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丰
(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2.湖南科技翻译者协会 湖南长沙 410000)
在农业国际合作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农业技术,以及近些年援助非洲农业技术计划的开展,农业交流日趋增多,社会亟需相应的涉农科技翻译人才。
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对外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各类行业翻译人才的缺口较大,预计到2015年,专职人员缺口数量将达81万人。但是目前翻译服务业的人才从数量、质量,到培养方向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在日后的涉农工作岗位中迅速开展实际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或以翻译工作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尽管目前各类院校纷纷在进行各专业类翻译课程体系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形式上的操作和理论化研究,未对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给予充分重视,这便直接导致学生所接受的课堂训练与参加工作后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情况出现脱节。
鉴于此,本文拟从行业的需求和就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笔者所在院校自2012年以来市场营销(农产品经营方向)、商务经纪与代理(农产品经纪人方向)等多个涉农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对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的构建探索进行阐释。
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改革是以围绕翻译职业岗位能力(笔译能力为主)的形成为切入点,重视学生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翻译职业资格标准,改革翻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增强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奠定基础,以下面三种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
BPMM是基于管理学模式创新的理念,BPMM即Basic Platform and ModelMenu,基础平台+职业模块菜单,体现在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改革中,即利用网络平台、学院“双师型”师资翻译项目和社会上其它翻译项目来设立相应的基础模块和涉农专业模块融合的翻译课程资源。
智能是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并强调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特有的智力强项和优势。在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师或行业特聘导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翻译实战策略来引导学生完成涉农科技翻译项目,帮助学生开发语言服务业所需的各种智能和能力。
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原则的实施过程应从相应的教育目标开始,以对每一位学生毕业前后的评价结束。从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对应的职业技术活动领域分析、课程的学习领域分析、课程的环境设计、课程的资源规划、课程的元评估、课程教学开发团队等九个方面,探讨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开发标准的基本内涵。因涉农专业本身属性的特点,决定以下三个原则为课程体系开发须为关注的要点:
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根据所在地域特点和农业经济情况,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情况下调动内外因素,突出创新。因此,在区域化课程体系开发研究如何突出相应的地域文化和农业发展特色是课程体系开发的一个侧重点。
在对农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汇总得出涉农专业的翻译岗位工作任务集合,并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归纳出涉农专业翻译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职业行动领域。将归纳出的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所有课程教学内容都围绕农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因此,如何考虑教学课程的可实施性,构建联动机制的涉农翻译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又一个关键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涉农岗位竞争的加剧,人们通常面对的是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因此,如何使涉农翻译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为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迁移和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是本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
根据课程体系的呈现方式,把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划分为课内显性课程与课外延伸隐性课程两个维度;根据课程的总体内容可将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理论模块、实操模块、活动模块、环境模块。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相结合,从“二维度、四模块”路径构建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开发体系。(详见下图)
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二维度、四模块”课程开发体系构建的路径图
在设计涉农翻译显性课程时,应注重对相应实践课程的开发,要能够体现出理论模块的知识实用性、实操模块的项目实践性和活动模块的能力应用性,通过系统地开发显性课程的以上三个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翻译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主体功能作用。
该栏目旨在:在新时代下,继续坚定不移地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以“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为新起点,秉持与传承浙江精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进一步发挥期刊在全省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学术导向、科技引领、科技评价等重要作用,刊载与传播生态环境气象领域的创新成果,打造期刊特色品牌,促进学术进步,推动提升气象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及服务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力与水平,助力浙江气象为生态文明建设、“两山建设”保驾护航,助力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做出气象新贡献,助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1.组建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
