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鹏
(江苏镇江句容后白镇社区教育中心,江苏镇江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后白镇西冯村,现有人口1670多人,占地面积12.8平方公里,所有土地分布在七高八低的岗坡地上,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在以前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冲田种水稻,旱地种旱谷,每到干旱,农民只有望天收,农业十年九年荒,是有名的“北大荒”。2000年以后,西冯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丘陵岗坡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花草木种植特色农业。2003年,西冯村成立了句容首家花草木合作社,2006年被批准升格为省级专业合作社。2011年5月,合作社成员增加到519人,农民经纪人有60多人,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西冯村98%以上的土地种植了高效农业,其中种植各类苗木达1200多亩,草坪3000多亩、有机茶叶300多亩,应时鲜果100多亩。为更好地服务花草木事业,2009年西冯村成立了花草木交通安全协会,成员有经纪人、运输司机、农户50多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2011年,西冯村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达8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绿银行”。以上这些成绩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政府各部门的指导下,西冯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取得的。在这其中,句容后白镇社区教育中心发挥了社区教育应有的作用,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主阵地,积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在对西冯村的农民培训、苗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诸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工作,努力实现着传播文化,提升新素质,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开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社区教育,有力的凸显出了社区教育的价值。
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只有当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才会自身求发展,求进步。句容后白镇社区教育中心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制定规划。该社区教育中心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根据村民素质实际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为村民制定发展规划。立足长远,按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着力体现村的特色,体现其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西冯村的实际,社区教育中心在村民道德素养和种植户花草木栽培管理专项培训方面制订了细致的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和安排稳步推进培训工作,使培训形成制度,并使之常态化。培训的内容以本地农民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精神面貌、学识学历等实际为依据来制订,突出脱贫致富这个重点,以西冯村产业发展实际和现状为基础,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和拓展实用生产技能、提高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本领。
在农民的培训工作中,该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农业、文教副镇长为组长,农服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涉农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机构,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于此同时,该社区教育中心还组建了农民培训队伍,“引进外来的,用好现有的,培养乡土的”。“引进外来的”,就是聘请省市的权威专家学者、教授,深入农村基层进行授课。“用好现有的”,就是从本地涉农部门中挑选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按照培训计划的要求安排,分别承担起培训任务。“培养乡土的”,就是在培训队伍建设中,重视农村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一些农村乡土人才在多年的产业项目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专业人员指导,把乡土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的课程知识体系,促使乡土人才亲自走上讲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使他们既当实验员又当讲解员,其作用比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讲师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农民生活在农村,要按时春种秋收,农民的家庭事务繁杂,很少有空闲时间,这就要求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农民的实际安排好培训管理和授课方式,要做到灵活、实用。在具体的操作中,该社区教育中心创新培训模式,努力确保培训有实效。在培训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农民实际制订管理办法,由于很多农民闲散惯了,他们就尽量采用粗放式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安排夏冬等农闲时间开展授课;在组织形式上,一是将农民集中到村委会等具有较大场地的地点进行集中培训,二是深入到村里或者农户家中为他们开小灶,三是在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的作用,利用液晶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把授课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使农民能够直观的看到实物实景和实际成果;在培训对象选择方面,重点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经过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实用技能,提高脱贫致富实际本领;在培训方式上,把课堂授课和参观学习结合起来,选取村典型示范户做为学习对象,带领农民实地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变化,看发展变化,看致富项目,学习具体的技术和经验;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典型,以身边的实例教育、影响和带动本村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起到引领、服务和示范的作用。该社区教育中心在2010年建立了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后白镇优质苗木示范基地。(后白镇优质苗木示范基地——坐落于后白镇东侧。基地现有苗木栽培面积220亩。这个基地原先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芜的小丘陵,后来为了调整农业结构,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苗木,便开发出了这块土地,目前基地已形成规模,运作正常,效益明显。)社区教育中心在抓好基地生产经营的同时,坚持抓好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工作,把苗木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使之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了新技术推广培训的功能:一是通过行政村组织农户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向他们介绍新品种的市场前景,传授苗木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向农户介绍基地引进新品种的经济效益。二是印发有关资料分发到农户手中,帮助他们掌握苗木种植的有关技术。三是利用种植大户进行宣传、传授经验。四是利用基地网站宣传苗木行情、种植方法、供求信息,以及当前农事和实用新技术等。近二年来,基地共培训学员达2000余人次,推广新品种10多个。另外,该社区教育中心还建立了后白镇农业信息网站和社区教育网站。网站设立了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等栏目,全方位介绍成人教育及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教育培训信息。
以上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激发了农民学用科技创业致富的热情。现在西冯村农民报名参加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参加培训的农民普遍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科学种养的行家里手,同时通过他们的带动,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三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西冯村大力发展了花草木特色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应与当地效益农业发展相结合,根据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方针,围绕各地的产业优势,选定一个项目,培训一批学员,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第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培训群体数量大,但现有较多、较杂的培训机构影响到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应由政府出面对现有培训机构和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来大力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民营机构等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第三,创新学习培训方式,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分期、分批、分专业”培训农技人员,充实完善农业专家工作站,着力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将农业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农民。
第四,强化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建立培训学员档案,了解学员在发展生产上的困难问题,积极在项目选择、资金贷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大培训成效。
[1]郑春江,朱瑞伟.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 2002,(11).
[2]张榕,张玉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J].当代经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