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海,冯英梅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产业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是区域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和变化[1]。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劣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转型和优化升级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在我国,专家和学者很早就重视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多数研究从定性及定量方法出发,分析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及优化升级[2-4];基于构建指标的研究视角,麻学锋在明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度量内涵的基础上,建构张家界景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5]。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标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所谓区域,就是一个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经济活动空间,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产业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本身有大小之分[6]。基于不同的区域层级,学者从不同的尺度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生延超从国家层面研究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7];姜嫣等以东部十省市为研究单元,分析该区域2001-2010年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8];刘定惠、生延超等分别以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省内各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9-10];王兆峰、余含以城镇为研究尺度,研究了张家界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耦合发展[11]。然而以局部区域为中观尺度,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的研究却存在不足。此外,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其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
旅游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然而,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协调机制研究的文章很少有学者涉足,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更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全面、科学地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才能深刻理解旅游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耦合的关系。因此,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方法,对两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两者的协调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从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及效益水平进行测度。其中,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旅游产业体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各要素部门之间以及与关联产业保持较为协调的比例关系;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求旅游产业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充分利用技术分工提高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高弹性部门的产出比重,增强旅游创汇能力,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水平是区域旅游产业各部门结构效果与竞争效果的综合体现。
区域发展系统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表征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是区域建设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条件;社会发展主要从社会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生活水平等内容表征区域发展的动力,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区域发展的质量;区域的发展依托一定的生态环境,其在协调区域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维持和推动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
为揭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根据旅游结构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的内涵和特征,遵循协调发展、代表性、系统性、可行性、科学性及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同时兼顾指标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在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体系下建立二级指标体系17项,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列。
其中,旅游产业区位商即旅游总收入区位商K=(eij/ej)/(Ei/E)。其中,i 表示旅游产业;j 表示区域内第j个城市;eij表示区域内第j个城市旅游总收入;ej表示第j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Ei表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总收入;E 表示研究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旅游企业密度用区域内各城市旅游企业规模数与其行政面积之比加以表征;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旅游企业规模为星级酒店数与A级景区数之和。
高需求弹性部门包括游览、娱乐和购物部门,三部门反映人们真正用于旅游的支出,属于富有弹性部门,表示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
表1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旅游产业结构效果指数表明区域总体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情况,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则体现区域旅游产业各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及竞争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jo=bjo/Bjo;Kjt=bjt/Bjt。
上式中,bj0为研究区内各城市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旅游总收入;bjt为研究区内各城市旅游产业j 部门t 期旅游总收入;Bj0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j 部门基期旅游总收入;Bjt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j部门t期旅游总收入。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山东旅游统计便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1)指数测算。本文所用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标及区域发展水平指标均是“效益型”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为了消除数据量纲及大小悬殊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2]。令Zij=(Xij-Xjmin)/(Xjmax-Xjmin),式中,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 Xjmax和Xjmin分别为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为样本数;j为指标数。同时,采用均方差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即通过计算随机变量均值Pj和均方差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对于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及其对应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13]测算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指数,公式为:
其中,Ti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数; Ri为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Wj为评价因素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Tij为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Zij为评价指标层各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相应子系统层包含的指标层个数。
(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耦合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令Ti=F(X),Ri=G(Y),两系统的耦合度C[14]为:
