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勋龙,苏 欣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体艺部,浙江 杭州 310018)
从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到大学城和高校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仅完成高校体育资源数、量与类,广度、丰度的提升,高品质体育资源的聚集弥补了高校体育资源区位分布上的弱点,学校资源的扩充、集中优势为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提供条件。相对社区,企业从数量、规模上更具活力、灵活,有企业文化和一定团队组织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职工健身活动与企业文化培育直接关联,各种体育类比赛、职工运动会的开展说明体育运动可以为企业带来积极、有利的效应。通过对企业体育人群的行为动机特征的调查,探索高校体育资源利用和效率的机制,拓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服务模式,提供实践案例和新的理念,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纵观高校体育资源研究的30多年来,体育资源社会服务职能和作用日益凸显。对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教育改革当前,把体育资源社会服务问题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不仅强化资源服务意识,提升体育资源的认识服务水平,而且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改革目标。从理论层面而言,高校体育资源社会服务拓展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研究领域的视野,同时丰富体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讲,它是开发高校体育资源的需要,是高校体育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探索,是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为提供校企间合作共赢的基石。
总而言之,校企间建立互动双轨,区域内体育资源整体部署,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现有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现状,为企业提供健身健心的“后花园”,实现体育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区位作为反应事物空间关系的重要概念,是对区域体育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方面,区域体育资源的区位特点及结构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较大。了解相关区位理论,一种既定的目标导向,同时也提高学校体育资源校企联合开发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基于资源布局的中心论和圈层论。
2.1 资源布局的中心论
以体育场地为例,各类体育消费者享受的体育服务必须以体育场地资源为基础。所以,作为重要功能场地布局应在各类体育参与者参加活动的地域范围内,场地设施与活动者的距离是影响体育场地布局的重要依据。同样,作为有着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公司或企业,在组织员工的体育活动时,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寻找和依赖相对较近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目标。反之,学校在寻找合作或联合单位时,也应该在一定辐射范围区域内。学校就像一个综合性资源服务中心地,由各种体育资源集中叠加而成,吸引周边企业单位。
2.2 资源布局的圈层论
体育资源分布除了具有一定的聚合性规律外,还表现出一定的圈层性结构。以大城市为例,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在500~1 000m 半径内主要以日常活动为主,在社区或附近学校、单位等的空地或体育场所进行小运动量的体育健身锻炼。在半径0.5—1h的车程内,居民的体育生活除健身锻炼外,娱乐身心是其主要目的。根据区域发展的基本特点,交通及其他条件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居民生活半径。所以,体育资源分布相应地形成了三个圈层。以高教园区为例,属于基本圈层,一般没有足够吸引力来聚合区域外的各类体育资源,但交通便利,周边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分布均在该半径之内密度较高,为提供体育资源共享创造便利条件。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五条中提出“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目前,对于学校体育社会服务主要以场馆资源的社会共享较多,尤其在小学、初高中的开放成效和经验较为突出,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模式,如政府主导型、委托协会型、非盈利组织型、体教结合型、青少年俱乐部型等等。在实际案例中,如通过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努力增加开放次数,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积极组织各种体育培训班,记时租借体育运动器材,搞好各类创收活动;采用学校资源开放试行会员制,制发“社区居民进校活动会员卡”,由街道发放到社区,利用社区组织和引导居民参与体育运动;招标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体育经营公司、民办非企业、协会合作等,不以赢利为目的,进行场馆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3.1 高校体育硬件资源服务
对于高校而言,平均场馆和人力师资更为优势,但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服务相对薄弱。高校体育场馆主要以满足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使用为主,虽然大多数室外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高校对外开放的态度也较为积极,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而室内场地一般在寒暑假关闭不对外开放。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为例,在王兵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硕士论文中,对于14所开发区内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的场地对社会团体和个人开放比率的分别为64.3%和78.6%,对于向社会开放场地和设施的时间主要是清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开放经营的内容主要是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其次是各种运动技能培训班。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情况,大部分学校有偿和无偿相结合,室外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场等对外免费开放的。而室内场地,由于开放经营成本和折旧率较高,一般有偿或不对外开放。从时间段看,对于开放场馆的11所大学,早晨和晚上的免费开放数量为8所和10所,全年室外场地免费开放的学校为8所,有偿开放室内场馆的学校为6所。
3.2 高校体育软资源服务
体育指导员和自愿者相对缺乏是面临诸多困难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据王兵研究调查中,下沙开发区18个社区关于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所面临的困难中,选择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占8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希望解决的问题中,选择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占80%。关于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调查显示,20-30岁的15.6%,其中60岁以上的占43.75%,31-40 岁基本处于空白。同时,调查也表明,大部分的教师只要在报酬合理的情况下,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对社区体育的进行指导工作。
