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军
摘 要: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与统一性高考招生制度协调并行的招生模式,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选拔优秀人才,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如下:保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分层分类选拔、培养的原则;招考分离,扩大自主的原则;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统一性高考;公平与效率;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17-04
在高校学生的选拔制度上,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统一性高考制度。这种选拔机制的严重弊端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限制了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教育公平。为此,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的需要,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积极寻找一条以统一性高考录取为主,以多元化考试评价为辅,高校自主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试点,目的在于让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通过切实地掌握包括计划权、考试权和录取权在内的自主招生权,创新统考统招的考试招生方式,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从而真正地实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最本真的诉求。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
为了体现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自2001年起,当前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就开始在南京地区6所高校进行酝酿和试点,两年后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开展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并于同年批准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录取试点,截止目前为止,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高校已经达到80所。
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争议相伴,该制度能否克服传统高考制度的弊端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但自主招生制度试点已十年有余,现状不容乐观。从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操作程序来看,大多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以下方式:高校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学生申请,中学推荐;高校审查和考核;公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学生名单;学生参加高考,高校选录学生;公布自主录取学生名单。
具体来讲,高校自主选拔测试一般由笔试(单独考试或联考)和面试组成,通过自主选拔考核的考生,均需参加全国统考,并且以第一志愿或第一平行志愿报考,高考成绩要达到自主招生高校在其生源所在地提档分数线下30分(或20分)以内,但不低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要求,方可被录取。录取专业将参照学校招生计划和考生的填报志愿与特长进行安排。由此来看,当前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在操作模式上偏离了当初教育部设立此项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自主考评和自主录取学生,而是在统考统招之下的一种变通。或者说大学组织的考试并不能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学生一样要参加高考,经过统一录取。说到底,自主招生已成为正常高考招生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学校完全自主招生,所谓的自主招生还离不开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而且仅是一种加分政策,虽然与其他加分政策不同,如优秀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等是由政府和中学决定加分,自主招生由高校决定优惠加分,但都是加分。如此以来,具有改革探索意义的自主招生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又演变成为由高分到低分对学生进行筛选录取的机械性工作。甚至有评论称“自主招生是应试教育同一个母鸡下的蛋”,更有甚者认为自主招生已经沦落为“小高考”。
二、高校自主招生存在问题分析
自主招生制度是高校在政府宏观指导、服务和社会的有效监督下,自主选拔录取优秀人才的一种新机制。它既有创新选拔的方式、手段、内容、途径等意味在里面,又有探索新的录取模式的涵义。[1]制度本身是好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拘囿,在厘清选材标准、创新选拨方式、完善培养模式等自主招生的内涵建设方面研究和投入甚少,仅从操作层面上下功夫。高校招收到的所谓“优秀生源”,依然是擅长考试的“尖子生”,而非有专业技能潜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或“偏才”、“怪才”;选拨方式无论是单考还是联考,都无法解决成本高、效率低,兼顾城乡公平的问题,为考生带来沉重负担;即使招收到满意的生源,入校后并没有得到个性化的培养,而是跟统招生一样采取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造成目前自主招生备受争议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在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之路上突显的问题不少,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自主招生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1)自主招生报名条件苛刻,名义上为了提高选拔效率,实则有失公平。因为都想选到优秀生源,绝大多数高校列出的考生报名条件一般集中在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带来两方面的不公平,一是把一些所谓的“偏才”、“怪才”拒之门外;二是偏远农村地区学生因接触面小,参加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少,很难获得符合报名条件的各种“荣誉”;三是中学之间因为教学质量的差异,有的中学即使排名中游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学生,既然当前的自主招生制度实施时还要参考高考成绩决定录取与否,那么报名条件中要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有失偏颇。
(2)自主招生考试效率低,考生负担重,很难保证公平性。试点高校普遍认为自主招生就等同于自主考试,考生须亲临现场参加高校组织的笔试、面试,甚至有的考生为了多一份考学筹码,而在不同高校的考场间疲于奔波,考生负担无形加重。一是许多农村地区或家境困难考生因无法承受赶考所产生的食宿、交通和报名等费用,不得不放弃应有的机会;二是绝大部分高校考试都有面试环节,因考生众多,为提高效率,一般分组进行,而且面试时间过短,平均一个考生获得的面试时间不超过10分钟,很难考察到学生的真实水平,面试成了走过场,就更谈不上公平了;三是面试环节偏向城市学生,因为城市孩子多数走读,爱好广泛、特长众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农村孩子大多寄宿,见识少、阅历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村考生在许多新颖试题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虽然2009年以来,“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联盟相继成立,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弊端。
