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的文化解读及调适路向

2013-12-04 18:01:07张海清刘建平
成人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务员毕业生职业

张海清,刘建平,赵 科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云南芒市 678400)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由此产生了职业价值、选择与心理等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不仅是一个个体就业意向的行为体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实价值衍生的产物。从文化心理的视阈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功利本位”、“面子观”、“家根情结”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在文化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调适路径。

一、专业邂逅职业: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的样态描述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存在一定关系,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线路为:专业学习→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成就与专业相关的事业。面对当今就业现实的压力与竞争,传统的职业生涯线路逐渐淡化。在经历最初的专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挣扎之后,多数大学生往往会按照现实需求与传统职业价值观选择就业路向。

1.公务员考试的数据诉说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趋好首推公务员,公务员招考被戏称为中国的“国考”和“现代科举”。据统计,2008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合格考生达80万人,平均竞争比 60∶1,个别岗位报考比例达3592∶1;2009年突破百万,平均竞争比 78∶1;2010年达到150万,平均竞争比100∶1;2011年报名突破140万人次,热门职位比例最高达4961∶1[1]。面对如火如荼的公务员考试热,我们还发现,公务员考试热不仅是报考数据的飙升,还产生了集考试信息收集、资料制作、笔试面试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出现了公务员考试被产业化的商业影踪。

2.“国企”“外企”“事业单位”的入职挑战

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除了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岗位之外,经济待遇好,有较好升职、学习、发展空间的外企、国企成了就职的“香馍馍”。第九届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银行、阿里巴巴、微软和中国工商银行占国内前五名[2]。当然,在不能进入外企、国企的情况下,进入福利待遇稳定的事业单位也逐渐被大学生看好,2012年山东青岛市事业单位招聘计划4797人,报名人数达 58104 人[3]。

3.“出国留学”“读硕”对话就业缓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与世界的不断融合,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加。教育部2007年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4]。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上升,2011届本科生毕业后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有5%的人明确表示因为就业难而继续读硕[5]。“出国留学”“读硕”是否对就业有缓冲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但基于就业缓冲的“留学”“读硕”,这种等同于就业能力“再加工”的求学动机与目的,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深刻反思与研究的。

4.创业激情置身市场风险

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命题,更不是大学生激情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组成部分。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2010届高出0.1个百分点,比2009届高0.4个百分点。其中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当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置身变幻莫测市场时,市场的风险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不容忽视的生死考验。由于经验、资金等多重制因,多数创业者很难将自主创业维持太久,2008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三年后仅有33.7%的人还在自主创业[6]。

5.骑驴找马“被就业”与宁缺毋滥“待就业”

先就业再择业,这是高校就业指导时经常表达的一种观点。这不仅是一种“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对部分大学生而言就是痛苦的“被就业”。找工作有“宁缺毋滥”心理的毕业生则处于一种“待就业”的状态。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9.3%处于失业状态,6.1%准备继续找工作,2.1%放弃继续求职和求学,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10.4处于自愿低就业,约52万人,另外3.6处于非自愿低就业,约18 万人[7]。

6.“人才悖论”欲言“区域苦衷”

当大学生遭遇公务员招考“独木桥”,难以应对外企、国企招聘层层挑选,未能实现一、二线城市、沿海地区谋职的时候。我们又戏剧性地看到很多招聘大学生的单位、区域又苦于招不到人才,尤其老、少、边、穷地区与民营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更是难以解决。有人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人才过剩,而是出现了人才资源极为缺乏但人才就业难的“人才悖论”问题。从就业区域期望来看,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就业的“聚集地”,只有较少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地区。2011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泛渤海湾区域和珠江三角洲,西南区域经济体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8]。

二、表像窥显文化: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的文化解读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到:“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心理趋好,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习惯长期浸淫影响的产物,是社会职业价值定位的现实写照。

1.“学优则仕”的传统读学意图

大学生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表象上以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待遇不断提高为主要原因,文化心理层面却离不开中国传统孔子的“学优则仕”的传统读学意图。自隋唐实行开科取士以来,读书人一经通过科举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朝为官入仕,便可手握“二柄”,有光宗耀祖的机会与荣耀;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出头之日。“入仕”成了中国书香门第抑或庶民百姓读书目的的普遍文化导向,世代影响着中国读书人。今天的公务员招考,普通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便可跻身国家公务员行列,有如中国古代的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实现传统读书做官的心理情结与读学意图。

