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沟的坨子肉

2013-11-27 03:25何君林
烹调知识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川北主人家宴席

重 庆 何君林/文

我的老家在川北,具体一点是在四川南部县,再具体一些就是四房沟。四房沟是一个默默无闻偏居一隅的小地方,属于地图上找不到蛛丝马迹的那种小地方,如同散落在川北广袤大地上的一粒小芝麻点,无法引人注目。

其实,我提笔著文,不是想告诉别人自己的老家是什么样子,只是想说说老家四房沟的坨子肉。说到“坨子肉”,很多人可能一下子搞不明白是什么东西。但只要我说出坨子肉就是稣肉,大家肯定会恍然大悟地“哦”一声,什么都明白了。的确,中国人不知道稣肉的人不多,没吃过酥肉的人也不多。在大大小小的餐馆都能吃到酥肉,众多的家庭也有制作酥肉的经历,可以说酥肉就是一道家常菜,一道民间小吃。天下到处是酥肉,为何我偏要把四房沟的酥肉挑出来说?原因很简单,四房沟是我的老家,四房沟的酥肉是我儿时的最爱。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晕腥大菜天天想吃就吃,大鱼大肉都吃腻了,稣肉常常被丢到九宵云外。但是,我是个例外,或者酥肉对我而言是个例外,自己不仅小时候对酥肉格外垂涎,直到今天还喜欢吃酥肉,就算到火锅店也要叫上一份酥肉,或干咬几坨,或放入锅中烫上一番再吃,到路边餐馆也不放过酥肉,要么来个酥肉汤,要么来个酥肉炒时令蔬菜什么的。熟悉我的人,每次见我点酥肉,都会开玩笑似地说上一句:到底是川北农民,走哪儿都不放过吃酥肉,硬是不忘本啊!对这样的玩笑我并不介意,饮食是一种习惯,打小爱吃酥肉的习惯早已深入骨髓,这跟川人喜食辣椒没什么区别,本性难移,本色难改。如果我不是出生在四房沟,不是出生在南部,不是出生在川北,肯定会养成另外的饮食习惯,譬如到哪儿都忘不了臭豆腐、臭酸菜、臭鱼干什么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在我老家的农村,但凡婚丧嫁娶,庆生祝寿,主人家都要大办宴席。我们那里把宴席俗称为“八大碗”,也就是办宴席时至少要搞出八大碗主菜摆到桌上,有“粉蒸肉”、“酥肉”、“盐菜肉”、“滑肉”、“炸肉”什么的,当真是大碗装肉,大碗盛酒,满满荡荡,热闹异常,犹如过年。在“八大碗”宴席中,酥肉无疑最具特色,在蒸笼里蒸得又香又软,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气,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蒙古包,用我们的土话讲就是“一坨”,格外惹人喜欢。每每吃到嘴里,芳香糯软,沁人心脾,味道鲜美,余味无穷,可谓是老少皆宜的佳品。记忆中,小时候去吃宴席,我的第一筷子永远都是伸向酥肉,不管盛酥肉的大碗离自己有多远,也绝不放过。事实上,坐在桌上的其他小孩都跟我一个德性,总是不懂规矩上席就吃酥肉,以致于“八大碗”中酥肉成了“风光死”,眨眼工夫就只剩下一个空碗,搞得桌上的大人有的压根没吃到一口。从中不难想象,我老家的酥肉到底有多么好吃。当然,婚丧嫁娶这样的事不可能天天有,宴席自然是逢年看月才有一次。尤其令我感到沮丧和愤怒的是,就算偶尔有宴席,有时也轮不到我这样的小孩,赴宴的往往是我的父亲,因为他是一家之主。也许跟过去难得吃上一次肉有关,在我们老家有个很不错的传统,或者说习俗,赴宴的人离开时,主人家会给每位客人发一张鲜桐树叶或者莲藕荷叶,让客人包上点肉菜回去,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解解馋。于是,每次父亲被邀请去吃宴席,出门前我都会反复对他说:“千万莫忘了给我包点酥肉回来哟!”待父亲走后,我便吞着口水苦巴巴地等他回来,有时还会跑出家门去等他。大多数时候,父亲不会忘记,会给我带回两三坨酥肉回来,我欢天喜地抢过来就往嘴里送,那种幸福和满足无以言表。偶尔,父亲喝多了酒,会把带酥肉的事忘了,我便在失望中流泪,甚至哭出声来。应该说,我们老家除了办宴席少不了酥肉,家里过年过节也是要蒸酥肉的。每到过年,我最兴奋的事就是守在灶房,目不转睛地望着母亲鼓捣酥肉,待酥肉出笼,便迫不急待地抢着吃上几坨。由于是过年,母亲并没有喝斥我,她还无限怜爱地对我说:“别猴急急的,过年会让你把酥肉吃个够的。”但说实话,过年是把酥肉吃够了,但年过后又馋了,直到现我还馋那一口。如今,自己离开四房沟老家已经很多年了,依然忘不了四房沟坨子肉的味道。虽然在外面吃过各种各样的酥肉,但我始终觉得还是四房沟的酥肉最好吃、最地道。用一位前辈的话说:“不管走多远,对老家的饮食很怀念。老家的饮食,吃了一辈子也不会够。”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嚷嚷要吃坨子肉。其实,不用我嚷嚷,老家人已经把坨子肉摆上了酒桌,为我这个远离故乡的人接风。

猜你喜欢
川北主人家宴席
勤快狗和懒惰猫
好桶与破桶
近四十年川北大木偶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川北皮影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思考
签名档
宴席礼仪7禁忌
浅谈文化主题宴席的打造
郁金香花瓣
如此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