(二)自主招生的选材标准、选拔方式和培养问题
1.自主招生选才标准未呈现个性化特点。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初衷,就是要改变高考“大一统”的招考模式,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高校选拨、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选材标准上要分类对待,而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一是高校选材标准不清晰,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选材,没能招收到动手能力强、有专业技能潜力的学生,二是未能对一些在思维领域有着独特想法的“偏才”、“怪才”开通绿色通道,因为很多名校的自主招生选拔明文规定必须过一本线,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客观上将很多有潜质但高考成绩并不够理想的特长生拒之门外。如果自主招生考试仍过分强调以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者为主,以重点中学为主,以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各个学科竞赛的获奖者为主,这与过去的“保送生”制度没有太多区别,也与改革的初衷相背离。[2]
2.没有根据选材标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选拨和培养方式。现行选拨方式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制度,选材标准不同但选拨方式一样。不同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对于招收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当前考试特点是笔试题目难度越来越大,都是大同小异的学科考试,看不出比高考题目有明显的高明之处,没有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命题;面试方式单一,基本上都是依赖考官的感受,而不是从能力水平测试的角度出发;考试科目统一,没有根据不同的考生特点进行调整。由此以来,高校选不到满意的考生成了必然结果。另外,高校对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采取完全相同的培养方式,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多大调整。如此以来,不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也抹杀了高校的个性,造成各地学生和高校的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自主招生的录取程序问题有“小高考”之称的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11在全国举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为首的“华约”11日同时举行笔试,而以理工大学为主的“卓越”联盟笔试将在12日举行。有近30所高校开始提前选拔符合本校要求的优秀学生。 这样的自主招生,让考生和家长不但体力吃不消,而且心累——如果参加了“华约”和“北约”考试,再参加“卓越”考试,就将是连续两天高强度的考试,另外,如此安排,也迫使考生做“二选一”甚至“三选一”的选择。高校虽然说此举是让考生提前作出选择,而实质是学校想方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设法“抢生源”。 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自主招生改革,今年是第10个年头,回顾高校的自主招生操作,当初良好的初衷几乎一一落空。比如,高校称自主招生将为少数有特长的“偏才”以进入大学的途径,可结果是,各高校看重的还是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高校称自主招生将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可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既要抓高考,又要准备自主招生,还得四处赶考;社会舆论和高校认为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招到合适自己的人才,提高培养质量,可结果是高校对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采取完全相同的培养方式,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多大调整。 自主招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异,主要在于从试点改革时起,就出现程序错误。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学校先进行笔试(单独考试或联考),再进行面试,面试之后给予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学校承诺的自主招生录取优惠规定,方可被大学录取。按照这样的程序,自主招生难以打破单一的分数
高考制度包含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我国当前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并不在统一高考,而在于集中录取,即按照学生一次考试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学生的志愿投档录取。自主招生是嫁接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规则之上的,也就是说集中录取的规则没有打破。集中录取规则没有打破,就不可能建立起多元的评价体系。[3]这种录取制度,导致基础教育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大学则按照一个标准招收人才。
自主招生应该是一种双向自主选择,高校有选择考生的自主权力,而考生也拥有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力。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中都提及必须第一志愿报考,这就使得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被剥夺。每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只能获得一所学校入学资格,按照当前的自主招生录取程序,考生即使获得多个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能做出取舍,选择一所最想上的大学,将该校填报在A志愿(对于平行志愿)或者第一志愿(对于传统志愿),因为这样才能获得该校的自主招生录取优惠。由此看来,自主招生制度俨然演变成试点高校事先“圈定学生”,进而“抢生源”的手段,毕竟当前来讲,每个高中考生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可见,自主招生是单向的“自主”,高校自主,但是考生并不自主,学生的选择权非常有限,学校还是处于选择学生的强势地位,这样一来,高校也就失去了重视考生权益、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和积极性。
4.自主招生的配套机制问题
袁贵仁指出: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因为它对上涉及到高校人才的选拔,对下它是基础教育的导向。由此看来,自主招生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正如一位教育界人士提醒,自主招生制度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对中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使学校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重视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并形成制度的良性循环。如果考试内容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没有明显突破,国家办学体制下的高招制度难以前进。[4]
