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任文颖,施鹏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站在工业化进程的新起点上,但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走更节约、更精致、更清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应对资源约束的可行路径(金碚,2011[1])。新型工业化非但与加快发展服务业不相悖(李江帆,2004[2]),相反,服务业还能够有效带动工业化的发展(Mukesh Eswaran&Ashok Kotwal,2002[3])。事实上,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服务业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日益增强(Marcel P. Timmer & Gaaitzen J. de Vries,2009[4])。我国及各省市都将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是衡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还相对较小。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比重两者之间的差距变化以1996年为界。1996年之前,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差距扩大的现象,但总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到1996年时差距几乎缩小为零。但从1997年开始,这一差距又呈现出扩大局面。仅仅从这一指标来看,江苏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与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要求很不相称(顾焕章,罗时龙,2006[5])。
但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为服务业增加值的数量增长,还体现为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服务业效率的提升等。因此,需要构建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方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江苏服务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但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对于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直接研究。已有的成果多从长三角层面(郑吉昌,李文杰,2009[6];何骏,2011[7])对江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是一种间接研究,并且也只是从单个指标入手比较江苏与其他地区的服务业水平;虽然也有文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区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课题组,2009[8];冯华,孙蔚然,2010[9]),但针对同一年份、同一地区的评价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这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也缺乏针对江苏的直接研究。
本文将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角度,对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以准确把握江苏服务业发展的演变规律,并从中得到提升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启示。
随着服务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在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面,学者们首先从多个维度构建了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不同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差异,但主要是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选择不同的指标对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并遵循科学性、完备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采用14个指标构建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代码、名称和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表1 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首先通过规模体现出来,规模又有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之分。由于绝对量对于时间序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对量对于截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文将先从时间序列角度评价江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再从截面角度对江苏和其他省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需要兼顾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因此,我们采用“服务业增加值”(X1)和“服务业从业人数”(X3)衡量服务业的绝对规模,采用“人均服务业增加值”(X2)衡量服务业的相对规模。
(2)服务业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衡量服务业动态趋势的重要指标,高的增长速度也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因此我们首先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4)来衡量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而从生产函数来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服务业发展受到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影响,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快速增长也有利于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又引入“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X5)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速度”(X6)两个指标,分别衡量服务业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发展速度。
(3)服务业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规模和速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优化上。服务业产业结构可以从外部产业结构和内部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加以衡量,其中,外部产业结构指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内部产业结构则指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些学者采用“现代服务业比重”衡量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而本文未加以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同年份对于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存在差异,无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找到统一可用的数据资料;二是现代服务业指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具备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点,同时,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使传统服务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江小涓,2011[10])。按照闫星宇和张月友(2010)[11]的观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目前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信息化、技术化改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可以不做区分。因此,本文仅仅从外部产业结构角度衡量服务业产业结构,采用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X7)、“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8)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X9)三个指标。
(4)服务业经济效益。前面的指标仅仅从投入或产出角度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是远远不够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体现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在进行截面比较时,“服务密度”是一个常用的指标,该指标用服务业增加值除以土地面积计算得到,可以衡量服务业的土地利用效率。但由于同一地区的土地面积为常数,从时间序列角度而言,某地区不同年份的服务密度与服务业增加值从数值关系上而言并无区别。因此,本文舍弃了这一指标,最终选择“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0)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X11)两个指标,分别衡量服务业的劳动和资本使用效率。
(5)服务业发展潜力。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城市化比率越大,服务业就越具有发展潜力,未来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就可能越高。无论是从江苏还是其他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在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城市化方面都存在好的发展预期,因此,我们选择“人均GDP”(X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3)和“城市化率”(X14)三个指标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类,即常规多指标数学合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朱孔来,2004[12])。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思想,在损失信息尽可能少的前提下,把相关性很高的多个服务业发展水平原始评价指标转化为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进而利用方差贡献率对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便可以计算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原始评价值(李小胜,陈珍珍,2010[13])。
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步骤如下(潘安娥,杨青,2005[14]):
(1)采用Z-Score 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量纲不一致及数量级差异等现象,并计算出相关系数矩阵R。
(2)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出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主成份的提取采取以下原则:首先按照特征根大于1 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并且要求所提取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在85%以上;如果特征根大于1 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小于85%,则增加特征根接近于1 的主成份,最终按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
(3)计算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值Fi(i=1,…,n),并利用方差贡献率对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λi为第i个主成分的特征值)。
对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将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进行。时间序列维度的评价即对连续年份的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着重考察的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演变趋势,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评价;截面维度的评价即对某一年份的各省市(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着重考察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其中的位次,以及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及差距的变化情况,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评价。两个维度的评价结合起来,方能准确判断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结合江苏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1996-2011年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首先从《江苏统计年鉴》上搜集得到的相关数据,并根据表1 中的公式整理计算得到14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对1996-2011年度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由于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7.690%,因此提取前两个成分作为主成分。其中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10.629 和1.647,贡献率分别为75.922%和11.767%。然后计算出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值F1和F2,并利用方差贡献率对主成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值(t=1996,…,2011,i为提取的主成分编号,i=1,2)(如图1所示)。
