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的文化担当与汉中文化建设

2013-11-23 10:40:34陈海儒
关键词:城固县校刊汉中

陈海儒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西北联大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0)

1938年4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陕南汉中的城固县成立,六个学院分设城固县、勉县、南郑三县六地;时隔不久,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除西北联大农学院迅速迁离汉中与在武功县和现汉中市汉台区(当时称“南郑”)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到1944年全迁兰州外,其余三校均在汉中办学直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夏天迁离汉中。人们习惯上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从中分立出来后依然在汉中办学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统称为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在汉中办学达九年之久,汉中大地滋养了西北联大,西北联大也以自觉的文化担当精神主动回报汉中,对当地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梳理西北联大对汉中文化建设的作为,是观察抗战时期内迁高校推动迁入地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然而,目前有关西北联大研究的成果,尚没有涉及这一方面。本文拟以档案资料、西北联大校刊、相关人士的回忆与访谈等为基础,梳理西北联大对汉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展现其对迁入地文化建设的贡献。

一、争做民众表率,化育风俗习惯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巴山之间,交通闭塞,但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汉中人平静、温和、安于现状、乐天知命的性格。抗战初期,西北联大的到来,渐渐打破了汉中千百年不变的宁静。它带来了一批批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满腹经纶的教师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汉中的风俗,以及汉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种改变和西北联大自觉的文化担当很有关系。西北联大来汉中之初,校方就提醒师生:在言行方面一定要做民众的表率。比如,在1938年的一次纪念周大会上,西北联大校常委李蒸就讲:“本校同学皆为大学学生,对于一切言语行动,自当堪为一般人表率。日前本地士绅及县政府宴请本校教授,曾希望本校领导地方提高文化,吾人尤宜特加注意。例如购置各项用品,言语务须和蔼,如商人故意高抬物价,尽可报告县政府,加以制裁,不可直接办理,致起冲突。又如在汉江游泳,务宜穿着游泳衣服,藉重观瞻。总之一切举动,均宜自行检点,以期为民众之表率。”[1]

在校方的督率与严格要求之下,联大师生以现代文明慢慢化育着汉中古老的风俗与观念。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是着装。汉中本地群众多穿自织、自染、自己缝制的土布衣裤,几乎不使用化妆品。西北联大迁入后,城固县城开始涌起现代城市风情:平津人士所开的化妆品店、照相馆、成衣店铺日益增多,许多本地人不曾见过的商品渐渐摆上了铺面,人们的着装、语言、举止大有变化,城固一时竟然有了“小北京”之称[2]。尤其是夏季,西北联大女生的短裤装成了街上一道亮眼的风光:它既衬出了年轻人简洁明快的青春活力,又凉快、清爽。一年四季穿长裤的当地女子引以为新奇,大胆一点的开始模仿,尽管家长们百般反对,但女性爱美的天性总是打压不住的,家长们渐渐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短裤也就在当地女子中流行开了。[3]

当然,在地方保守家长的反对声中,联大校方对于学生尤其是女生的管理方面有了特别的规定,因为校方敏锐地意识到“因城固地方相当守旧,如不于服装、行动、交际等特加管理,深虑为地方一般人所奇异”,同时为“培植该女生等及本校对其家长之义务亦有比从前更加注意管理之必要”,西北联大校方专门聘请齐壁亭先生办理女生训导事宜[4]。同时,对女生的服装进行了特别规定,要求女生的服装“禁用华丽质料及鲜明颜色”[5]。这样的规定一是为了“要给地方上留好的印象”、“不要介绍不好的习气给地方”[6],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女生的安全,因为之前发生过当地男青年跟踪女生的事件。

如果说在服饰方面城固本土人士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联大女生穿着“暴露”的泳衣在汉江游泳则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汉江是西北联大师生一年四季的好去处:沿着河岸散步、聊天,坐在江边看景、读书……静谧、辽阔、乐趣无穷。尤其到了夏天的午后,汉江成了师生们的天然游泳池:“男男女女,整天生活在水里,从崖上望下去,男女们红白相间,黑头不时钻出,嘻笑喧哗,红的像荷花,白的像肥鱼,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和力的感觉。”[7]不过,这只是联大人的自我感觉。在当地人眼里,女生如此暴露地跳进汉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他们深恐这会冒犯“汉水明王”。可是,学生们哪里管得了当地人心里的这一点“小疙瘩”,她们照游不误,嬉水、乘凉,直到当地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受其影响,当地百姓也感受到了勤洗澡的妙处。因地处温湿,千百年来,汉中百姓为疥疮所扰:它虽死不了人,但在当地流传很广,不易医治,患者身体奇痒难忍,民间有“神仙难倒汉中疥”的俗话。西北联大师生在汉中靠着勤洗澡、勤换衣,很快就征服了汉中疥。这让当地百姓大开眼界:难倒神仙的皮肤病竟然难不倒联大的师生!于是,百姓们“也洗澡了,过了一两年汉中疥也就没有了”[8]。

