量特征中,往往更强调相关性。和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相比,与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更加相关,更有决策价值。然而当预测的偏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关的信息将变得不那么可靠。

四、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一)继续推进我国“预期损失模型”下的减值会计的实施。对于上市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海外上市的金融机构,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化有着相对于非上市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更强的适应力。这些上市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完善的内部控制运用统计数据和经验模型对金融资产信用损失进行合理预期。所以,可以首先在上市金融机构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然后在实施过程中寻找出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从而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提供借鉴。

(二)加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预期损失模型是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对会计信息稳健性也有较高的要求。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它对于有效解决会计规范与金融监管规范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又确保金融业风险可控,有效协调两种监管之间的关系。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对使用者来说要求很高,但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还是需要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Z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计量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金融工具在企业的发展及应用
金融资产的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探究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