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综合分析

2013-12-02 07:38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郑 伟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001—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综合分析

郑 伟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产业结构效益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文章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两种方法,对2001—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河南产业结构效益逐渐提高,但仍低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水平,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优势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没有优势。河南因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竞争优势。河南因第一产业结构劣势明显,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结构劣势。从整体看,河南竞争优势大于结构劣势。

产业结构;效益;综合分析;河南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河南逐渐探索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 的发展路子,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河南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57.3∶29.7,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偏高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偏高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偏低11.2个百分点。同时,河南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效益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成为制约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主要障碍。

国内相关学者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鲁奇、张朝阳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河南1980—2005年五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河南产业结构水平仍然低下,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产业结构变迁对河南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1]。王建军、陈跃华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河南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河南整体产业结构效益低,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但提升空间较大[2]。吴战勇、张志娟分别对河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3-4]。此外,其他学者[5-9]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选取2001—2011年的数据,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对河南产业结构效益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差异指数分析

衡量产业结构效益可以采用不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i,它是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并进一步构建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S,计算公式为

式(1)中,Bi为第i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Gi/G和Li/L分别为区域第i产业产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若Bigt;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i值越大,其比较优势度越大。若Bilt;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式(2)中,S反映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离散程度,其值越大,说明各产业发展越不平衡,产业结构效益越低。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选取河南省和全国2001—2011年GDP及三次产业结构数据,通过(1)和(2)式,计算得出2001—2011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见表1)。

表1 2001—2011年河南和全国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

由表1可知,河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0.35下降至2011年的0.30,略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2.51下降至2011年的1.92,始终高于全国水平,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2001年的1.71下降至2011年的1.1(同期全国数值由1.46下降至1.21),由高于全国水平变为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发展变慢,产业优势消失。河南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逐渐下降,从2001年的0.6下降至2011年的0.39,与全国指数的差距由0.16缩小为0.07,说明河南产业结构效益逐渐提高,但仍低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水平。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一)数学模型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一种扩展模型[10],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等领域,主要指标和公式如下。

据此定义如下。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选取河南省和全国2001—2011年GDP及三次产业结构数据,以2001年为基期,将2002—2011年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换算为2001年的可比价格。根据(3)式至(12)式计算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从表2中可以得出:2001—2011年,河南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水平,总增量达到12 220.8亿元,累计增长率为220.9%,高于份额增量,总偏离量达到3 034.9 亿元。也就是说,河南在这一时期,比全国多增长了3 034.9亿元。这其中,竞争优势带来的增量为3 550.7亿元,产业结构损失了515.8 亿元。总体上看,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竞争优势,竞争分量由负转正,由小变大,从2001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28.8亿元,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河南省在产业结构上处于劣势,结构分量始终为负,并且逐渐增大,从2001年的-34.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2010年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竞争分量大幅下降至103.2亿元,远远低于前后年份水平,导致当年总偏离量大幅下降至33.2亿元,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经济增长冲击较大。

表2 2001—2011河南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表3 2001—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亿元

表4 2001—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亿元

由表3和表4可知:第一,2001—201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的总增量785.7亿元,其中份额增量2 049.2亿元,因结构上的劣势带来了-1 353.9亿元的损失,因竞争优势增长了90.4亿元,累计偏离量为-1 263.5亿元。也就是说与全国增长速度相比,河南第一产业少增长了1 263.5亿元。分年度看,河南第一产业结构分量始终为负,从2001年的-61.1亿元,下降到2011年-202.9亿元,说明河南第一产业结构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河南第一产业竞争分量正负值交替出现,正值年份和数额较多,说明第一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并且竞争上的优势远远小于结构上的劣势,导致第一产业整体偏离量为负,并且逐年增大。

