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灵霞
秋高气爽的山西,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其中有独臂将军余秋里的女儿余元元,还有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昕及其夫人等。他们踏上山西这块热土,是为了追寻父辈的足迹。
山西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方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曾在这里转战多年,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将军都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这里的每座山,每条河,都见证了半个世纪以前的那段红色历程。
此次穿越太岳山脉去往灵石境内的石膏山寻访,就是一次特殊的老革命根据地寻访。
对于余秋里、滕代远这些大名鼎鼎的老一辈革命家我一直心存敬意,有幸与他们的后代一起故地重游,令人激动。在同行的过程中,在与老师们的接触和交谈中,我得知了更多他们在山西生活、战斗的故事。余秋里的姑娘余元元还是在山西临汾出生的呢;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昕老师曾经也多次来山西,他的叔叔滕嗣坤(滕代远的胞弟)就是在山西娄烦牺牲的。所以有人说:在山西,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每一位经过那个年代的老人,都有一段无法释怀的记忆。
车行约两个小时,我们方来到石膏山。石膏山处于太岳和太行交界处,海拔2532.6米。它历史悠久,遗有汉、魏、唐、宋、明、清等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王朝更迭、社会动荡的痕迹。环境优美,古代就被作为游览胜地。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为千古绝唱。同时,石膏山也是一片红色热土,灵石人民曾在这里抗击日寇。
在石膏山下,有两个以抗日英雄命名的村庄,一个是西许村,另一个就是与西许村隔河相望的河南村,1944年,经太岳军区批准,改名为金旺村。带着这些历史我们走进了石膏山,此时大自然的雾海给它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神秘色彩,犹如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让我们对她更充满了好奇。
我们走在石膏山的山路上。山路窄而蜿蜒,看着密密的树林,蔽日遮天,不见行人,同行的滕久昕老师的夫人说,她终于找到了贺绿汀为什么能写出《游击队歌》那样激情澎湃的歌曲了,此情此景就如歌曲所写: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此时同行的滕久昕老师说,据母亲回忆,当时父亲和母亲都在山西工作战斗,父亲是1940年奉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之命,从延安来到太行山抗大总校担任副校长兼副政委的,当年父亲滕代远主持召开了“晋西北会议”,产生了以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此后,父亲和太行山区军民联合起来,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扫荡”。当时还遇到了荒年,百姓生活很苦,缺粮的人家就开始在附近的山里捋树叶、吃树根、挖野菜度荒。同时,部队战士也吃不饱,饿着肚子行军、打仗,甚至在严寒的冬天仍穿着单衣。为减轻人民负担,总部机关干部每人每天粮食定量从一斤半减为一斤,有时甚至不到半斤,任八路军前总参谋长的父亲也和大家一样标准,共度难关。后来父亲决定从机关抽人组成垦荒队赴武乡县、襄垣县等偏僻山区开荒种地。当年在小窝铺和龙王堂开荒500亩,种了土豆、萝卜、荞麦、谷子等。由于土质好、肥料足,人们干劲大,当年获得大丰收。有一个单位光是土豆就收获60多万市斤,自己吃不完,就用土豆烧酒,再把酒运到敌占区换回药品和枪支。
听了滕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一穷二白可是热火朝天的战火纷飞年代,可能我这个80后无法真正了解那种情怀,但是也深深体会到了革命前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的伟大。
“那边是龙吟书院,始创于唐朝初年,旧址在石膏山下的前二沟村。书院原是西汉初年已经开通的灵沁古道上的一座客栈,在唐初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下,改设为书院,取名‘古道书院’(后周年更名为龙吟书院),课读周围村庄的农家子弟,一时闻名灵石、沁源边境。1200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书院时兴时衰,但院落不曾塌废。可叹的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940年)书院被一伙歹徒烧成一片废墟。书院虽然处于偏僻的山谷之中,但因坐落在晋中盆地通往上党盆地的咽喉之路上,过往的名人骚客多驻足书院,据明间传说与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龙吟书院,或打尖、或咏诗、或题字、或游玩……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思绪一下子又被同行的导游带了回来,我们继续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石膏山的一切。爬到山顶,我们鸟瞰石膏山,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不绝,极目远眺,远远地还是青山,膏石,令人浮想联翩,亦梦亦幻!
在一个很讲究的茶馆短暂休息后,我们准备下山,同行的景区负责人问我们是坐缆车下去还是自己徒步下山,同行的几位老师几乎没怎么想就说自己走。我很欣赏这些老师对大自然、对石膏山的热情,毕竟他们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时我们的体力都有些不支,滕夫人腿有些抽筋,于是找了一根文明棍拄着下山。而滕老师还背着包,这时我说:老师我来替您拿包吧,要不下山路滑(刚下过雨)很不方便。可是滕老师却说:谢谢,不用,我可以的,自己的事情能做就不愿麻烦别人。笑着说完便继续前行,而我也仿佛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那种闪光点,是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路这么陡,两边都是悬崖,你说当时的太行军民要在雨雪天气或天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下山,该是何等艰难。”滕夫人感慨着。“是呀,走过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随行的人们共鸣着。
一路都有溪流的“哗哗”“沙沙”声相伴,却总是看不见水的芳踪。峰回路转,突然,一线白色的泉水从天而降,飞泉沿途跌跌撞撞,溅落成万千斛洁白的珍珠。这时余老师他们惊奇不已,感慨大发,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诗句都出来了,想想他们毕竟是有经历的人,此时兴奋得像孩子似的,还让给他们拍照。看着几位老师那如醉如痴的神情,我从内心深处涌起了“我的家乡山西最美”的自豪感。余老师掬了一捧泉水,润湿了一下一路风干的头发,触景生情地说:真冰凉,如果父亲受伤那会用这个泉水清洗伤口肯定能减轻疼痛的。父亲是在1936年断臂的,那会他率红二方面军十八团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队。激战中,左臂两次中弹负伤,而且骨折肉绽,筋露外面,微微颤动都会掉下来似的。即使这样父亲还以断臂之躯,强忍疼痛,行军打仗。他爬雪山,过草地,渡江河,如果行军中伤痛发作,就让警卫员端上一壶凉水往他手臂上浇,冷却止痛。而更多时候,连浸泡和浇凉水的条件都没有,只好用冷毛巾敷在伤口上止痛。直到过了半年才有条件实施截肢手术,从此断了左臂……
“6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着满腔热血和崇高理想,离家别亲来到太行太岳山上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曲雄壮的抗日战歌,培育了不朽的太行太岳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滕老师参观完,说着自己的感受。
是啊,山水之美,离不开人美,因为从这里,不仅走出许多开国将帅,而且还走出了多少我们不知名的太行英雄和好多背井离乡投身革命的老区英雄,他们的鲜血播洒在共和国创建征程的山山水水中,这就是太行精神,它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太行时期革命者的生命代价换来的,如今我们在这里创业打拼,过上好日子,更离不开太行精神。
微风袭来,远处传来一阵歌声: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