其中, F(X)、G(Y)代表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数和区域发展水平指数;K 为调节系数,K≥2(这里取2);C 为耦合度,其取值范围0<C<1。当C=1 时,耦合度最大,表明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统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当C=0时,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将向无序发展;0<C≤0.3,两系统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0.3<C≤0.5,处于拮抗阶段;0.5<C≤0.8,两系统进入磨合阶段;0.8<C<1,为高度耦合阶段,两系统在量、质两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其交错、动态和非平衡性,而耦合度无法反映协调水平的高低,即耦合度高可能是低水平的协调,也可能是高水平的协调[15]。要真实反映旅游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情况,需构建两系统交互耦合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D 为耦合协调度;Z 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 为待定权重(α、β 的取值取决于二者的重要程度,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与区域的发展并不是对称关系,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区域发展,但并不是其发展的唯一动力,区域的发展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取α=0.6, β=0.4)。可以看出,耦合协调度的取值在[0,1],取最大值亦即最佳协调状态,其值越大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本文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来确定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及划分标准[16],见表2所列。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3)关联度测算。为便于揭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的主要作用关系,本文构建了灰色关联度模型[17]。从两者的基础指标入手,进行分析:
同时,根据求得的关联系数按样本n 取平均数得到一个s×m的灰色关联矩阵[r]。它反映了两系统耦合关联的错综关系,通过比较rij大小可以分析出区域发展水平中哪些因素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关系密切,哪些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贡献不大。上式中,若0<rij<1,则表明和之间存在关联,rij越大,两者的关联性越强,反之越弱。如果rij=1,则说明区域发展水平中的某一指标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关联性极强,并且与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耦合作用明显。
在求得的灰色关联的基础上分别按照行和列求其平均值,得到公式(8),这样可以根据值大小及其对应值域范围分别筛选出前者对后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后者对前者最主要的反馈因素[18-19]。
当ri(j)∈(0,0.3]时,为低关联度,两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较弱,处于低发展水平;当ri(j)∈(0.3,0.6]时,为中关联度,两系统间作用中等,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当ri(j)∈(0.6,0.8]时,为较高关联度,两系统间作用较强,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当ri(j)∈(0.8,1]时,为高关联度,两系统间作用极高,处于相对高的发展水平[20]。
1.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
依据相应指标体系,由(1)式和(2)式计算出2001-2010年研究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数(T)和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R)。
由图1可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T与R并不高,T均值0.460,R 均值0.528,旅游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区域发展水平。其中,T≥R的城市有2个,分别为青岛、威海;R≥T的城市有5个,占71.43%。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依托区域的极化与扩散作用,促使旅游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度变得更为柔性,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结构的绩效,从而不断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图1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线性相关分析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移;社会发展会集聚更多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将增加旅游产业的创新成果,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部门产出比例得到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旅游产业系统能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体中高效运行,最终达到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然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资源禀赋、区域发展的基础、机制和作用程度以及政府政策及发展目标不同的影响,导致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两系统表现出差异增大的特征,从而又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均衡过程。
因此,本文通过两者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者的均衡协调性。运用SPSS软件对研究区域内两者综合指数的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回归分析参数
根据未标准化的回归方程可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数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正相关。其中拟合优度调整R2为0.7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水平指数能解释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数的内容有74.0%。
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SPSS所输出模型整体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值为18.114,P值为0.008<0.01,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数和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水平较显著,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布局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性。
1.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采用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数值,测算两者的总体耦合度C及耦合协调度D(见图2)。
由图2 可知:从耦合度数值大小来看,数值在0.963~0.992之间,平均值超过0.98,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两系统的相互作用较强。从变动趋势来看,两系统在2001-2006年表现出平稳态势,于2006年出现较低值,近两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体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两者的均衡协调性较高。从耦合协调度看,数值处于0.601~0.768之间,说明近10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基本上还处于中等水平。从变动趋势上看,两系统在2001-2007年的耦合协调程度作用的强度越来越大,数值呈现不断增大趋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表现出小幅下降,近两年呈上升态势,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呈加强态势。两者由初级协调逐渐发展为中级协调,由低层次的和谐逐渐向更高层次的和谐演进。这主要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并统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图2 2001-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2.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在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规律特征的情况下,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布局规律。为更加清楚地解释两者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化特征,本文取考察期内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生成空间分布图(见图3),并结合表2,对其进行等级分类,颜色的深浅代表协调等级的高低。从整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基本上符合东西空间分异的规律,即东部沿海城市比西部内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
图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通过对山东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测度发现(图3左):东营和滨州协调度分别为0.577、0.556,属于勉强协调型城市;潍坊为初级协调,耦合协调度数值为0.652;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达到中级协调的水平,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794、0.726、0.762、0.72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各城市的耦合协调等级并不高,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从两者综合指数来看,只有青岛、威海两市的区域发展水平低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其余5 市的区域发展水平高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其关联带动作用和辐射渗透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未充分发挥。