二、推进社会教育,普及科学知识

作为一所流亡大学,西北联大在师资、经费、图书、仪器设备等方面均不能与往日在平津时可比,即使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也显得捉襟见肘。但西北联大校方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自觉地担当起推进社会教育的重担。这正是西北联大师生们忠实地贯彻执行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须作平时看”这一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西北联大从成立之初就把提高西北民众的文化水平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力推行社会教育。1938年6月,西北联大第33 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同意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由李蒸及各学院院长、秘书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为委员,李蒸为召集人。1938年9月15日,西北联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二十七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对各个学院具体应承担的社会教育项目做了规定(见下表)[9]。

随后,各个学院根据自己的计划陆续展开社会教育工作。如,文理学院的防空防毒讲习班于1939年2月开课,招收学生60 余名(其中40 余名为城固县政府选送的保甲长、保安队及警察,余下的20 余名为直接报名参加者),使社会人士初步掌握了防空防毒的基础知识,对于民众救护很有好处。[10]师范学院的家事讲习班于1939年4月17日开课,由家政系学生讲授,设有衣服学、食物学、育儿法、家庭布置及管理、家庭卫生及看护、手工等相关内容,每日下午四至六时上课,第一期报名听讲者共六十余人。[11]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在城固、洋县、西乡、南郑、褒城、勉县等六县分办,对于增进小学教师教学知识、技能、组织及训练民众的能力、抗战意识等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12]国语及注音符号讲习班于1939年2月6日在文理学院第十三教室开课,先对26 名参与讲习班的员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作为对民众进行训练的师资。[13]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9]

此外,西北联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还设立了自然科学讲习班,由文理学院物理、化学、生物三系高年级学生在系主任的指导下办理,共招收学员80 余名(其中有女学员26 名),于1939年2月6日在文理学院开课,主要为民众普及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14]

194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一)发生日蚀,据城固县志记载,“全日蚀,午刻晦,明星丽天,飞鸟栖树”[15]。群众对于这样奇特的天文现象一般迷信地认为是“天狗吃月亮”,非常恐慌。西北联大师生把这作为向民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极好机会,一边给民众讲解有关日蚀的知识,一边指导有条件的当地人用烟将玻璃熏黑后去观察。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的师生都在这一天开展了观察日蚀的活动。古路坝附近的居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西北工学院的师生们在各个山头观察、讲解的情形。[16]

与此同时,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还开设了“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制订了《本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办事细则》[17],用通讯的方法指导现任小学教员的进修工作。

西北联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1月19日在城固近郊邯留乡(今杜家槽村)成立的社会教育实验区,时称“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当时,西北师范学院组织了80 多名学生进入邯留乡,集中开展了为期四周的社会教育,主要内容有宣传兵役法、帮助农民丰收、讲授卫生常识及进行其它各种社会服务等。这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认同。一位老农说:“(李蒸)院长说的是北京话,清楚得很,他说,以后三郎庙有大学的人来往,告诉我们种田的方法,谷子可以多收,好比我们收一石,用他们的方法可以收两石。”当地百姓还给西北师范学院送来“社教民爱”的锦旗,以示感谢。[18]经过西北师范学院的努力,邯留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区服务地点的文盲减少了三分之一。兵役动员显有进步,合作社普遍成立。贫农普沾低利贷款实惠,乡民卫生保民会议定期召开,乡行政人员贪污不公现象渐行敛迹,一般乡民多这样说:‘从前开会我们都不敢说话,社教区来此后,我们都敢说话了。’”[19]

