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春琳
打开英文词典,上面这样解释WISE的含义:聪明的,有智慧的。
11月中旬,1200多名来自企业、政府、媒体、教育界、非政府组织等各行各业的“聪明人”聚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参加一个简称是WISE的论坛——第四届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围绕“合作,为了变革”这个主题,一起讨论怎么“用不多的钱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如果孩子们不能去上学,那我们把学校送到孩子身边去”
如何能保证为洪水泛滥地区的学生提供一年内不间断的基础教育,甚至在南亚季风肆虐的季节也能够让学生照常上课,不受气候的任何影响?
2012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奖的获奖项目之一——孟加拉的太阳能供电船屋学校,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方法。
这个项目的发起者是孟加拉国的一个非盈利组织——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他们利用太阳能供电的船屋学校来保证儿童持续接受小学教育而不受南亚季风肆虐的影响。行船沿河而行,河岸附近村庄的学生即可在船上上课,下课之后会把学生送回家中。
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满足小学四年级以下的教学需求。
自2002年运营以来,该项目已惠及近7万名适龄儿童。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农作物种植收入、渔业收入等。
身为评委,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最感动的是这个项目的口号:“如果孩子们不能去上学,那我们把学校送到孩子身边去。”
今年的获奖项目,分别来自孟加拉国、柬埔寨、智利、丹麦、印度和美国等六国。它们在通过评审委员会的专业评判之后,从14个国家的24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这6个项目获奖的原因是相同的: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可考量的积极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尝试用创新思维解决重大国际问题。
这也是这个项目设立的初衷。翻看以前的获奖项目,以BBC为例,它在孟加拉作了一个公益节目,当地的孩子拨打固定的号码,就可以收听BBC的节目,学习3分钟的英文。而拨打手机的费用便宜到当地穷人都认为不贵的程度。
2010年巴基斯坦的一个获奖项目,是一个公益组织在贫民窟建了800多所学校,它的口号是“为穷人办的教育不应该是穷的”。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主席、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谢赫·阿卜杜拉·本·阿里·阿勒萨尼博士介绍:“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奖(WISE Awards)自2009年创办之初起,就致力于鼓励并表彰那些成功运营的、有变革的教育项目,以激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够积极效仿。关于获奖项目的评判标准,评审委员会较为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参评项目作出的成就,二是参评项目的运作方式。”
多元的参评项目为困扰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思路:采用新颖的商业模式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接受学费合理的教育课程;将优质教育推广到偏远贫困地区等。
“你需要教育,正如你需要空气、水源和食物。”
来自印度的Madhav Chavan博士是本年度的WISE教育奖个人贡献奖获得者。这个奖项设立于2010年,意在奖励对教育事业作出世界级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队。获奖者将获得50万美元奖金和一枚特制金牌。在这枚金牌上,50多种语言书写着同一个词汇——教育。
WISE主席阿勒萨尼这样评价Chavan获奖的理由:“什么是成功的创新?Madhav Chavan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清晰的视野、坚定的决心、为同一目标奋斗的强大意愿。”
在美国成功取得博士学位之后,1986年,Madhav Chavan回到印度在孟买大学教授化学。1994年,他建立了布拉罕协会来进行全民基础教育的普及。
Madhav Chavan发现,教育的缺失是阻碍印度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更高效率地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有助于实现当地的全面发展。
Madhav Chavan发起与教育有关的一项活动,用低成本投入,将政府基础设施、企业资源和公众志愿等要素相结合,在向孟买贫民窟儿童提供教育的过程中收获了惊人的成效。此外,这一模式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因此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有独立研究表明,参加布拉罕协会项目的儿童与同龄人相比在小学教育阶段学习效率更高,并且比其他同学表现更好。
如今,布拉罕协会已经是向印度贫困儿童提供基本读写和算术教育的最大的非政府组织,每年能够使印度近300万小学生从中受益。
“我有许多致力于女权运动的朋友,也有许多致力于科学普及的朋友。我告诉他们,如果人们不能够读写,那么你们想做的事是不可能成功的。”Madhav Chavan说:“你需要教育,正如你需要空气、水源和食物。”
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如今是世界最大教育服务提供机构之一。在孟加拉国,现今大约有75万个孩子在BRAC设立的小学中读书。因为40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减轻贫困,去年,BRAC的创始人Fazle Hasan Abed荣获首届WISE教育奖个人贡献奖。
在他看来,40年持续做一件事情是希望“消除所有形式的剥削和歧视。教育才是实现变革最根本的催化剂”。
创新是全世界都在关心的话题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今年来到WISE,同样是因为一个理由:创新。
在本届会议专门出版的新书《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的基础创新》中,第一个案例就是南方科技大学。而它的由头则是在10月初刚刚结束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简称IGEM)亚洲区比赛中,由南科大教改实验班19名学生组成的两支参赛队分别获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并于11月初参加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总决赛,与世界名校的学子同台竞技。
这个成绩出乎所有人的意外。这19名学生没有经过高考,属于南科大自主招生;入校不久,学生们就经历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退出风波、高考风波;对当时还在筹建期的南科大而言,可以说是师资力量最薄弱的时期。
为什么这群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把学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朱清时认为这可以算是一个心得。
参加比赛的19名学生都选修了同一门课程——合成生物学。
贺建奎副教授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先是挑出近几年来《自然》、《科学》杂志上关于合成生物学最重要的20篇左右的文章,然后让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每人挑一篇文章。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他们要轮流介绍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而老师则帮助同学找出遗漏的地方,直到他们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同学们没想到可以用这种方式上课,他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合成化学最前沿的问题。”朱清时说。
现在南科大约有230名学生,却有80个专职教师,师生比远远高于任何一所高校。用朱清时的话说,学生在学校享受“VIP待遇”。学生与老师随时可以“亲密接触”:宿舍楼三四层住的是老师,五六层住的是学生,他们共享一楼大厅。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朱清时说:南科大效果这么快,超出我们的预料。看来教育改革像包产到户一样,第二年就可以增产了。只要走对了一步,教育改革的效果立刻就出来了。
在朱清时看来,这关键的一步是把以知识传授为主改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想象力,要有很强的洞察能力,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这4种能力加上批判精神,就是创新能力和素质。
实际上,通过数据统计、实地采访、案例研究和现场拍摄,《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的基础创新》这本书强调了21世纪的学生对创新的需求,阐述了革新对教育与工作的必要性。
“WISE致力于展示教育变革及推行有效的解决之道。这本书记录了我们的成就。”阿勒萨尼说:“世界上很多杰出的方案都打破了现状,为年轻人提供了更美好的未来。这些贡献使得整个社会受益。我们希望这些好方法能够得到认可及推广。”
这也是周其凤希望的。对这位大学校长而言,他更希望通过WISE这个平台向同胞传达更多的信息:不仅仅是中国人热心教育,全世界都在做变革。我们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在全球背景下总结自己的教育改革项目。
(摘自2012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
责编: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