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忠,王明露
(1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国家助学贷款是金融机构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发放的,由政府贴息的无担保(信用)商业贷款.2010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人数突破100万人,贷款发放金额突破100亿元,较2009年度分别增长11.6%和32%,创历史新高[1].而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一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匮乏、自身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缺乏正确的认知,在思想观念上不能接受花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大学梦的方式,使他们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政策预期尚有一定差距[2].由此可见,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改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执行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预期.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因此,学界对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成本分担、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力资本等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物.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教育救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有学者研究了贫困学生的特征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影响,但大多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知晓度相关.张东良(2001)[3]、穆学军(2001)[4]等认为很多贫困学生在思想上不认同国家助学贷款,观念上一时还难以接受这种“透支”明天的钱来资助今天的学习的方式,因此仍寄希望于不用偿还的其他助学方式.刘雪明(2005)[5]认为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广泛的政策对象呈现出明显的主观差异性,进而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卢铁城(2006)[6]认为即使是同地区、同类高校,由于对助学贷款的认识不同,获贷学生比例的差异也比较大.
学界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研究,不仅提升了社会尤其是政府、高校、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视,而且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更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但是,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学界对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实证分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委属民族院校进行抽样调查,该校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60%以上.目前,该校已建立并形成以勤工助学为主体、奖(助)学金为导向、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贷款为主要途径,“奖、贷、助、补、减、免、勤”七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其中的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大批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了大学学业,圆了贫困生的大学梦.
本次调查对该校4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在回收样本中共筛选样本799份(本文所用样本数据是《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调查问卷》所获数据的一部分),然后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得出研究结论(由于样本各变量缺失值及回归所需变量的不同,且Eviews6.0在回归过程中可自动剔除存在缺失值的样本,所以为扩大样本容量,提升模型拟合效果,这里先不将存在缺失值的样本剔除,这也是后面进行回归分析时样本容量变化的原因).
2.2.1 假设的提出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而设立,因此家庭年收入应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重要因素;其次,政策对象自身特征、所处环境、价值观念等不同,会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在选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知晓度为自变量的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家庭环境是影响子女行为、价值评判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而父亲的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母亲,因此选取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最后,由于本次调研对象是某委属民族院校的4个年级的学生,因此,民族身份以及年级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变量.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家庭年收入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假设(2):政策知晓程度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假设(3):父亲受教育水平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假设(4):民族身份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假设(5):年级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2.2.2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1)因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取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loan)为因变量,这一变量是二分变量,包含两种情况: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没有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2)自变量:根据提出的假设,选取收入(income)、知晓度(understand)、父亲受教育水平(education)、民族(national)、年级(grade)为自变量,由于本研究将知晓度、父亲受教育水平、年级当做虚拟变量引入,所以要将其进行细分,具体细分及赋值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及其赋值说明Tab.1 Variables and assignment instructions
2.3.1 方程的设定
一般认为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其收入也较高,因此,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应先考察二者的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收入与教育1、教育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05、0.17.因此,收入与教育1、教育 2 的相关性较低,可将这3个变量设定在同一方程中,同时为缩小收入的取值范围,更好地刻画其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影响,本文将其以对数形式引入.
由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因此为克服线性概率模型的缺陷,提升模型的适用性,本文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 model)[7]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假设,可以将模型设定为:
2.3.2 回归分析
使用样本数据,做国家助学贷款对收入、知晓度1、知晓度2、教育1、教育 2、民族、年级 7、年级 8、年级9的一次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第一次回归结果Tab.2 The first regression results of model
由模型第一次回归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自变量知晓度1、教育1、民族不能通过t检验,因此将其排除,并再次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第二次回归结果Tab.3 The second regression results of model
由模型第二次回归结果可知,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通过了t检验,方程伪R2=0.14,LR统计量=105.57,相应概率值 P趋于0,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因此,回归方程为:
其中 n=574,伪 R2=0.14.
(1)家庭年收入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知道及知道但是不确切且父亲的教育水平是高中及以下程度的大一学生相比,学生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0%,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会下降 0.085 倍(e-0.16/100≈0.0085).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家庭负担子女大学期间费用的能力增加,因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意愿下降.
(2)较高的政策知晓度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具有显著影响.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庭年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知道及知道但是不确切且父亲的教育水平是高中及以下程度的大一学生相比,很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要高出约1.92倍(e0.65≈1.92),而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知道但不确切的学生并无显著增加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增加的程度,还不足以使其从思想上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也不足以提升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较高水平认知的学生,才有可能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作出更多的努力和准备.因此,要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效果,就必须理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沟通渠道,提升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水平与层次,以提升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知晓程度.
(3)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有显著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在家庭年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知道及知道但是不确切且父亲的教育水平是高中及以下程度的大一学生相比,父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会下降 0.41 倍(e-0.88≈0.41),这与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是一致的: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行为,可以提升蕴含在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存量的总和,进而获得更高的收入,降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意愿.
(4)高年级学生更易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庭年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知道及知道但是不确切且父亲的教育水平是高中及以下程度的大一学生相比,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分别高出约 2.48 倍(e0.91≈2.48)、2.86 倍(e1.05≈2.86)和 1.92 倍(e0.65≈1.92).这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搜集信息渠道较少而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了解,也可能是由于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而随着年级的增加,贫困学生搜集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及价值观念的不断转变,提升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意向.
(5)民族身份对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无显著影响.
民族身份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学生特征之一,但是在民族院校,民族身份并无显著增加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而在非民族院校,民族身份的作用仍需讨论.
当然,本研究仅选取全日制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未覆盖到专科生及研究生,这是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本研究的结论仍不失一般性.总之,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生申请贷款的主要方式[8],事关贫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确保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使其不因高昂学费、生活费等而失学,对于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设立初衷以及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原春林,谢 洋.国家助学贷款人数超百万 金额突破100亿[N].中国青年报,2011-03-02(6).
[2]薛文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9-81.
[3]张东良.偏远山区助学贷款发放难探究[J].经济师,2001(1):163.
[4]穆学军.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47-48.
[5]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19.
[6]卢铁城.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8):3-6.
[7]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48.
[8]王尊祥.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