西北联大的社会教育之所以搞得如火如荼,一是校领导有文化担当的责任感,非常重视,并有专门的推进机构。联大成立之后,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李蒸就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主动地担当起文化建设事业的重任,他曾说过:“本校所负使命,在校内为西北教育当局,发扬西北文化与普及西北教育,这是政府规定本校应负之责任。本校为西北师范教育最高学府,鉴于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均应参加,总括来说,本校应积极参与:(一)恢复民族固有道德,(二)提高西北文化水平,(三)推进西北公共教育,(四)供给人民精神食粮,发扬民族精神,百年树人大计。”[20]二是在教师的带动与指导下,许多学生尤其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当地民情做了大量扎实的调查和了解,如,西北师范学院学生高振业(毕业后留校工作)的《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21],张述祖的《汉南民众日常思想之分析》,经昌荣、张万璞的《城固儿童之情绪研究》,张翠珍的《抗战期中南郑中等学校之训育》,邓运甫的《抗战时期南郑之中等教育》,晏显世的《抗战期间城固之强迫教育》等文章[22],为社会教育扎根民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理地方文化,凝聚抗战精神

西北联大组建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它非常注重凝聚民心,把挖掘汉中地方文化、编纂抗战史料、续修方志作为凝聚民众抗战爱国之心的重要方式。

刘季洪任西北大学校长之后,特别注意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建设。他“常与各院系研商,除特别加强课业讲授及考核外,并在可能范围内,因地制宜,注意西北地区各种资料进行研究工作”,“如中文系研究西北各地方言及民歌,历史系收集西北地区各省史料及古物,教育系则与陕西省教育厅合作,利用各中等学校入学考卷加以分析,作为改进国、英、算三科教材教法的依据。又生物系作秦岭植物调查,地理系作汉中盆地地理调查,经济系作西北经济调查,并编制物价指数及工人生活指数”。[23]

汉中有许多重要的两汉三国时期的遗迹,但民间传说的多,官方记载的少,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争议。为了廓清这些文物和遗迹的真实面目,西北联大的师生不避艰辛,不畏流言,实实在在地担当起了一所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西北联大成立不久,历史系即成立了考古委员会,制订了《张骞墓间古物探寻计划书》,目的是“表彰民族英雄张骞墓间古物,并为历史学系学生实地考古”,初步计划为清理张骞墓前两个石兽并制作石座安放原处[24]。经过考察,考古委员会于1938年7月12日认定:“石刻全部,虽尚未见,但由已见部分之作风观之,似为汉物无疑。”[25]联大教授黄文弼还根据史书记载,写出了《张弿通西域路线图考》[26],将张骞通西域的路线详细地进行了考证,为后世认识张骞、研究张骞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西北联大也多次组织师生对三国遗址进行考察。如,1939年3月19日至21日,西北联大历史学会组织师生赴勉县、褒河一带考察了武侯祠、武侯墓、读书台、阳平关、马超墓、定军山、褒城石门等地,通过对相关文物的分析,考证清楚武侯祠、武侯墓确为汉代建筑遗址。[27]历史系陆懋德教授还对汉中境内各县的诸葛亮遗迹加以考证,并作了文字梳理,以利师生前往瞻仰。[28]

西北联大也将编修地方志作为挖掘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联大教授黎锦熙认为:“文化界中人要真正负起责任来,第一步工作,就在给所在的地方修县志”,通过修县志,“则一县之耆宿,四乡之秀民,在任之职官,各界之领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帜既树,县誉攸关,组织易精,牵涉至广,然后调查无碍,宣传可资”[29]。西北联大迁城固不久,黎锦熙就积极联系城固地方人士,商讨续修地方志。在西北联大校方和城固县长余正东的支持下,“城固续修县志委员会”迅速成立,“续修工作方案”也得以起草,且罗致了黄国璋、何士骥、殷祖英、张遹俊、刘慎谔、胡庶华、谌亚达等联大知名学者参与其中,在对城固民风民情、物产资源等进行广泛调查、访问地方耆宿的基础上,着手方志续修工作,且以所了解的内容作为向群众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

西北联大还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抗战史料纂集”工作,成立了以李季谷、许寿裳、际懋德、许重远、谢兆熊、胡鸣盛、何士骥、吴世昌、唐祖培、周国亭、何竹淇等先生组成的纂集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抗战史料纂集大纲》,“对于敌人在我国摧毁文化、屠杀民众的、奸淫妇女的实况,以及不顾正义违犯国际公法引起国际反对之情形,全部加以搜集,使国人认识真相,巩固民族之自信力量”。[30]