高职院校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涉农翻译教材,首先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深入翻译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培养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对翻译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开发出与涉农翻译专业适应的“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其次,要注意结合本院校实际、专业特点和地区区域优势来开发涉农翻译课程。开发团队应是进行涉农翻译课程开发和实施翻译项目研究的组织机构。涉农翻译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可聘请农业进出口公司、国际贸易公司、翻译公司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行业人员、课程培训专家和本学院的翻译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以上渠道,使涉农翻译开发的课程更贴近学生、贴近企业和社会。同时还可以把企业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专业功底的翻译专家聘请到课程开发的队伍中,以弥补专业教师实战经验方面的不足。
2.涉农翻译课程应纳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设立专门的涉农翻译课程,没有专业的翻译师资队伍,更没有把该课程纳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翻译课程也应该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地进行培养。授课可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方式进行:选修课程应体现出大类翻译(即基础翻译)特点,如电影翻译赏析、旅游实务翻译、初级口译等,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充分培养翻译兴趣和基本翻译能力;必修课应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层次性,如翻译理论与实践(非文学类)、外贸翻译、农业科技翻译等,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涉农特色的翻译实践能力。通过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关课程,学习能力互为补充、循序渐进。
3.加强各理论模块之间知识结构的交叉衔接
涉农翻译程属于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所牵涉的理论模块较多,相互之间存在着交叉衔接,既有农业管理、翻译学的知识,也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知识。通过理论模块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仅可以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为学生将来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创业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涉农翻译教育课程特色。
4.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课程
在传统的理论实践课程之外,开创高职院校校内外的活动课程,也是打造涉农翻译教育亮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开展涉农翻译的相关活动,通过校内的外宾接待、模拟国际农产品推广、介绍等,以及校外的涉外农家乐、国际农博会见习、乡村旅游农产品推介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随着课程体系教育理论的发展,隐性课程的开发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表面看,隐性课程也许对于涉农翻译课程体系建设没有显性课程那么直观、具体而富有成效,但科学、合理地开发隐性课程可以营造良好的涉农翻译环境,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涉农翻译文化。本文主要针对涉农翻译隐形课程所包括的基本要素提出相应的具体路径,来构建涉农翻译完整的课程开发体系。
1.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的涉农翻译教育不应做成院校的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这样会导致师生疲于应付各类检查验收,忙于做材料和数据之中,这有悖于涉农翻译教育的初衷。学院可提供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涉农翻译教育发展空间的环境,应该建立相应完整而具备可操作性的系列政策,建立奖惩分明的配套机制,来激励广大师生参与涉农翻译教育活动,使涉农翻译课程开发与实践有了制度保障与长效机制。
2.加大硬件支持的力度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高职涉农专业教育的投入较为重视,但是对涉农翻译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硬件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如涉农翻译课程的开发投入、涉农翻译的实训场所投入、涉农翻译社会实践基地的投入严重缺乏。涉农翻译基地可由学校自建(与现有的英语专业翻译基地或其它ESP职业英语翻译基地合作)或者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相匹配。
3.营造良好的涉农翻译教育环境
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涉农翻译教育环境的营造凭单方面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师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层面来看,营造自由、开放、进取的涉农翻译教育环境对于熏陶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去进行营造:教学环境和文化环境。营造涉农翻译教学环境,主要是要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让学生接受到涉农翻译知识、意识到涉农翻译的价值、享受到涉农翻译的乐趣,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文化环境的营造,应该是全方位、多视角的,可以在涉农翻译指导教师的统一布置下有步骤地开展主题活动:如涉农BBS论坛(翻译版块)、涉农创业构想(外贸方向)、大学生村官的外事接待等,开展实战翻译经验分享等文化活动。
将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体系研究出来后,首先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农产品经营方向)2013届所有班级进行实践、修改、完善、验证,进而推广至我院其它涉农专业,以及省内其它院校相关涉农专业,最终形成高职特色的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开发体系。
本文以行业和就业双元需求为切入点,对如何构建高职特色的涉农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开发体系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高职涉农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改革是我院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期冀无论是对高职学院涉农专业的翻译课程改革,还是对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均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王昌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J].吉林农业,2012(11):272-272.
[2]王云燕,袁永华.师生互动协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云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7.
[3]袁谦.国外外语教育经验对中国农业院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7):108-110.
[4]张成伟.BPMM模式下高职外语专业岗位模块初探 [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2-34.
[5]湖南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湖南隆重欢送援非高级农业专家.[EB/OL].http://www.hnagri.gov.cn/web/gjhzc/gjhz/default.htm,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