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3-11-27 01:20:48范玉晶裴凤华宋吉涛刘冰熔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

范玉晶 裴凤华 宋吉涛 刘冰熔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有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在UC的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UC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UC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4~67岁,病程2至10年;正常对照组30例,均来自健康体检者,排除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肿瘤。UC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UC患者均符合2007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将活动期UC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10例,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血便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14例,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6例,腹泻每日6次以上,有明显黏液血便,体温在37.5℃以上,脉搏在9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小于100 g/L,血沉大于30 mm/h。

二、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分别取患者静脉血3~5 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保存待检。检测TNF-α、IL-13均采用ELISA法。TNF-α试剂盒、IL-13试剂盒均采用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严格进行,所有标本均同批检测。

三、统计学处理

表1 两组血清TNF-α、IL-13水平比较(χ ±s,ng/L)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SD示,两组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earson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疡性结肠炎中度和重度者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3的水平在轻度UC患者中最高,在重度患者血清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5)。

讨 论

U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异常改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cytokines,CK)在UC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正常人群细胞因子中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处于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2]。目前认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失衡是UC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TNF-α又称分化诱导因子,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机体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3]。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浆中。TNF-α可使中性粒细胞聚集产生呼吸爆发,脱颗粒,它不仅能刺激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还能吞噬细胞产物和补体片段引起细胞坏死、间质中蛋白质破坏和水肿的发生,从而在肠道免疫反应中介导黏膜损伤的发生发展,继而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人们最初对IL-13的认识是在1993年,首次在人eDNA文库中克隆出来并命名的多效应性细胞因子,它是由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TH2)分泌的多功能免疫调节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大多由CD4、CD8T细胞激活后释放到血清或局部组织中,在许多免疫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发现有IL-13受体表达,说明IL-13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IL-13可调节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促进Ig-E的类别转换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6、IL-8等促炎因子)的表达[4],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愈合有利。

本研究发现,UC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之间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重度组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与ErikciAA等[5]人研究一致,而UC组患者血清IL-13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随着UC组疾病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考虑IL-13表达水平的降低和TNF-α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上可用此来监测UC患者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TNF-α、IL-13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了,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期为UC的临床及药物治疗手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桑力轩,刘汉立,姜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2249-2254.

[2] 林平,伍杨,黄华,等.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20(4):28-30.

[3] 王万卷,陈丽,王晓鹏,等.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1的表达.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3):322-324.

[4] Wynn TA.IL-13 effector functions.Annu Rev Immunol,2003,21:421-456.

[5] Erikci AA,Ozturk A,Karagoz B,et al.Result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mifostine, pentoxifylline, ciprofloxacin and dexamethasone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Hematology,2008,13(5):289-292.

范玉晶,裴凤华,宋吉涛,等.TNF-α、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6):301-303.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30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