西北联大为地方文化建设所做的种种工作,使她赢得了汉中“文化保姆”的美誉,西北联大学院集中的城固县也被称为“西北的文化城”[31]、“西北文化的摇篮”[32]。

四、普及文体卫生,惠及黎民百姓

西北联大的到来,给古老的汉中带来了现代体育运动的风尚,无论是偏远的古路坝、汉江畔的城固县城,还是汉中东郊的黄家坡,大大小小的平地上总是闪动着参加运动的身影。运动场地有限、运动器材简陋,这些都没有难倒西北联大的师生。1938年度第一学期西北联大组织的校内各学院、各学系组队参加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和小足球赛、竞走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群体性比赛,更是将体育运动的理念带到了汉中。[33]

垒球运动就是此时传入汉中的。西北联大来汉中之初,联大体育教授董守义拿着垒球样品找到当地的鞋匠张文林,请他缝制了一批垒球;师生们再自己动手,用当地的青冈木削制成垒球棒,用玉米秆编制成垒垫;没有手套,就赤手空拳进行传接球训练。在西北联大的操场上,垒球渐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场垒球比赛宛如当地的一大盛事,附近的百姓会成群结队来观战、助兴。

在西北联大师生的带动下,联大校区附近的中学、小学渐渐地开设了垒球课,垒球运动在师生中迅速普及起来。城固县城附近的文治、博望等中学和小学,竟把垒球列为“必修课”。西北联大在汉中普及垒球运动,对提高汉中的垒球水平大有裨益。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汉中的垒球运动水平一直居于西北地区前列,在多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

西北联大学生的演剧社团,不仅是学生们切磋演剧技艺的组织,丰富了学子们的生活,也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学生剧团经常在校园附近的村庄巡回演出秦腔、京剧,吸引老百姓前来观看,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何况,学生剧团在演出前后,会给百姓们讲一点通俗的戏剧知识,帮助百姓提高演剧欣赏水平。久而久之,百姓们也能唱几句曲、哼几段词,讲一讲剧情,聊一聊演员们的小花絮,茶余饭后的生活多了谈资,添了趣味。正如有人所说:“抗战八年中,城固的人们,戏剧水准提高了,随便一个老头,一个孩子,都具备一些为普通人所不及的戏剧常识。”[34]

此外,西北联大还为改善市政环境与公共卫生做出了一些努力。随着内迁高校在汉中生根发芽,学校周围迅速兴起一些集市。尤其是在山丘路远的古路坝和向无集市的七星寺,师生的到来刺激当地的物资交流,兴起了买卖兴隆的“百日集市”[35]。这些集市既是师生们购物的场所,又是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之地。但是,各个商户各自为政,毫无规划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搭起帐篷和房子,垃圾私堆乱放,无人管理,整个商业区域,成为污秽之地、混乱之所,不仅影响西北联大的环境,也影响当地的交通。地方人士为之着急、慨叹,却少有解决之良方。为此,西北工学院首先与它所在的古路坝地方政府协商,成立了“古路坝市政管理委员会”,监督、指导商户统一规划建筑,打扫卫生,规范经营,不仅整顿了校园周边的环境,而且为地方的市场管理提供了一种典范。[36]其他校区也纷纷模仿,优化了校园周围的市场环境。

在改善汉中公共卫生方面,西北医学院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了相应的活动。西北医学院成立之后,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开展多种有效的方法给当地民众普及医疗和卫生知识,比如“办理妇婴卫生讲习所”,“并于春假期间将学生编为数队在今汉中市新民、灵泉二乡作卫生宣传,施种牛痘,并作死亡出生调查统计及陕南地方病调查,以为改良地方卫生之准备”。[37]

另外,在西北联大的带动下,抗战期间在汉中地区陆续迁入和新兴办了多所中学,形成了以城固县、洋县、西乡县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中心区,同时在偏远的宁强县、留坝县、镇巴县也新增了中学,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据统计,当时迁来汉中的中等学校共有19 所,其中省立中等学校6 所,国立6 所,私立6 所,部立1 所。创立的中等学校共有18 所,其中公立7 所、私立11 所,普通中学15 所,职业学校3 所。[38]在这些学校里,有些本身就是西北联大校方或教师创办的,比如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就是由校方设立的,私立北平文治中学是由教授郁士元任校长的,私立城固博望中学即是西北联大学生白希安等创办的。

