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综述

2013-11-23 08:18廖建桥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主义

赵 君,廖建桥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2.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人格特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纷纷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剖析,这些人格特质也确实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广泛的解释,其中“大五”人格最具代表性,而且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近年来,有关“黑暗人格”和“社会厌恶性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其中倍受关注的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国外相关研究始于20个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西方价值观体系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理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几项研究也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思辨,缺乏系统的思考,特别是实证研究亟待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马基雅维利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希望能够在学术领域引发更多的思考。

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涵

尼科·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的分裂和对立导致内讧外侮连年不断,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政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统一和强盛,而君主应当拥有无限权力,这样才能对付臣民的暴乱和外敌的入侵。最后,马基雅维利坦率地指出,政治家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权宜之计去获得并扩大国家实力,只要有利于达到目的,强暴狡诈和背信弃义都是可取的。他的这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观点,以及其它有关权力的实践,填补了历史进程中相关政治理论和社会文化的空白,对现代政治思想和企业管理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马基雅维利也为此付出了极为高昂的声誉代价,后续学者都将马基雅维利的名字视为不道德行为、欺诈行为、隐蔽情绪和过度不道德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1]。该术语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任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根据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成功操控他人行为的个体,这种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会互动的能力是不考虑互动是合作性的还是剥削性的;第二层涵义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剥削性行为,其涵义源自管理和领导力的“黑暗面”。Christie和Geis(1970)通过早期的政治研究和权利的历史观点,特别是那些在《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得到支持的观点,阐释了马基雅维利主义领导者的主要特征:第一,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第二,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第三,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第四,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目标[1]。

一般而言,我们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分为高低两类,这两类个体在行为特征上存在哪些差异呢?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行为特征

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

(一)Mach-IV量表

Christie和Geis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的先驱,他们通过对古代和当代政治文献的回顾,发现了两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第一,人性在本质上是软弱的、易犯错的;第二,如果人性是如此软弱,那么理性人就应当利用情境使其个人所得最大化。他们选择了《君主论》作为政治人格的结构基础,最终开发出了具有20个题项的Mach-IV量表。Christie和Geis(1970)假定有关世界观和人性本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个可测量的个体微分变量,并最早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划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人际关系的操控策略,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擅长使用直接的影响策略,如逢迎、欺骗、劝说、思想控制等;维度二,愤世嫉俗的人性观,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对人性存在广泛的负面观点;维度三,漠视传统道德,高、低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的道德信念存在本质差异,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更加重视能力价值,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更加重视道德价值[1]。以往很多研究都试图通过Mach-IV来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结构维度,但Mach-IV到底测量的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Nelson和Gilbertson(1991)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结构在本质上是一元的,这种单一维度假设从最初就一直延续着。然而,Mach-IV的漠视传统道德维度只有两个陈述题项,若干研究也都显示该维度的内部信度最低,因子载荷也最为复杂。

(二)Mach-B量表

以往的Mach-IV 是基于认知结构进行测量,Aziz 和Meeks(1990)意识到Mach-IV 存在的不足,开发了一份基于行为评价的特殊人际情境量表——马基雅维利主义行为量表(简称Mach-B)[2]。Mach-B由7个题项组成,每个题项都是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的行为描述,回答者需要对主要特征行为进行评价。最近有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得到Mach-B 的单维结构,而且量表的整体信度和效度都较为可靠,但似乎还应当收集更多的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测它在各种情境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MPS量表

随着Mach-IV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广泛使用,学者们也逐渐发现该量表的若干缺陷。鉴于此,Dahling等人(2008)开发了新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量表(简称MPS),他们将马基雅维利主义视为一种概念化的倾向,并划分为四个维度:维度一,对他人不信任,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对他人普遍存有负面观点,他们非常明确地寻求操控情境,而且对别人的感知也是如此;维度二,超道德操控,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漠视道德标准,并且认可损人利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并不是不道德的,他们的价值观已经超出了道德范畴;维度三,控制欲,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对外部情境的感知与他人行为积极相关,他们将别人都视为威胁,因此希望能够有效地支配人际情境;维度四,地位欲,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倾向将事情看作是外部控制的,因而更容易被外部目标所推动,而不是个人发展或自爱这些内部目标,所以他们更加倾向通过外部目标来衡量成功[3]。

