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中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 滦平 068250)
髂窝脓肿是指髂窝部化脓性感染所致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通过血液和淋巴或下肢外伤感染。笔者在髂窝脓肿早期应用中药口服、中药塌渍和远红外治疗及抗菌药物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全部176例病例来自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住院病例。诊断标准参照《临床骨科手册》[1]制定。发病后1周内,全身症状有发热、恶心不思饮食,及周身酸痛,但主要症状为髂窝部疼痛,髂窝部压痛,髋关节喜取屈曲、外旋、外展位,运动受限,Thomas征阳性。血白细胞及中性比例增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8例,男性56例,女性32例;年龄6~76岁,平均 38.50岁;病程 1~20 d,平均6.6 d;病变部位为左侧26例,右侧62例;由皮肤化脓性病灶引起者9例,由外伤创面引起者24例;因髂骨骨髓炎引起者16例,由化脓性髋关节炎引起者19例,由盆腔感染引起者20例。对照组88例,男性51例,女性37例;年龄4~75岁,平均 37.60岁;病程 1~22 d,平均6.4 d;左侧31例,右侧57例;由皮肤化脓性病灶引起者7例,由外伤创面引起者22例,因髂骨骨髓炎引起者19例,由化脓性髋关节炎引起者20例,由盆腔感染引起者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石家庄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 g兑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2次,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口服:红花30 g,姜黄 20 g,皂角刺 20 g,白花蛇舌草 30 g,蒲公英25 g,紫花地丁25 g,乳香15 g,没药15 g。将上述药物以水500 mL,煎煮至300 mL,分2次服。将口服药物渣滓温热时置于布袋内,放于病患部位,同时采用TDP远红外治疗仪(西安康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局部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上述治疗方法均以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髂窝部是否可扪及肿块,髋关节屈曲度是否加重,血白细胞变化。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制定。治愈:全身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正常。显效: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有效:髋关节活动稍受限,髂窝部压痛明显减轻,血常规正常。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或加重,需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髂窝脓肿属中医学“流注”范畴,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邪气壅滞,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髂窝流注除因感受暑湿之邪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溃或生疔疮,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3]。治疗应清热解毒、活血行瘀为主。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姜黄性辛,具有走窜特性,既有活血化瘀的性质,还可助药力吸收;皂角刺性味辛、温,功专消肿排脓,中医临床用于痈疽肿毒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表现为脓未成者可消,脓已成者可使之速溃;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诸药合用,药少而力专,内服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效,外用可消肿、排脓、利湿,且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加入醋后,并通过TDP远红外治疗仪的温热效应,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药物及炎症的吸收[4]。本观察表明,髂窝淋巴结炎期在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1]毛宾尧,林圣洲.临床骨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0.
[3]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
[4]赵尚华,钟长庆.中医外科外治法[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