除场馆、人力资源的对外服务,高校与企业或社区间的合作与服务,还包括校内体育活动的企业赞助、承办企业运动会、竞赛组织和裁判等,这块内容在大部分研究调查中没有体现或涉及。其原因是随机性较大,发生率不高,活动涉及体育资源的综合性利用面广。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每年均有以上服务经历,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每年一次的浙江物产集团职工运动会就由学院承办;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多次与娃哈哈集团合作,承办运动会及彩排仪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赞助校内体育竞赛,由青年汽车集团冠名赞助校运动会等等。以上公司企业与高校间已形成长期的行业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共建体育设施,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体育活动的承办在其中起着积极促进和稳固的作用。
4.1 企业体育人群运动参与的结构与特征
为了全面了解企业人群的体育现状,2011年5月,以杭州经济开发区总工会主办的杭州经济开发区第四届职工运动会比赛为契机,在150余家企事业机关、配套机构等参赛,4 000余人参加此次趣味比赛现场。随机选取24 家企业,15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体育人群的数量和结构特征、体育人口的行为与动机特征、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与期望等情况进行调查。
4.1.1 企业体育人群结构分布。根据卢元镇(1996年)对于体育人口的划分,得到下沙开发区企业体育人口阶层分布如下(表1)。根据企业职种职类职级分布,便于本研究归类,将阶层分为三层,上层为中层管理及资深专业层,中层为基层管理/专业层,下层为企业正式员工。从数据分布形态看,各阶层体育人口分布较高,原因是此次调查对象基本以该企业的运动精英、运动能力较强或运动热爱者为主,故平均比例达50%,并呈现橄榄球形,即中间比例最高,两头较小,其中成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为企业技术人员(中层)62.2%,其次为管理层面人员,53.1%。表2对开发区不同性别的企业体育人群阶层分布进行分析,从数据观察到,男性体育参与率高于女性,性别差距最大的体育人群为普通员工,男女参与率比达4∶1,差异最小的组别为中层,男女参与率为1.5∶1。
表1 开发区企业体育人口的阶层分布
表2 下沙开发区不同性别企业体育人口阶层结构表
年龄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年和中青年年龄段,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和数据看,该部分人群是企业发展和开展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表3利用交叉列联分析法,对不同年龄的体育人群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结构构成特点不同。21~25岁年龄段呈现波浪形,主要上升点集中在中、下层,上层参与率急速下滑。26~30年龄段从下层一路平缓上升。31~40年龄段结构分布大体相似,在降至下层时,出现小滑坡。分布两个年龄段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专业层人员,是企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人力资源,同时他们也是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较高的群体。
表3 下沙开发区企业人群体育人口年龄交叉列联表
4.1.2 企业体育人群的体育行为特征调查。体育活动项目是体育运动的重要载体,其选择不仅根据自己的喜好影响,而且还受到性别、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此外,社会地位、文化氛围等都影响着体育活动方式及内外因素的选择。
调查显示(见表4),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的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呈现较为多样化特征,如长走、跑步、羽毛球、篮球足球都是主要选择的活动项目。各阶层体育人群的选择并没有因为阶层差异而呈现离散性,而保持较高一致性。
表4 下沙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多选(%)]
表5 下沙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方式特征(%)
据表5下沙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方式特征显示,各阶层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基本相同,活动方式集中在与同事朋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以及参加单位组织的锻炼,其中两项是与同事和单位有关,体现了企业对于员工而言,潜移默化中已经产生一定归属感,企业的人文环境或理念对于员工的日常休闲活动有较大影响。所以,企业是推动体育普及的重要社会载体,起着重要引导和推进作用。此外,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和体育辅导、俱乐部锻炼组织化水平处于较低,这一现象也昭示着,当前,体育社团的性质和功能不够明确,过多依赖政府和需求庇护,自治能力较弱,一旦得不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时,社团就无法发挥功效。
4.1.3 企业体育人群的动机特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表6),内在动机的选择总体趋于多元化格局。开发区企业不同阶层的体育人群进行体育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基本集中于增强体力和健康,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拥有良好体质和健康身体,此外精神情绪的改善,与朋友、同事间交流,学生时代所养成的兴趣或习惯,都是重要的选择。所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生理机能的需求,而且其蕴含的丰富人文特质和社会功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多元化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和体现了体育的多位功能性。此外,在动机选择上,随着阶层维度的变化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特征,增强体力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减,精神情绪修养和改善项目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
表6 下沙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内在动机(%)
关于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外在动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企业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校期间对体育的爱好,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同事和朋友的影响以及受媒体宣传的影响,虽然选择上略有不同,分布状态未表现出游离态。此外,参加单位组织体育活动,略居第二,成为继学校之后开展体育活动最具号召力的因子。综上所述,企业员工的成长经历、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影响该体育人群体育活动的首要外部因素,这与以上的数据的调查结果基本趋于一致。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介入和作用也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表7 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体育活动外在动因(%)