图1 1996-2011年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尽管在个别年份(1998年)存在反复,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1996-2011年间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1996年的综合评价值为-1.1593,是所有年份中最低的,但此后便不断上升。特别是进入2005年以来,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上升势头更加强劲,各年度的综合评价值均超过了以往年份,在2011年时,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更是达到了这16年来的最高值1.7677。说明从时间序列维度评价,江苏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仅从时间序列维度评价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截面维度比较江苏和其他省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从上面的时间序列维度评价结果中,我们得知江苏从2005年开始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出现了强劲的上升态势,因此,在截面维度的评价中,我们将分别以《中国统计年鉴》上2005年和2011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同样采用表1中的14个评价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2005年和2011年各省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比较江苏服务业评价值和位次变化情况。
我们同样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分别对2005年和2011年31个省市的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005年的评价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四个,但累积贡献率为84.101%,小于85%,而第五主成分的特征值接近1,且方差贡献率与第四主成分相近,因此,宜取五个主成分,此时的累积贡献率为90.328%。其中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646、2.345、1.742、1.041 和0.872,贡献率分别为47.470%、16.749%、12.444%、7.438%和6.227%。按照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得到2005年各省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值(i 为提取的主成分编号,i=1,…,5,j指第j个省市)(如图2所示)。
图2 2005年各省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
2011年的评价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四个,但累积贡献率仅为81.120%,而第五和第六主成分的特征值都接近1,且方差贡献率与第四主成分相近,因此,宜取六个主成分,此时的累积贡献率为94.148%。其中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676、2.208、1.443、1.029、0.933 和0.891,贡献率分别为47.689%、15.772%、10.309%、7.350%、6.661%和6.367%。按照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得到2011年各省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值(i为提取的主成分编号,i=1,…,6,j指第j个省市)(见图3)。
图3 2011年各省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
在此基础上,借鉴马社强等(2010)[15]的做法,采取K-均值聚类法对各省市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分析,按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三类。2005年的分类结果为:北京、广东和上海三省市属于服务业发达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和天津四省市属于服务业较发达地区;其余二十四个省市属于服务业水平一般地区或服务业欠发达地区。2011年的分类结果为:北京和上海属于服务业发达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和山东五省市属于服务业较发达地区;其余二十四个省市属于服务业水平一般地区或服务业欠发达地区。
进一步地,我们列出了2005年和2011年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处于前七位的省市及对应的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如图4 所示),以便于直观地比较江苏和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图4 服务业发展水平前七位的省市及对应的评价值
从横向比较来看,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仅低于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在2005年和2011年均处于第四位,说明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此外,虽然与服务业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达的北京、广东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其中,江苏服务业评价值相对于北京服务业评价值的比率从2005年的0.3442提升为0.4301,相对于广东服务业评价值的比率则从2005年的0.3650大幅提升至0.8847。
由于江苏的服务业比重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江苏服务业与其经济强省的身份有所不相称。但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还表现在结构、效益、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对江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本文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评价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时间序列维度的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来,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各年度的发展水平评价值均超过了以往年份,江苏服务业水平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第二,截面维度的评价结果显示,在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比较中,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位次稳定。在2005年和2011年,江苏服务业水平都位居第四位,属于服务业较发达地区,并且,江苏与服务业发达地区在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也有所缩小,特别是和排名第三的广东差距缩小明显,并有赶超之势。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一些低端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位次来看,2011年江苏GDP 在全国居于第二位,比重为全国的9.42%,但其服务业综合水平仅位居全国第四位;二是从差距来看,尽管2005年和2011年的对比显示,江苏与服务业发达的北京、上海两省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很大。同时,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排名紧随其后的浙江与天津之间的差距都很小,说明江苏服务业在未来如果不能有更快速的发展,则非常容易被其他地区赶超,因而可能居于更低的位次。
因此,大力发展江苏服务业至关重要。进入“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在江苏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江苏不仅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更是设定了到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要达到56%,金融业等十个重点产业要达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等一系列目标。提升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当然要从多角度入手,而从本文主成分提取的情况来看,也可以得到提升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两点对策建议:
第一,在时间序列维度主成分的提取结果中我们发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14个评价指标中,除去“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两个指标外,其余12个指标都对江苏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速度”的作用较小,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呈现出副作用。因此,在继续发挥其他指标作用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加快服务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优化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大幅度增加对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改变近年来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的局面,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第二,在截面维度主成分的提取结果中我们发现,江苏在服务业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要低于服务业发达地区,这也造成了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最终滞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局面。因此,提升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不仅仅简单表现为增加服务业规模和加快服务业增长速度,我们更应该增加对服务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劳动和资本使用效率,并从提高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人民收入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入手,切实提升江苏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以便在不久的将来,江苏能够晋升服务业发达地区,实现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强省地位相匹配的局面。
[1]金碚. 资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道路[J]. 求是,2011(18):36-38.
[2]李江帆. 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04(1):39-42.
[3]Mukesh Eswaran,Ashok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2):401-420.
[4]Marcel P Timmer,Gaaitzen J de Vri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acceleration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 new sectoral data set [J]. Cliometrica,2009(3):165-190.
[5]顾焕章,罗时龙. 江苏服务业发展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06(2):213-219.
[6]郑吉昌,李文杰. 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9(12):57-62.
[7]何骏. 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1(8):11-20.
[8]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课题组.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 中国统计,2009(6):9-10.
[9]冯华,孙蔚然. 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各省区发展水平研究[J]. 东岳论丛,2010,31(12):5-9.
[10]江小涓. 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 经济研究,2011(4):4-14.
[11]闫星宇,张月友. 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75-84.
[12]朱孔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62.
[13]李小胜,陈珍珍. 如何正确应用SPSS 软件做主成分分析[J]. 统计研究,2010,27(8):105-108.
[14]潘安娥,杨青.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7):118-121.
[15]马社强,邵春福,左忠义,马壮林.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6):1090-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