第二,2001—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总增量为7 820.8亿元,其中份额增量为4 168亿元,因结构优势多增长了684.6亿元,因竞争优势多增长了2 968.3亿元,累计偏离量为3 652.9亿元。也就是说与全国增长速度相比,河南第二产业因为结构和竞争上的优势多增长了3 652.9亿元。分年度看,河南第二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都始终为正值(结构分量的第一个年份除外),并且逐年增大。结构分量从-22.1亿元增长到113.9亿元,竞争分量从36亿元,增长到521.6亿元,说明河南第二产业在结构和竞争上都具有优势,并且竞争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成为河南第二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主要来源。

第三,2001—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总增量为3 614.3亿元,其中份额增量为2 968.8亿元,因结构上优势多增长了153.6亿元,因竞争上的优势多增长了491.9亿元,累计偏离量为645.5亿元。这表示河南第三产业因为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比全国水平多增长了645.5亿元。分年度看,第三产业结构分量总体上正值年份多,但数值有大变小,成递减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结构上的优势正逐渐消失。第三产业竞争分量也多为正值,总体上由小变大,成递增趋势,说明竞争优势逐渐扩大。

第四,2001—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在竞争分量上都为正值,说明三次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并且第二产业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结构分量上也是正值。但河南第一产业在结构上劣势明显,直接导致了第一产业总偏离量为负,也导致三次产业整体结构分量为负。说明河南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增长缓慢,拖累得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2001—2011年河南整体产业结构效益逐渐提高,但仍低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水平。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优势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没有优势。河南三次产业在竞争上都具有优势,并且逐年增大;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竞争优势。河南第一产业结构劣势明显,导致第一产业整体偏离量为负,也导致三次产业在整体上呈现结构劣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降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增产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力争3-5年内,比重降至10%以下,并且争取达到或者低于全国第一产业比重。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步伐,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分散经营为主向规模经营和散户经营并重的转变。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全面推进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二,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充分发挥产业竞争优势。适当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中期目标应控制在50%左右,长期看应控制在40%左右,为第三产业发展留出空间。在保持第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同时,应提高细分产业竞争力。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食品加工、轻工、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从根本上改变河南第二产业结构偏重,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格局。第二,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尽快扭转第三产业比重下滑的趋势,并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长期停滞不前或滞后发展,说明产业层次提升缓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提高。因此,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上,重新定位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和比例,合理规划三次产业发展格局和空间。短期目标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10∶55∶35,中期目标到2020年应调整为5∶50∶45;长期目标应调整为5∶40∶55。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提高第三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手段,刺激内需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

[1] 鲁奇,张朝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11-115.

[2] 王建军,陈跃华.基于SSM模型的河南产业结构效益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7(12):165-167,173.

[3] 吴战勇.河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31(3):22-24.

[4] 张志娟.河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3):53-56.

[5] 宋歌,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1(4):413-418.

[6] 张利勇.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开发研究,2012,28(4):76-79.

[7] 商勇.基于投入产出的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2,55(12):46-51.

[8] 吕铁,贺俊,邓州.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前沿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4(3):66-73.

[9] 郝奇,赵军.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综述[J].社会纵横,2012,27(2):38-43.

[10]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25(1):55-58..

[责任编辑 王晓雪]

AComprehensiveAnalysisofIndustrialStructureBenefitofHenanProvincefrom2001to2011

ZHENGWei

(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dAutomation,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o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Hen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nefit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present paper adopts two analytic models, i.e.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he difference index, and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efficienc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1.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in Henan has been gradually increased, yet it is still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 among which the second industry labor productivity advantage is more obvious, the prim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labor productivity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obvious advantage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Henan lead to an overa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le the obvious disadvantage of the first industry structure in Henan lead to the overall disadvantag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tructure. As a whole, Hena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better than the structural weaknesses.

industrial structure;benefit;comprehensive analysis;Henan

2013-07-23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CGL071);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790142)。

郑伟(1980—),男,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

E-mail:Zhengwei@hpu.edu.cn

F062.9

A

1673-9779(2013)04-0406-06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