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许多大学急剧变“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大规模扩建风日盛。许多大学连续几年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校园占地面积空前扩大。二是迅速扩招。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许多大学的在校生容量扩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数量令世人瞠目。三是合并风盛。许多独立办学的专科学校或专门学院甚至中专合为一体。经过这样的“努力”,所谓“大学”在表面上确实给人以“大”的感觉。
但是,学校规模变大了,并不等同于学校实力变大了。人们已经熟视的不和谐现象是:许多高校招生一味追求数量庞大,不惜降低生源质量,以至于招进来的一些学生,学习基础欠佳;由于规模过大,管理工作又一时难以跟上,结果导致管理出现一定程度的失序;在一些大学,作为最基本的中心任务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表上写着教授与副教授授课,但是实际授课的多是青年讲师、助教甚至本科留校生;很多学校把功夫都花在了专业设置上,一味追求“花哨”和“热门”,而不管自己学校有没有这个能力胜任;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凭作弊;教师授课照本宣科,考试时“暗示”考题;学术丑闻时有发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大学之“大”,当然并不排除校园占地广大和在校生人数众多的因素。然而,“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学之“大”的决定性因素是它的教学水平、科研质量。如果单独比较校园占地和在校生人数,我们许多大学也许能够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独领风骚”。但是,当提到单位师生或单位资金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和对经济产生的推动作用时,据有关国际权威机构评估,我国一些“顶尖”大学的排位不仅与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波恩大学等无法一比高下,甚至排在印度尼赫鲁大学和埃及开罗大学之后。这种排名也许值得商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这种现状的出现,反映了我们的高等教育界甚至是社会的某些弊端,比如疏于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利益和长足发展做扎实细致的必要的各项基础工作,社会某些机构对于高等教育成就的偏差理念、不适当评价和激励机制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而且使得高等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蒙尘”。长此以往,有可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很大的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对于这种不良现状,必须及时扭转和纠正。有关机构对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每年的招生人数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控,避免盲目过多过滥地扩招。大学管理者要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多下工夫,多上水平。对于高校的办学成就和质量,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大学盲目求“大”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大学成为教学与学术方面质量过硬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