四、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发现,某类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各种情境下确实比另一类人要高,也就是说马基雅维利主义存在个体差异,个体和情景多种因素可能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将从性别、年龄、出生次序、专业选择和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性别

以往大多数研究发现,个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存在性别差异。早期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大致相当,但女性的平均值略低[1]。然而,Hunt 和Chonko(1984)却发现了一个相反的结果,女性营销人员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高于男性营销人员,这个结果随后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4]。现代社会是以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的方式来构建的。考虑到自20世纪延续至今的女权运动,以及大量妇女加入到劳动大军,上一代女性的观念和行为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下一代女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自然选择或个人变化,女性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上表现得更像男性,甚至高于男性。

(二)年龄

关于年龄与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年轻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高于年长者。Pratt 等人(1983)认为年轻人可能在道德判断上缺乏倾向性和稳定性,而年长者倾向与组织在道德思想上保持一致,他们比年轻人更擅长哲学反思。这种年龄与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的负相关可能是“代沟”所引起的,新一代年轻人被社会化的具有更高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而年长者较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反映了成年人成熟后的普适价值取向。另外,Wilson等人(1996)对上述结论进行了一定拓展,他们认为在青春期后期之前马基雅维利主义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在青春期后期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5]。

(三)出生次序

Marks 和Lindsay(1966)认为,家庭中最后出生的子女在成年之后与第一个子女或者中间出生的子女往往在性格和行为上存在差异,因此出生次序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是个完美主义者,严肃可靠、富有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强;中间出生的子女往往较为独立、善于调解人际关系、朋友多、极度忠诚、喜欢标新立异;最后出生的子女往往富有魅力、爱炫耀、乐于与人打交道、早熟、具有一定操控性,是天生的销售人员。Ricks和Fraedrich(1999)证实了出生次序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具有显著相关性,出生次序越靠后马基雅维利主义越高,家庭中最后出生的子女常常是最具抱负的,也是最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可能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7]。

(四)专业选择

Wertheim等人(1978)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大学生专业选择相关联,商科和法律专业学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普遍高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的学生[8]。Chriatie 和Geis(1970)对医学院学生的研究发现,精神病学专业学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最高,外科学专业学生最低[1]。Abramson(1973)的研究发现,辅导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高于教育心理学和试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商科、法律、精神病学和辅导心理学等应用型专业都需要学生更积极地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因此掌握一些操控或侵略技巧可能是必要的,这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个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

(五)社会文化

Ali 和Al-Shakis(1985)通过跨文化研究发现,沙特阿拉伯管理人员相对美国管理人员表现出相当低程度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由于沙特阿拉伯在信仰和道德上受到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而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与宗教教义和伦理准则在逻辑上是不相协调的,因此沙特阿拉伯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较低。Rawwas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土耳其人比美国人对不道德行为更为敏感,并且土耳其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相对较低[9]。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环境、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五、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效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效果展开了丰富而细致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反生产行为、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等五个方面。

(一)工作绩效

早期的相关研究都非常热衷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Ricks和Fraefrich(1999)通过对25个公司225份样本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对销售业绩具有显著影响,那些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人将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特定情况下马基雅维利主义还有利于长期销售业绩[7]。另外,也有不少研究尝试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外部边界条件。Dahling等人(2008)指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不容易相信他人,因此需要时间来适应组织文化,他们发现任期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较长的任期可以提升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工作绩效[3]。工作情境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绩效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可能更加复杂。

(二)组织公民行为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漠视传统道德,诸如利他主义、谦虚、公民道德、善意等行为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往往是没有吸引力的。尽管组织公民行为得到组织的认同,但一般情况下得不到正式奖励,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不太可能自发实施组织公民行为。Wolfson(1981)的研究证实,当在意外情境中,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不太可能向他人提供帮助行为,特别是当他们身处马基雅维利主义群体中时,这种影响就可能被大大增强,这也可能是由于彼此的不信任促进了这种影响。Liu(2008)通过对台湾北部四所大学325个全职夜班学员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知识共享意愿显著负相关[10]。

(三)反生产行为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更关注于私人利益,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自愿从事反生产行为。Granitz(2003)发现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对各种形式的偷窃、欺诈和说谎行为具有更高的容忍度。Tang等人(2008)通过对商科和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资源滥用、未挺身举报、偷窃、腐败、欺诈等不道德行为显著正相关。Mudrack(1993)检验了10 种不道德的职场行为,研究发现这些行为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内部一致性上保持着清晰的联系。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通常在操控他人行为的情境中更可能获得优势,他们蔑视传统道德,参与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在考虑到理性自我收益时更为明显。

