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柳阳 郭 福 郑献敏 黄丽华 梁建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骨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活动受限,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耳鸣或听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方法对CSA患者血清白介素 (IL)-1β、 一氧化氮 (NO)、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CSA诊断标准。包括(1)眩晕,发病常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2)头痛为发作性或慢性头痛,头痛位于枕部;(3)后颈部触诊检查,患者棘突多有病理性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位肿胀、压痛;(4)仰头或转头试验阳性,作该试验可诱发眩晕,恶心,耳鸣,视力减退或卒倒;(5)可伴发神经根症状;(6)X线平片可见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变尖,侧方增生,棘突移位偏向一侧;侧位片生理曲度消失、变直,椎间隙狭窄,项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骨质增生;(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一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一部分为流速加快)。纳入标准:符合CSA的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近6个月内没有接受颈痛针灸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接受2个月随访,保证配合治疗并完成全部疗程的患者。健康志愿者:体检健康,年龄18~75岁,近6月内没有针灸和服用中药治疗。排除标准包括(1)排除其他原发性疾病出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者;(2)排除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感染等;(3)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孕、产妇,精神病患者;(4)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检查、资料不全者。
1.2 临床资料 共136例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47.3±4.5)岁;病程(34.4±3.5)个月。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47.6±4.7)岁;病程(34.9±3.4)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设健康对照组68例,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47.8±4.5)岁。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颈痛汤,组成为桂枝、吴茱萸、法半夏、白芍、葛根、制川乌、细辛、防风、羌活、秦艽、川芎等。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7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针刺治疗,取百会、天宗、双侧风池、大椎、颈百劳。患者俯卧位,选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指切进针,深度为0.8~1.2寸,得气后留针15min。每天治疗1次,7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 mg口服,每日2次;颈椎牵引,牵引力3~4 kg,每日2次,每次30min。7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健康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
1.4 观察指标 IL-1β、NO及TGF-β1的测定均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并结合《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半定量积分法,以量表的分值变化和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标准计算治疗后的疗效指数。疗效指数:n=(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眩晕消失,旋颈和仰颈实验为阴性,恢复发病前的劳动生活能力,n≥90%。显效:眩晕明显减轻,旋颈和仰颈实验为阴性,无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90%>n≥70%。有效:眩晕有一定的缓解,劳累后偶有颈项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提高,70%>n≥30%。无效:眩晕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n<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各组血清 IL-1β、NO、TGF-β1水平比较 见表2。 治疗组血清 IL-1β、NO、TGF-β1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各组血清 IL-1β、NO、TGF-β1水平比较()
表2 各组血清 IL-1β、NO、TGF-β1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CSA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引起椎动脉的狭窄或梗阻,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者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引起颈部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体液因子如IL-1β、NO和TGF-β1在血液中的水平发生变化,而后又反作用于病变,促进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证明,外源性因素只是发病原因之一,而椎动脉的病变及体液因子的作用是导致CSA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
IL-1β被认为是引起关节破坏和炎症发生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分泌IL-1β,其中最重要的是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突出椎间盘可引起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突出椎间盘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也可分泌IL-1β。IL-1β可通过影响MMPs的生物活性以及抑制基质中蛋白多糖的合成来参与椎间盘的退变[1]。正常椎间盘自发产生NO很少,而在IL-1β作用下,NO产生量增加,突出椎间盘组织细胞在IL-1β作用下,NO的产生量会进一步增加[2]。NO能抑制椎间盘细胞的蛋白多糖合成,用NO合成的竞争抑制剂L-NMA(NG-Methyl-l-argine)不但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NO生成,而且可使椎间盘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合成提高;反之用NO合成的促进剂则蛋白多糖合成降低[3]。Kang[4]也证实 LNMA在体外可显著降低胶原酶和基质水解酶的合成。突出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凋亡率高达 (61.3±24.5)%,NO可在原位诱导椎间盘细胞的凋亡[5]。这样使椎间盘内的细胞数目进一步减少,从另一方面造成椎间盘基质成份的减少,从而加速了退变过程。TGF-β1促进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可使早期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减轻[6];可通过抑制炎症递质的合成而减轻其对软骨终板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软骨终板发生钙化、硬化、增厚,起到延缓颈椎病退变的作用[7]。
本研究发现,CSA患者血清中的IL-1β、NO水平高于健康人组,而TGF-β1水平低于健康人组;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L-1β、NO和TGF-β1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在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IL-1β、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时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推测,IL-1β、NO和TGF-β1在CSA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也说明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IL-1β、NO和TGF-β1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IL-1β、NO和TGF-β1水平有明显的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CSA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调节体液因子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提示,CSA的症状得到改善,与IL-1β、NO和TGF-β1的水平可能存在相关性。
本病属中医学 “眩晕”、“痹证”、“头痛” 等病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衰弱。在外感、外伤、慢性劳损等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气血瘀滞,造成经络痹阻不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本病集虚、瘀、痰、风于一身,虚实互结,且诸证纷呈,治疗当以补虚化瘀通络化痰为主。中药颈痛汤是以上述中医理论为依据,总结前人经验与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用桂枝、葛根、法半夏、白芍、细辛、防风、羌活、川芎、甘草等中药组成的复方,方中桂枝温经解肌止痛、助阳化气、调和营卫,且桂枝能振奋气血,透达营卫,可外行于表,散肌腠风寒,横走四肢,温通经脉,引诸药上至头颈、肩臂、手指,使药力直达病所;葛根气质轻扬,具有升散之性,甘辛苦、入脾胃经,具有发表解肌、升津舒筋的作用,善治疗头颈强痛;芍药、甘草合成的芍药甘草汤乃张仲景所创之缓急止痛良方,酸甘化阴,舒缓挛急,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半夏燥湿化痰,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川芎活血行气;防风祛痉止痛。全方共奏祛风通经、通络止痛作用。针刺风池、大柱等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调节太阳、少阳经气,升清阳、补髓海则神自明。
综上所述,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CSA时可影响到IL-1β、NO和TGF-β1的水平,为临床在研究CSA的临床治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观察发现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CSA具有见效快,服用安全,副作用少,是CSA的治疗好方法。
[1]Solovieva S,Kouhia S,Leino-Arjas P,et al.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COL9A3 and the IL-1 as gene polymorphisms[J].Eur Spine,2006,15(5):613.
[2]Kang JD,Stefanovic-Raccic M,McIntyre LA,et al.Toward a biochemic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herniation.contributions of nitric oxide,interleukins,prostaglandin E2,and matrix metall-proteinases[J].Spine,1997,22:1065-1073.
[3]Liu GZ,Ishihara H,Osada R,et al.Nitric oxide mediate the changs of proteoglycan sythesis in the huma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inresponse to hydrostatic pressure[J].Spine,2001,26(2):134-141.
[4]Kang JD,Stefanovic M,Mclntyre LA,et al.Toward abiochemic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 generation and herniation[J].Spine,1997,22(10):1065-1073.
[5]Kohyama K,Saura R,Doita M.Intervertebral disc cell apoptosis by nitric oxide:b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J].Kobe J Med Sic,2000,46(6):283-295.
[6]李进,杨述华,邵增务.细胞因子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79-2080.
[7]裘淑荣,胡跃波,郝文杰,等.基因治疗兔颈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8):2775-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