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255)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 ~70年代发展起来,着眼于来访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经过咨询师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认知疗法的理论也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认知疗法的咨询师们持有不同的理论,探索总结出不同的实用技术方法。认知疗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来纠正人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目标不仅仅针对外在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更注重分析来访者现实的思维,找出认知的偏差,通过咨询师的干预,改变来访者认知偏差,达到纠正其外在的行为和情绪的目标。
认知疗法属于认知行为治疗的范畴,认知行为治疗分认知重建、心理应付技术和解决问题技术三大类,其中认知重建影响最大。贝克认知疗法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重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是认知疗法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贝克认知疗法。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反应。在人的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继发的,是由认知歪曲引发的。
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其认知结构决定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情绪表现为焦虑或愤怒、抑郁或愉快,行为方式采取的是逃跑或攻击。每个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对应激反应的情绪和行为各不相同。个体的人格特点决定人的认知特点以及人最易受损的敏感点,在某些特殊的应激条件下,构成了人在心理上容易受伤害的弱点,也就是这部分人在心理上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触发点。
个体的病理心理过程的外在表现,和个体受到的外界刺激相关。这种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的功能损害,当应激使个体处于利害关节点时,其自身激活原始的、利已主义的认知系统,使个体做出极端的、单向的判断,使思维失去了意志的控制,减弱了对过强的偏激思维的控制力,导致出现病理心理过程的表现。在应激、环境、受他人不良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增强不良的认知反应,这些歪曲的认知组成生物反馈链,维持抑郁、焦虑等心理现象的存在。
贝克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歪曲的认知决定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人们常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受某种外界刺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面对相同的生活事件,有的人毫无影响,有的人却出现心理障碍,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对认知评价、解释和信念的不同,导致人对事件的认知不同。个体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人对事物的评价,这是支配人行为的准则,不为人所觉察。这一准则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现实生活某些严峻的事件激活这一准则,就有大量相关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面。“负性自动想法”可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强化了“负性自动想法”。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持续加重(如图1)。
因此,情绪和行为障碍好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识别认知改变“负性自动想法”,打破恶性循环;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和改变来访者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从而减少情绪障碍复发的可能性。
在贝克看来,来访者不能认识支配自己行为的错误观念,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原因在于人们不能辨认产生观念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因此,贝克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内省,把认知过程的全貌挖掘出来,贝克称这项工作为“填补空白”,即恢复刺激和反应外在事件之间那个体验的、思维的过程,并认识到那些适应不良概念的形成方式,通过这样的工作,来访者就可以对那些以规则的方式出现,指导日常行为的各种观念加以重新评价,并学会用更现实的、更为适应的原则代替那些僵化的、调节不良的规则。经过这样的过程,来访者的心理扰乱就可以得到缓解。
对以上认知模型的认识,贝克认为思维是认知治疗的关键,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就可以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但是,认知治疗不忽视人的情绪和行为,而是强调咨询师应善于引导来访者的情感,并注意来访者的行为模式及行为改变的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努力用正确的方式评估他的经历,与来访者共同探讨新的认知方式去纠正错误的认知和信念。
贝克认知疗法认为,认知导致情绪及行为的产生,异常的认知导致异常情绪和异常行为的产生。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例如,学生A 和学生B 在课堂上小声说话,被老师批评了。学生A 非常恼火,在课堂讨论中不断提出与老师相反的意见,课后不断说老师的坏话;学生B 虽然不高兴,但默不做声,在课后独自哭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与他们的自动思维有关,学生A 认为,老师故意丢我的面子,产生愤怒情绪,故意对老师进行报复。学生B 认为,我在课堂上讲话,影响了课堂纪律,老师以后肯定不喜欢我,因此很后悔,所以在课后哭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A 与学生B 的反应不同,来源于他们不同的认知,不同个体反应的差异在于个体自动思维的特异性。
心理障碍者的情绪反应来自于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对人的影响很大,常常被人忽视。贝克用语法和语言的关系作类比,我们讲话时意识不到语法的存在,但语法的确在指导我们句子的组合。同样,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领域里都有一套信条或准则,即在我们的价值系统中,在我们与外界交往时,我们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受个人价值系统的制约。这种制约如不注意很难意识到,由于自动思维是自我内部对话的方式,很难暴露出来,即使自动思维明显荒谬,仍在指导个体行为及情绪反应。
小雪,女,20 岁,某职业学院一年级新生,独生女,父母均为国家干部,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无需做任何家务,连衣服袜子也不用自己洗。上大学后,非常想家,情绪低落,不愿去课堂上课,伴有头痛、身体不舒服、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等症状。请假回家休息半月后,返回学校,仍然想家,认为只有在家里最轻松、最自由、最温暖,甚至认为只要不回学校,说我有什么病都可以。小雪在诉说中一直在哭泣,但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属于典型的新生适应障碍。
在咨询中,主要从改变小雪的认知入手。通过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使其了解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不良、生活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等,不适应的程度因人而异,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鼓励她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环境。
在学习方面,启发她认识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知识的人在将来的社会将寸步难行;认识到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是一种能力,与她共同探讨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清楚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这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
在生活方面,启发她认识到大学阶段,是真正独立生活的开始,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她从日常生活做起,学会准时起床、出早操,学会自己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洗衣服;学会“理财”,考虑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需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费。
在人际关系方面,引导她认识到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比如: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何化解冲突;要有主动交往意识,大胆与同学进行交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学会包容与理解;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大胆锻炼,使自己融入寝室、融入班级,尽快走出困境。
通过三次咨询,小雪认识到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对父母的过度依恋,认识到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独立生活,这是成熟的标志,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表示要尽快使自己成熟起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小雪已回到学校上课,自述心情好多了,与寝室同学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很关心她,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减轻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想家了,还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在咨询工作中体会到,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来源于错误的认知,由于认知的错误,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偏差,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樊富民.大学生心理案例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 郭念峰.心理咨询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