(四)工作满意度

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这个结论在多种样本的测试中反复得到了支持。Hunt 和Chonko(1984)对美国营销协会1076 名成员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总体满意度、信息满意度、离职满意度、多样性满意度、薪酬满意度、普遍满意度、职业满意度都显著负相关,而且还意外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对满意度的影响超过了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11]。由于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时刻处在压力情境下管理自己的情绪,因此在广泛的情境中经常对他们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再则,由于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漠视道德,期望对他人进行更多控制,最后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满意现在的职位,因此工作满意度较低。

(五)职业发展

对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众说纷纭,有的甚至结论相悖。Karkoulian 等人(2009)对黎巴嫩零售公司170 名员工的研究发现,高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阻碍个人职业发展,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显著正相关,个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越高,职业目标就越明确,职业路径就越清晰。然而,Siu和Tam(1995)也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工作职位显著负相关,这就意味着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可能并不能有助于个体在组织阶梯中晋升,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而不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12]。

六、未来研究展望

为了对人格特质有全面认识,我们认为不仅要对人格特质的有效性予以关注,还要加强“黑暗人格”方面的研究,马基雅维利主义就属于其中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我们认为今后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马基雅维利主义本土化研究

现有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结构都是基于西方价值观体系下构建的,因此在普适性上存在一些问题。再则,现有量表在使用过程中都呈现出一定缺陷,如Mach-IV存在信度不稳定、维度不一致、缺乏可选择题项等问题[3]。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就折射出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萌芽,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与西方价值观体系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定然存在差异。因此,加强马基雅维利主义本土化研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其中本土化量表开发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正面效应

以往马基雅维利主义带有谴责涵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常常被视为组织中的“坏苹果”[13]。然而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可能展现出好的一面,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在紧迫的、无组织的、面对面的竞争情境中可以更有效的活动,他们通常较少涉及个人情感,而是以“冷静理智的眼光”即兴发挥,这对组织或个人可能都是有利的。目前有关马基雅维利主义正面效应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辨,缺乏系统分析,特别是如何引导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的善意,这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三)中国情境下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的风尖浪口,社会变革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极为深邃的影响。功利主义的盛行,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潮推波助澜,使中国人原本朴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在其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是不是有蔓延的趋势,社会环境与个性交互效应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解答。

[1]Christie R,Geis F. 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0.

[2]Aziz A,Meeks J.A New Scale for Measuring Machiavellianism[Z]. Unpublished paper,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College of Charleston,Charleston,SC,1990.

[3]Dahling J J,Whitaker B G,Levy P E.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Machiavellianism Scale[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2):219-257.

[4]Hunt S D,Chonko L B. Marketing and Machiavellianism[J].Journal of Marketing,1984,48(3):30-42.

[5]Wilson D S,Near D,Miller R 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chiavellians as a Mix of Cooperative and Exploitative Strategies[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1998,19(3):203-212.

[6]Marks E,Lindsay C A. Machiavellian Attitudes: Some Measurement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s[J]. Sociometry,29(3):228-236.

[7]Ricks J,Fraedrich J.The Paradox of Machiavellianism:Machiavellianism may Make for Productive Sales but Poor Management Review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3):197-205.

[8]Wertheim E G,Widon C S,Wortzel L H.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ale and Female Professional Career Choice Correlat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8,63(2):234-242.

[9]Rawwas M Y A,Swaidan Z,Oyman M. Consumer Ethic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Ethical Beliefs of Turkish and American consume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57(2):183-195.

[10]Liu C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hiavellianism and Knowledge-sharing Willing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Psychology,2008,22(3):233-240.

[11]Hunt S D,Chonko L B. Marketing and Machiavellianism[J].Journal of Marketing,1984,48(3):30-42.

[12]Siu W S,Tam K C.Machiavellianism and Chinese bank execu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5,13(2):15-23.

[13]Treviño L K,Brown M E.Managing to be Ethical:Debunking Five Business Ethics Myth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4,18(2):69-81.

猜你喜欢
马基雅维利主义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维利床下有鬼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