根据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分类标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级市可归为三种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图3右):高度耦合-勉强协调的城市有东营和滨州,两地区域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东营,人均GDP近几年超过10万,而考察期内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几乎处于研究区域的末位,区域的发展超前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结构并没有依赖区域的发展而得到升级优化,因而耦合度较小;高度耦合-初级协调的城市为潍坊,区域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区域的发展能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旅游产业结构的高效益能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两者的互动机制较强,而两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尚需进一步提升;高度耦合-中级协调的城市为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城市数的57.14%。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餐饮业、饭店、旅行社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改进区域经济效益、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的发展,在增加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促进了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这必然又会反过来奠定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促使旅游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如此,旅游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达到中级水平的耦合协调。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各个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非线性,而且两系统之间的影响与反馈是紧密的,经测算得出两系统各项指标间的关联度都在0.4以上(见表4),且平均值大于0.5,属于中级及较高等级关联。
表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矩阵
表4中的统计数据表明:
(1)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直接表现在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及集中度、旅游高端游客、旅游企业密度等方面,旅游产业结构系统通过各个要素间相互作用带来了旅游企业的集聚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人口的比重、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发展水平影响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经计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关联度高达0.640;其次为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其综合关联度为0.618;最后为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水平,综合关联度为0.598。总体关联度均值为0.622,为较高关联度,发展水平较高。由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促使旅游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比例关系更加协调,旅游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高技术、新型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增加高附加值的部门产出比重,提升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素质。因此,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在演变过程中,旅游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更加突出,在充分配置区域闲置资源的同时,繁荣和带动了区域的发展。
(2)区域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反馈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效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人口城市化等,经过区域这个有机体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旅游支出;另一方面,人口的城市化促使人口的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伴随高技术创新能力而存在并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业中。
在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中,区域社会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作用最显著,两者的综合关联度高达0.645,为较高关联度。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不断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改变旅游产业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进而促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其次是能够体现效益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结构的综合关联度为0.628,关联度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及效益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区域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综合关联度值最低,为0.591,处于中级关联度水平,说明区域生态环境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影响作用最小,区域生态环境并不是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的主要解释变量。
根据两者耦合作用矩阵表,在计算得出的区域发展水平的9 项指标中,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关联度影响大小的指标顺序依次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公路网密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GDP年增长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总体关联度均值为0.622,关联度较高。
本文在尝试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并对两者线性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基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两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关联方法,系统分析两系统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主要为:①2001-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数落后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线性回归得出两者却表现出较高的线性相关性。②时序特征分析表明,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两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异规律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较好于西部内陆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状况。③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活跃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区域社会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的主要支撑因素。
因此,为使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各因子相匹配,充分发挥两者耦合效应,加快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升级速度,促进区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旅游产业应结合自身旅游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旅游产业素质、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等特征,与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匹配地发展,通过两者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耦合效应,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协调发展模式,以确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与区域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1]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4-175.
[2]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1):85-88.
[3]黄蔚艳.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4):693-697.
[4]张佑印,顾静,黄河清.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4):155-159.
[5]麻学锋.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张家界数据的实证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63-67.
[6]江世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6-17.
[7]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8]姜嫣,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2(11):48-50.
[9]刘定惠,杨永春.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特区经济,2011(6):188-190.
[10]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23-29.
[11]王兆峰,余含.张家界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7):165-171.
[12]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1):55-59,65.
[13]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1):25-30.
[15]杨士宏. 城市环境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121.
[1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17]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34-41.
[18]刘耀彬.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
[19]鞠晓伟,赵树宽.产业技术选择与产业技术生态环境的耦合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3):71-80.
[20]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生态学报2003,23(1):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