2.“官本位”的职业文化浸淫

官本位实质上是一种官职崇拜,是一种以官为本、官贵民轻的社会群体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官崇权、官贵民贱的“官本位”心理有极其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根源。从秦汉到明清,风气久盛不衰,儒家讲“贵贵”,法家倡导“贵贵而尊官”。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跻身仕宦之途,便有了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机会,有了权钱交易的资本。虽然我们不排除有“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读书入仕之人。但传统社会里似学非学,为官趋学,为官弃学现象累出不鲜,使“官本位”职业价值取向植根于国民内心深处。直面当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所谓职业的“高低贵贱”依然是就业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官本位”心理在大学生的择业趋好中仍留烙痕:公务员除了优厚待遇外,“个人的政治发展空间不可估量”[9]依然是入职公务员最大的诱惑。

3.“黄金屋”“万顷田”的俸禄牵引

豪宅、金钱、美女,这些极有诱惑的读书改变命运,获取最大化物质享受的俸禄回报,千百年来为读书人趋之若鹜。读书除了做官之外,还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传统的读书人不屑与商人为伍,亦无力举办实业创造财富。“黄金屋”“万顷田”从何而来?为官者一般为官俸所得,而俸禄毕竟有限,于是有了贪官“卖官鬻爵”、“衙门都是朝南开,有冤无钱莫进来”的贪赃枉法。对大学生而言升官发财不现实,贪赃枉法风险太大,也不符合主流社会职业规范与道德要求。但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依然是读书人永不懈怠的梦想,其间也包含了享乐主义的思想内因。由此有了高薪岗位竞争的畸形激烈,有了牺牲专业理想去追逐物质待遇的一出出职场闹剧。

4.“面子观”对择业趋好的利弊权量

中国文化有“面子”一说,面子为何物?这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但它真实实存在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林语堂曾在《中国人》一书中认为,面子、命运和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中国人普遍存在“讲究门面”“死要面子”的传统文化心理。读书人“学优则仕”,升官发财,衣锦还乡便是最大的面子。同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不可随便“丢面子”给同侪及世人,把择业于好的区域、好的单位、好的报酬等同于就业成功有“面子”的标准,作为让自己、家庭甚至老师有面子的权量。于是便有了“人才悖论”与“区域苦衷”就业矛盾;有了“骑驴找马”和“宁缺毋滥”的入职尴尬。

5.“父母在,不远游”的家根情结

虽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不远游”之后有“游必有方”的观点,但在父母“膝前尽孝”,让父母儿孙满堂,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孝”的一种表现。就业在父母附近,不仅是就业者孝文化扎根于心的家根情结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农业文明中防守、求稳、封闭心理的择业外显,是中庸传统思想潜移默化的结果。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就业是大学毕业生择业考虑风险规避的行为表现,是对父母依赖的一种传统习惯心理。同时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家之后,宗族、家庭极其重要,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生资源的。

三、优化·扬弃·调适: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趋好调适路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合理优化就业环境;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科学设置高校专业;有效调适就业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的理智择业与顺利就业。

1.传统职业价值观的理性扬弃

引导大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有一个理性的扬弃,对“学优则仕”“官本位”等脱离时代、不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要坚决摒弃。对传统文化中利国、利家、服务社会,追求正确人生目标与理想抱负的职业价值观要合理弘扬。指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明确个人的择业趋好要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将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做到尊重传统文化而不沉溺传统文化。

2.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合理调适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做到正视现实,不将就业形势理想化或妖魔化,对就业中得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要积极培养就业失败的挫折应对能力;顺利就业的工作适应能力;专业与职业悖离的落差心理的调适能力。主动避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享乐主义等消极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将择业不仅做为职业起跑线的选择,更是建构良好职业心理的关键。

3.高校课程结构的适时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定原因与当今高校的课程体系与设置密切相关。高等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不能将高校课程孤立于社会实践之外,要适时开发新兴课程与课程内容,要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融入教育教学与实践;要积极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训的不足,要进一步处理好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使高校课程成为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4.优化大学生社会就业环境

政府要加强就业岗位调控整合,扶持、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就业政策保障;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办学实际合理设置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就业指导与信息咨询,坚持开展正确的职业价值和择业观念教育;家庭要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1]周爱静.浅谈公务员考试在大学生择业中的地位[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5):112-113.

[2]贾峰.高学历人员多应届毕业生多外地考生多:今年事业单位招考有“三多”[N].青岛日报,2012-9-25(02).

[3]解读《2009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J].人力资源,2009,(16):33-41.

[4]沈丽娟.福建省大学生出国留学现象探讨[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5][6][7][8]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115,014,153,031,254.

[9]沈蓓绯.走向公务员职业何其难——当代大学生热考公务员的冷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14-18.

猜你喜欢
公务员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篮球公务员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50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公务员
艺术评鉴(2015年1期)2015-02-03 10:52:03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