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宪法
在生活中,孩子很容易看见钱的物质形态,而忽视了钱的“精神内涵”。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被过早地功利化,不愿意和孩子谈钱。其实,让孩子从小认清金钱的本质是很有必要的。钱是实现愿望的一种工具,除了真正的“财迷”,绝大多数人的爱钱,其实不是爱钱本身,而是爱自己的愿望。因此,不要回避和孩子谈钱,而是及时帮助孩子树立金钱观,才是家长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为孩子制定花钱的规则
研究证明:孩子金钱观的萌芽期是在6岁以前,形成期是在6岁至12岁,12岁至18岁是发展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理解金钱与人生的关系。这些对孩子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实现自己的愿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孩子们心中,钱是什么呢?
理财规划师刘彦斌10岁的儿子刘士嘉说:“钱是生活的必需品,因为什么东西都得用钱来买。”
经济学博士张宁7岁的儿子张立峰说:“钱是特别宝贵的纸,什么都得用这个买。”
北大教授吕随启的10岁儿子吕桑源说:“我就觉得钱是用来进行各种交易的一种道具。”
孩子们虽小,但对钱的认识却已经有独到的见解了。
对于要不要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我是主张给的。想让孩子认识钱、培养他的财商,一定要给零花钱。可以说在金钱方面教给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如何花钱。没有钱他花什么呢?但家长在给钱的同时,一定要教会孩子怎样花钱。
我起初是在女儿5岁多的时候给她每个月30元的零花钱。我们家做了规定:女儿这30元就是买零食、玩具等方面的支出。但在实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是女儿和妈妈出去,孩子借妈妈的钱买玩具花了8元多,回家不想给妈妈,最后哭了鼻子才给了;第二次买肯德基套餐花了20元,她又想“赖账”,最终还是交了钱。这个过程孩子要反复几次才会坚持下来,爸爸妈妈一定别心软。家庭需要规则,这对孩子有计划地节约花零花钱有帮助,也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给儿子小约翰零花钱是这么规定的:每周给零花钱1美元50分,最高不超过2美元。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每笔钱支出的用处,再领钱时交给家长审查。钱账清楚,下月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通过这种方法,使孩子养成了不乱花零花钱的习惯。
女儿为父母按摩踩背挣出每月零花钱
犹太家庭实行“有偿生活机制”,以此锻炼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责任意识,总结起来就是培养孩子的财商。犹太家庭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我认为,做家务是可以给报酬的,但要有游戏规则。比如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劳动不要给报酬。
我们在给女儿零花钱的时候,女儿不够花,我就引导她给我和她妈妈洗袜子,从最初洗一次给一角钱,后来涨到四角钱。拖一次地两元钱。但这些女儿都坚持得不是很好。最后我给女儿出了一个方案,给我和她妈妈按摩踩背,每人每个月给她30元,但不再给零花钱了。女儿一直坚持到她上初中,因为作业太多,才停下了这份“工作”。
那么如何处理压岁钱呢?我的建议是领孩子去银行开个存折储蓄起来,面对不同年限存储利息,和孩子商定存多久。同时还要教孩子坚持记账,就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流水账。最好让孩子把零钱、存折、记账本放在一个铁盒子里,犹如一个小金库,用起来有趣也方便。
孩子自己出钱买电脑,出租给老爸
简单而言,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和游戏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引导孩子去支出。在支出上,首先要引导孩子给家人花钱。我的女儿过了几次生日,感到很幸福。在女儿8岁的时候,我问她:“你过生日这天谁最辛苦啊?”女儿马上回答:“是妈妈。”就在这年的母亲节,女儿趁我们不在家,冒雨出去给妈妈买了一个蛋糕和一束花;我在父亲节也收到一条毛巾。此后,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我们的生日和春节,我们都会得到女儿的礼物。春节时女儿还会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买礼物。学校号召捐款活动,女儿都花自己的钱。
9岁的时候,女儿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我没有直接买给她,而是出了一个方案,女儿出钱买电脑,再出租给我。女儿出2800元买一台上网本,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到下午5点租给我用,租金是每年1400元,我们签了两年合同。这个过程中,女儿学签合同、打收据。女儿借我们钱也要打借据,我顺便教女儿如何打借据。这样做,孩子是不是学到了很多财务处理知识和经验呢?
女儿很喜欢做手工,手工做得很不错,新年做红包卖给大家。还有一次自己做的笔袋同学看中了,同学们预订了6个,她做了两天,赚了3元钱。这让她明白了创意和劳动是可以转化为财富的。事后我问女儿有什么收获,她告诉我:“一个东西要得到别人的喜欢才是好东西,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
南怀瑾说过:“从小就掌握了谋生技能,不靠上大学也可以谋生,这个人就解放了一半了,他可以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同时做学问。”我是十分赞成这个观点的。我们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不仅仅是金钱教育,其实更是最好的亲子教育、品格教育、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只要财商教育理念认识上去了,你会发现,培养孩子的财商和学习、绘画、练钢琴、学拉丁舞没什么区别,更重要的是,技能、知识又有了价值“转化剂”。
(陈福国荐自2012年12月20日《北京青年报》)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