自主招生作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套机制的改革,一是目前的基础教育还在应试教育的漩涡中打转;二是中国的大学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依然是管评办一体化的局面;三是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管理改革不彻底,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高度行政化,而招生这样的事务肯定会受到严重的行政干预;四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迟缓,没有实现教育权、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就是鲜明的例子。应该说,没有配套制度的保障,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将变得异常艰难,难有作为。,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关键的环节还是要改变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模式,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如果这个制度不改革,大学肯定是受政府的管理,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对行政负责。同时在学校内部肯定是学校的领导说了算,所以就会出现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高度行政化,而大学招生这样的事务肯定也会受到严重的行政干预。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它必须要推进这个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现代大学制度。因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实现教育权、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分离,不要让行政再去掌控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像招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在学校里有一个独立的招生委员会,由招生委员会确定学校的招生标准,然后再来监督和执行这样的标准。 这些问题需要深度的改革来进行,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但是没有看到任何学校在现代大学制度上有所作为。 双向选择转变了高考功能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自主招生的改革来讲,它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对国外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最羡慕的地方是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孩子都禁锢为考语文、数学、外语,说这是公平的,最后得到的全是低水平的、个性缺失、人格扭曲的孩子。所以说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而且从教育的发展来讲,高等教育要发展,基础教育要发展,就是要给予学校充分的权利,我们一直说大学行政化。大学的行政化怎么来的?就是从计划体制来的。计划体制的管理方式就是给大学官位、级别,由此纳入计划体制。而大学自主办学了,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主体,必须靠教学质量和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我看来,自主招生如果是真的话,就一个标准———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从中选择一所大学。 要推进这样的自主招生,应该有以下的几个方向:第一个是把自主招生现在的程序改变为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就是把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变为评价,学生统一参加高考,参加高考之后,每一所自主招生的学校自主地提出达到多少分数要求可以申请学校,而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自主地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这些学校自主地、独立地进行录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操作一点难度都没有,中国内地有80多所学校进行自主招生,高考的时间是6月份,全国各地的录取都是7月份,录取结束一般是8月份。高考在2003年之前是7月份,照样会在9月份正式开学之前录取完学生,为什么不把6月份高考结束成绩公布之后,到7月底之前这段时间作为高考的自主招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学校进行面试考查,进行录取,没有完成自主招生的学校,以及学校没有完成的名额,可以再进行集中录取。这样,高考成绩前面起了评价的作用,后面起了集中录取的选拔作用。而在前面这个状态中,学校就被选择了,这种机制就会出现。现在有很多人对这种制度有很多担忧,一种担忧是学校的资源被闲置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国外已经解决了,而且我们是两种制度,是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结合。在国外全面实行自主招生,这种问题都不存在。我们现在担心闲置,是因为计划制度造成的,如果你是一次集中招生,当然会出现闲置,如果是多次录取,你就不会闲置,这次没招满,下次再招。假定国家不是额定计划数,而是你想招多少就招多少,你就可以多发通知书,考虑到有一些人不会来。 自主招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 为什么现在不可以?因为是计划体制,计划体制的背后是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审批各个学校的招生计划,这就是它的最大的权力所在,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招生审批权力就完全没有了。我目前一直在建议国家推进这样的改革,有很多部门说,这样的改革只能导致不公平、不公正。你既然意识到不公平、不公正,你就公开透明。你不能保证,其他部门来保证,舆论监督加上整个过程的公开,这完全是可以保证的。把自主招生从现在的模式调整到高考之后,把高考的作用改变,变成统一高考基础之上的自主招生。如果这个模式实行得比较好,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扩大自主招生的数量,逐渐地演变为今后的自主招生格局。 如果说这种模式成熟了,还可以改变高考形式。今后由于有了学校自主招生,当然可以推行多次高考。因为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都可以自主申请,学校也可以进行充分考查,这就会真正打破现在的格局。 第二方面是自主招生改革可以以联考加自主招生考试推进。很多学校是单独地进行自主招生考试,然后再自主招生资格的确认。在联考制度推出来之后,就有人问过我,这种联考出来之后会很麻烦,现在北大13校、清华7校,还有其他的学校也想进行自主招生,那我们是不是也要组织一批学校搞一个联考?我说你为什么不可以认可北大的联考,作为申请你这个学校的依据呢?其实联考就是社会化考试,就是一个社会机构主持,大学自主认可,你认可哪个联考,学生参加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跟学校绑定呢?而且现在的联考还是单一的学科考试,而不是能力水平测试的思路。 联考还有一个问题,由于程序没有改变,自主招生还是跟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绑定在一起的
三、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对策与建议
