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健 杨志旭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为了更好发展中医急诊,便于中医急诊研究更好服务于临床,笔者对201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内科在册登记的留观患者做了中医疾病谱的调查研究,并做初步分析,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西苑医院所有留观病房在册登记留观的患者。查阅患者登记表以及患者病例初诊记录,以登记的中医诊断以及中医证型为依据,将所有中医诊断证型进行汇总记录,中医疾病分类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分类统计。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据统计,本年度留观患者总数为495例,男性274例(55.4%),女性221例(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5~98岁,年龄层共分为4组,为<60岁 96例,60~69岁 72例,70~79岁 140例,>80岁187例。各年龄层中,除80岁以上组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之外,其余分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
2.2 疾病分类 见表1。所有参与登记统计的病例中医诊断(第一诊断)共有25种,其中排名前3位分别为:喘证,内伤发热,以及胸痹,分别占25.1%,22.4%,10.3%,合计占总人数57.8%。三者之中只有胸痹女性多于男性,其余均为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于此同时,三者之间年龄分层均随年龄呈递增趋势。
2.3 证型分析 所有参与登记统计的病例共搜集37个证型,其中排名前3位的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邪热犯肺证,分别占所有证型的17.4%,8.7%,6.9%。而三者之中除气虚血瘀证外,其余均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表1 急诊疾病谱统计
2.4 疾病转归统计 所有参与登记统计的病例在院治疗期间均有中药制剂或者中成药的使用,其疾病转归统计表明,除了15例(占总人数的3%)死亡病例之外,其余均在留观病房治疗好转出院或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中医疾病、证候、治则治法3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疾病、证候、治则治法的基本术语及其概念[2]。病和证是中医诊断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特点因此,《国标》确定采用病证并列分类编码的原则,临床使用时可以根据病情,进行病证排列组合方式确定中医诊断,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学学术特色和实用价值。
由于病情复杂严重,预后难以估计,到急诊科就诊的部分患者不能立即进入专科接受治疗,留院观察成为这类患者的常规处置流程,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分布和理论知识的准备[3]。与此同时,急诊留观病房采用与普通科室病房同样的病历管理模式,但病历书写相较于普通科室更加注重病情变化,记录的次数、内容更为详实,严谨。也正是因为如此,留观病历的临床研究价值才显得更为重要。
在所有证型之中,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两种证型最为多见,通过对病历的比较和观察发现,其中有很大部分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气虚懒言,呼吸难续,唇甲紫黯,舌下脉络增粗而致。在平时疾病预防的同时应当注重疏肝理气。在疾病预防的同时,可以适当使用类似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活血化瘀以提高疗效。这两种证型常见于原先有基础疾病且年限较长者,这也符合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的说法。同时,在所有证型之中,诸如脾胃虚弱,阳气亏虚等纯属虚性疾病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这也证实了在急诊临床乃至所有科室的临床病患之中,大多为虚实夹杂证型,这为以后中医临床证型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详实的一线资料。
通过统计笔者发现,患者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从中医角度而言,年老患者天癸衰竭,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天癸衰竭,诸多疾病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年老患者的病情,更提示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重视老年患者的未病先防和生活养生。
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疾病以及证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中医理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诸多方面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的可能。中医药在急诊病例治疗方面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病例统计患者数量较小,中医药在急诊治疗方面的作用还难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为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医急诊医师,我们面对的将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1]陈佑邦,潘筱秦,金棣生,等.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李春盛.加强急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