4.1.4 社会体育服务需求的调查。调查表8显示,开发区企业体育人群对于社会体育工作及服务的要求和愿望,进行梳理,主要集中为排序前五名,其中对于体育的场馆、专人指导等提出迫切要求,现在的企业内部,体育场地建设过少,滞后于职工对于运动的需求,严重制约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原则,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因此,如何利用周边体育场馆和人力资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关于保证公民享有的体育权利,提出周边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和提供,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地域特征,制定社会体育服务的发展战略或规划,保障开发区群众享受体育权利。
4.2 体育资源校企联合开发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联合不仅是场馆资源的利用和开放,更是结合师资结构的调整优化,以高水准工作团队打造精品为主体,将体育社会服务赋予灵魂和活力。高校体育资源融入企业,必须对自身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走集优质资源为一体的特色途径。当前,如何寻找适当的发展路径,创建提高专业团队的培养环境,丰富企业体育技术服务的类型,探索校企间的优势互补等是高校实施校企联合的努力方向。在本次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尽管各方对于校企联合的认同度和认知方面呈现较高水平,但在实践层面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反应较弱,企业与高校的伙伴关系并没有很好形成,各方积极性不强。所以,本研究依据已有实践案例,作为拓展体育资源校企联合的途径或思路。
表8 对于社会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愿望
4.2.1 利用潜在资源,制订联合方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企业与学校间通过开展交流、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建立互赢合作关系。各校各专业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日益紧密成熟,必然形成一定伙伴关系。校企间这些密切社会关系和活动,为体育资源的校企联合提供潜在有利条件,并符合当前体育资源开发良性发展的趋势。同时,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为体育工作者体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带来机遇和挑战。此外,高职院校间的校园体育文化存在各自特点,影响学生侧重点不同。所以,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将本校有合作经历的企业,作为重点联合或服务的对象。一方面,以服务姿态,依托各系部与企业间的平台,联系有意向的企业,依据企业文化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制定短期或长期合作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提高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体育应紧紧围绕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性,服务专业的思想定位,凸显高职体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
4.2.2 整合体育资源,构建多层次体育需求体系。不同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文化不同侧重点不同,面对体育目标多样化,体育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则不同,量身定制是体育资源开发和推广的重要特点。以团队活动组织为例,不同企业的目的和重点不同,职工运动健身类,在项目设置上,基本以球类和跑跳类比赛为主,通过竞赛彰显个人风采,提高运动能力;娱乐休闲类,以趣味活动为主,注重全体职工的参与面,氛围轻松愉快;企业团体协作类,采用团队拓展游戏,需要集体协作完成,有利于以促进员工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员工之间默契,增强员工之间信任为目的等。
4.2.3 以女性为突破口,打造多方位服务形式。据调查,体育活动的性别结构偏向于男性,女性所在占比例较低。职业女性一般承担着事业与家庭两个角色的任务,如何更好发挥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优势和角色转换,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女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促进身心发展。一方面,通过体育社会服务,实现体育思想的灌输和落实,使更多的女性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高校体育开展校企服务活动,应该把女性参与体育作为重点对象,并设计恰当的课程,逐渐引导更多的女性参与体育,热爱运动健身。以设计卓越女性健身研修班为例,该课程专为女性管理人士、骨干成员量身定制。主要目的是打造气质与修养相结合,运动与健身相结合,养生与保健相结合,卓越与魅力相结合的完美女性。课程共分为三个篇章,包括女性修养篇,女性健康篇和女性魅力篇,具体内容设计包括社交礼仪、形体与形象塑造、瑜伽健身、养生操等安静状态下的健身运动,饮食营养与健康、皇帝内经之女性养生等内容。整个课程策划和师资均由高校教师承担完成,由咨询公司或培训公司进行传媒推广和企业联系。
5.1 关于高校体育资源进入企业与服务企业,应遵循进入、渗透、融入和引领的原则,依据事物发展规律,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校企联合的长效发展机制。
5.2 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应由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变为物质与非物质层面并重。目前,对于学校体育社会服务主要以场馆资源的社会共享较多,将现有的单一以场馆开放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多重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和开发,逐渐形成高校自有的特色和模式。
5.3 高校体育资源管理可采用委托与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即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体育经营公司、传媒、协会等作为合作平台,通过媒体宣传和平台构筑,加大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开放的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4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自愿者队伍的作用。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源,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方面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大力发展高校体育志愿者是必然趋势。以在大型体育竞赛为例,参与体育自愿者服务大多为大学生占主体。他们不仅专项技能优秀,基本具备指导该项目的能力,拥有较为丰富的比赛经验,心理素质较为稳定,是高校体育资源的开放和拓展有利的重要人才资源保障。
[1]许月云.社会发展视野下福建省城乡居民体育人口实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隋路.中国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宏.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张慧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程云红.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基于宁波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调研[D].宁波大学,2009.
[7]辛宁.武汉地区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周边社区为例[D].武汉理工大学,2008.
[8]刘春明.学校体育场馆(地)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