的自主招生操作,兼具学校自行测试和集中录取的弊端——自行测试,增加学生成本同时存在潜规则可能;集中录取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没。 所以,对于自主招生改革,一定要按照正确的理念推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打破集中录取,这需要政府部门放权,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我国各地近年来推进的高考改革实践表明,不打破集中录取,只在考试上做文章,比如改革考试科目、调整考试分值、增加考试次数,都很难取得效果。对此,我国政府已有清晰认识,因此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制度。当前的问题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能否切实按照这一改革精神去推进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一方面肩负着高校选拔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特殊才能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形式之一,肩负着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重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发展之路才能走稳、走好。
1.保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
公平,体现的是平等、公正、人权等基本理念;效率体现的是现实的利益、效果,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5]任何考试形式的选择都应该以公平与效率兼顾为重要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保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
(1)保证效率方面。自主招考目的最主要的是选拔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改革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政府谨慎推进,选择的试点高校和高校的试点范围有所局限。在试点初期,出于保证改革效果的目的,效率优先是可以理解的。招生考试的效率既包括能够有效甄别与筛选优秀人才这一方面,同时也包括降低选才成本的含义。高校在试点中应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对优秀学生科学评价的标准和选拔机制,健全对考生思想品德、成长经历、心理状况和可持续发展人格特质等综合评价,提高选才过程和结果的效率。从部属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功能和定位看,这类选拔不适宜全面铺开,招考对象面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更应保证的是招考的高效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效率为借口牺牲公平。
(2)兼顾公平方面。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这不是自主招生本身所产生的,但应考虑如何通过政策本身和其他辅助性政策去化解和减轻现存的不平衡。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模式值得借鉴,即高校一般不单独组织笔试,而是采用统一的学术能力水平测试(SAT)作为考生申请入学的依据;入围面试的考生部分进行校园面试外,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免于面试,或采取电话面试、委托(校友)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考察考生的学业能力外,还对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加分,使自主招生成为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也减轻了学生赶考的负担。所以,对于“偏才”、“怪才”等特殊类人才的选拨,要建立专门程序或开通绿色通道,破格录取,而不要划定分数线。,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对比《纲要》,目前的自主招生,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要让自主招生真正发挥当初所设想的良好作用,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主招生的程序。具体而言,有两种方向。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化联考,与目前的联考完全按不同,与学校没有绑定关系,不是搞结盟对抗,同时,不是与高考科目重复的学科考,而是学业水平测试;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两种方式,都符合国家《纲要》的精神,充分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自主招生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调整,才能回到正道上来。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是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应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让高校和学生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这样人才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关注,所谓“偏才”和“怪才”的概也就不复存在。对于偏远农村地区人才的选拨,部分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如2013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中的“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面向贫困地区招生的还有实施“自强计划”的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
(二)分层分类选拔、培养的原则
1.分层分类选拨要结合高校实际选择适宜的招考模式或考试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不同高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和细化。文史、财经、政法、理工、农医、体育、艺术,高校的类型不一样;一流、重点与高职,高校的层次也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其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试行自主招考的目的也应有所区分。分层、分类进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实践,应是我国高校自主招考的改革原则,同时也应是改革的导向。如上文提及的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中,除“自强计划”外,还有“领军计划”和“拔尖计划”,“领军计划”面向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拔尖计划”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应该是分层分类选拨的有益尝试。
2.分类选拨分类培养要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高校定位不同,有应用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学科优势呈现出不同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无法通过统一性高考招录到满意的学生,但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高校可以结合本身办学特色、教学资源和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别制定选拨标准和考试方式,被录取的考生入校后进行分类培养。如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招生根据报考专业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笔试科目,面试题目也侧重考查学生的专业潜质,录取的考生将探索进行分类培养和指导。
