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危机论”对档案学研究的启示

2013-11-26 12:47:36湖北民学院综合档案室王旭
办公室业务 2013年5期
关键词:档案学史学范式

文/湖北民学院综合档案室 王旭

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及其观点

“史学危机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史学界,“史学危机”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史学危机论”,重点围绕打破旧的研究格局,为史学的发展创造新的转机展开。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初期,确切地说,第二次“史学危机”的呼声出现于1994年,这一阶段“史学危机”,重点围绕史学与外部关系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确定史学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展开。两次“史学危机”的提出,前者产生的背景在于社会转型导致的史学研究不景气,史学界讨论的重点是史学内部的研究结构改革问题;后者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史学工作者对史学地位判断的惶惑。

自20世纪80年代“史学危机论”开始后,史学界就“史学危机”的讨论大体形成了以下七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主要是一种史学理论的危机,即教条化、庸俗化的理论危机;第二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不仅表现在史学理论、史学观念的僵化和陈旧,而且还表现在史学方法的单一和贫乏;第三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主要是一种“功能危机”,这是对以往夸大史学社会教育功能行为的一种惩罚;第四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是一种“政治化史学危机”,是政治化史学不可挽回的没落,是“文革”史学虚假繁荣消肿后的隐忧;第五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史学价值观念的危机;二是史学体系的危机;第六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是时代转折关头出现的史学的全面危机;第七种意见认为,“史学危机”是一种史学范式危机,是史学“战时范式”的危机。

用江湄在《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对史学危机的一种回顾》一文中的话来说:所谓的“史学危机”,其实是指史家在社会变革中普遍产生的“认同危机”。

综观“史学危机”的不同论述,我们发现,“史学危机论”的产生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即史学内部危机与外界对于史学的冲击。史学内部危机表现在史学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和史学工作者对史学判断的焦虑;外界对史学的冲击表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对史学态度的转变,即由“热”转“冷”。

二、“史学危机论”视野下的档案学研究困境

档案学在我国的诞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档案学发展至今,如同“史学危机论”所论那样,档案学研究研究困境凸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电子文件环境下的档案学,传统档案学理论不能适应现代档案工作实践需求,出现了档案学传统理论滞后与新的档案学理论体系未立之囧;

2.档案学学术评价机制未建立;

3.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队伍却以人文知识见长,在技术领域难以立足;

4.档案学专业在面临信息化挑战时,在维护专业使命上摇摆不定;

5.档案学系统性与超前性研究不足;

6.档案学研究核心理论大多借鉴国外理论,国产化的档案理论或者说创立世界领先的档案学理论还是空白,创建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亟待解决;

7.档案学学派尚未形成,研究资源得不到整合,档案学研究“范式”正如“史学危机论”中所言的那样,面临着“范式危机”。

档案学研究困境与“史学危机”如出一辄,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信息观念、信息技术、市场机制等社会转型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范式”研究缺失、系统研究不够、缺乏超前视野及国土化研究不足等学科体系建设因素。档案学研究困境的产生,是档案学学科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档案学由一门新学科走向成熟学科的必然。

三、档案学研究视域的突破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说,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宗培岭提出的“理论说”与张晓提出的“层面说”。

1.“理论说”。

(1)基础理论。档案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档案与档案管理规律的理论,其主要内容见下图:

(2)应用理论。档案应用理论是关于档案管理原则与方法的理论,按应用场所划分有档案馆理论与档案室理论;按管理对象划分有文书档案管理理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专门档案管理理论等;按档案载体形式划分有纸质档案管理理论、电子档案管理理论等;按管理工作内容划分有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理论。

(3)技术理论。档案技术理论主要指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最典型的应用是在档案保护技术领域及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等在档案信息化管理领域的应用。

2.“层面说”。

(1)元学科层面。这一层面的学科包括《档案学概论》、《档案术语学》、《比较档案学》、《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篡学》等。

(2)交叉学科层面。这一层面的学科包括《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

(3)各分支学科层面。这一层面的学科包括《档案缩微技术》、《档案保护技术》等。

“理论说”与“层面说”在学科建设体系的观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从理论层次的角度来论述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后者从学科分布的角度来论述学科体系的构建。综括“理论说”与“层面说”观点可以发现,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从“元”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两个层面进行。

(二)档案学学科范式的构建

档案学学科范式的构建理论由丁华东教授在《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与学科范式的建构》一文首次提出,主要阐释了“档案史料管理研究范式”、“档案实体管理研究范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范式”和“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范式”等命题,还根据档案学人的理论旨趣和对档案属性不同认识以及从文件、文化、信息、知识等角度研究档案管理的现象,提出了建构“文件范式”、“文化范式”、“知识范式”等命题。

在档案学研究中,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解释我们所获得的答案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同时他们被区分为不同档案学者的共同体或亚共同体,都是档案学范式应该被纳入的问题。

(三)档案学研究向度的把握

档案学研究向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学学术研究的整体趋向;二是对档案研究资源的整合。纸质文件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创立,一方面来自早期档案学人的敏锐视角,另一方面还在于档案学研究中秉持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在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学人的自我意识超越了纸质文件时代的档案学人的整体性意识,在个性张扬上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档案学的“元”理论研究上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档案学研究向度的把握,无论研究趋向还是学术力的整合,都需要“元”理论的正确指引,档案学一方面要依赖档案学“元”理论的前瞻性及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元”理论的创立时的学科研究向度。

对于一门古老的史学来说,史学工作者的“史学危机论”体现了强烈的研究忧患意识,脱胎于史学的年轻档案学,在信息技术革命挑战下,档案学人们该如何驾驭专业方向,引领这门新兴学科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找到真正属于档案学发展航向这将是档案学人们一直探索的命题。

注释:

①史学“热”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史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化背景下的“虚热”状态,当时的史学研究完全处在意识形态的坚冰包裹之下。“冷”是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虚热”现象过后的社会对史学的冷淡状态。

②“范式”(paradigm)一词由美国科学史学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一般称为T·库恩或库恩)于1962年提出,其基本意思是指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

[1]江湄.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对史学危机的一种回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6.

[2]覃兆刿、王艳明.档案学: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J].档案与建设.2004(01):40-44.

[3]宗培岭.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J].档案学通讯,2006(2):4-10.

[4]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5(1):9-12.

猜你喜欢
档案学史学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兰台内外(2017年5期)2017-06-06 02:24:11
吉林省档案学会召开换届大会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29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档案与建设(2013年3期)2013-08-15 00: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