(三)招考分离,扩大自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入学考试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从保证效率、兼顾公平来看,完善的考试选拔体系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实行“招考分离”。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方向就是如此,即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小高考”之称的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11在全国举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为首的“华约”11日同时举行笔试,而以理工大学为主的“卓越”联盟笔试将在12日举行。有近30所高校开始提前选拔符合本校要求的优秀学生。 这样的自主招生,让考生和家长不但体力吃不消,而且心累——如果参加了“华约”和“北约”考试,再参加“卓越”考试,就将是连续两天高强度的考试,另外,如此安排,也迫使考生做“二选一”甚至“三选一”的选择。高校虽然说此举是让考生提前作出选择,而实质是学校想方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设法“抢生源”。 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自主招生改革,今年是第10个年头,回顾高校的自主招生操作,当初良好的初衷几乎一一落空。比如,高校称自主招生将为少数有特长的“偏才”以进入大学的途径,可结果是,各高校看重的还是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高校称自主招生将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可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既要抓高考,又要准备自主招生,还得四处赶考;社会舆论和高校认为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招到合适自己的人才,提高培养质量,可结果是高校对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采取完全相同的培养方式,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多大调整。 自主招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异,主要在于从试点改革时起,就出现程序错误。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学校先进行笔试(单独考试或联考),再进行面试,面试之后给予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学校承诺的自主招生录取优惠规定,方可被大学录取。按照这样的程序,自主招生难以打破单一的分数”由高校自主选择和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按其招生要求代为组织、实施考试,并向其提供考生成绩,由学校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也就是说,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根据高校需求,举办较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由各高校自行指定本校考生必考科目,并决定这些考试成绩在本校招生录取标准中的权重。[6]通过专业性考试机构的建立,真正建立起以高校为主体、由专业性考试机构提供服务的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新模式,使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坚持统一的形式下发生根本性变化,走出高校入学考试行政性评价的窠臼。[7]招考分离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招考一体化”格局,基础教育也能够进行自主教学,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而高校将更加重视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此外,在招考分离的基础上,基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还应该在改革中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保证高校可以在招生环节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选拔到优质生源。
(四)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看似招生主体和招考方式的调整,实质是涉及高校招生考试乃至教育全局的重大制度性改革。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够单向推进,应该是高考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三位一体同步推进,而高考制度改革显然是突破口。所以,推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其发展历程必定是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和困难,但改革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把握方向,遵循规律,统筹安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只要能体现高校办学自主权,满足社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最大范围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专业爱好,自主招生的实际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就能获得成功。当前,在这么大一个国家中,面向数百万考生的高考改革,一定要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试点,行之有效,逐步推进,逐渐完善。
总之,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自主招考和统一高考是特招与普招的关系,自主选拔和统一高考各有其适用范围与优势,从长远来讲,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核心在于打破集中录取制度,保留统一高考,既可以实现高考的公平,也可以落实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从而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如此一来,高校会有足够空间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评价考生,从而将从利用政策优惠“抢生源”,转而利用办学质量、教育服务获得考生的青睐。这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大学在竞争中形成自主招生的公信力[8]。
参考文献:
[1]刘进.历史与嬗变: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10年[J].现代大学教育,2011,(1):70.
[2]罗仲尤,唐松林,汪卫斌.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考试,2006,(6):18.
[3]熊丙奇.高校自主招生核心是双向选择[EB/OL]. http://www.huaue.com/news/2011102493734.htm,2011-10-24.
[4]孙琛辉.自主招生:前行莫忘初衷 防止“一考定终身” [EB/OL].http://edu.qq.com/a/20111227/000105.htm,2011-12-17.
[5]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C]//.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蔡达峰.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的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7.
[7]刘光余.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30.
[8]蒋理.保留高考和自主招生并不矛盾[EB/OL].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2/05/29/2821@7989751.htm,2012-
05-29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