总而言之,西北联大在汉中期间,发挥文化优势,在改良汉中风俗、开展社会教育、整理地方文化、普及文体活动等方面既做了长远的规划与调查,又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中落后的文化面貌。西北联大的师生们深刻地践行了校常委徐诵明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的理论[39],圆满地完成了地方政府“希望贵校同人将教育竭力灌输,提高一般民众的教育程度”[40]的嘱托。当然,囿于物质条件的简陋再加上西北联大在抗战胜利后即迁离了汉中,致使汉中的文化建设进程受到了影响,但是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化惯性依然起着作用。

西北联大师生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顽强地担当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责任,这不仅是大学精神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更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给辛勤养育他们的汉中人民的厚重的回报。

注释:

[1]李蒸.在西北联大1938年5月23日纪念周会上的讲话[J].西北联大校刊,1938(1):11-12.

[2]陈海儒,李巧宁.在城固县采访知情人陈孟林的采访记录.2010-10-01.

[3]陈海儒,李巧宁.在城固县采访西北大学法商学院1943 级学生李继宗的采访记录.2011-01-19.

[4]谕对于女生今后须从严管理并盼齐壁亭先生担任女生训导事宜及草拟管理女生章则希查照办理由[G].陕西省档案馆藏国立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67-5-429.2.

[5]国民精神总动员本校实施办法[J].西北联大校刊,1939(18):7.

[6]李蒸.在西北联大城固本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西北联大校刊,1938(1):10.

[7]卢苇.自城固迁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N].青年日报,1946-07-04.

[8]鲁颖.在西安采访鲁世忠的采访记录.2002-07-31.

[9]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二十七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J].西北联大校刊,1938(2):14.

[10]西北联大校刊编者.本校社教推委会成立防空防毒讲习班概况[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15-16.

[11]西北联大校刊编者.家事讲习班开课[J].西北联大校刊,1939(15):15.

[12]陕南六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简章[J].西北联大校刊,1938(2):14-15.

[13]西北联大校刊编者.本大学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国语注音符号讲习班概况[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12-15.

[14]西北联大校刊编者.本校社教推委会成立自然科学讲习班概况[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17.

[15]城固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城固县要事纪略(1905-1949)[G].城固县文史资料,1984(1):38.

[16]陈海儒,李巧宁.在城固县古路坝采访当地居民夏金仲的采访记录.2010-07-21.

[17]本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办事细则[J].西北联大校刊,1939(13):16-17.

[18]李溪桥.纪念父亲诞辰100 周年逝世20 周年[M]//李蒸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32.

[19]王镜铭.国立西北师院城固社会教育实验区二年余工作介绍[N].甘肃民国日报,1943-11-6.

[20]李蒸.本校成立四十周年纪念[N].西北日报,1942-12-17(16).

[21]高振业.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29-39,1939(13):42-50.

[22]西北联大校刊编者.教育系二十六年度论文研究概况[J].西北联大校刊,1939(8):41.

[23]刘季洪.教育生涯漫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69.

[24]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委员会.张骞墓间古物探寻计划书[J].西北联大校刊,1938(1):32.

[25]何士骥,周国亭.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J].西北联大校刊,1938(1):32-37.

[26]黄文弼.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考[J].西北联大校刊,1939(14):15-16.

[27]杨其超.本大学历史学会沔县考察记[J].西北联大校刊,1939(18):33-35.

[28]陆懋德.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J].西北联大校刊,1938(6):1-6,1938(7):2-6.

[29]黎锦熙.方志今议序[M]//黎锦熙,甘鹏云.方志学两种.长沙:岳麓书社,1984:13-18.

[30]西北联大校刊编者.抗战史料纂集大纲[J].西北联大校刊,1938(1):37-40.

[31]仰山.国立西北大学[J].陇铎月刊,1940(10).

[32]卢苇.自城固迁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N].青年日报,1946-06-30.

[33]西北联大校刊编者.二十七年度第一学期校内各项竞赛结果[J].西北联大校刊,1939(14):8-11.

[34]卢苇.自城固迁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N].青年日报,1946-07-04.

[35]城固县政府公函政字第3 号[G].陕西省档案馆藏国立西北工学院档案,案卷号:61-1-276.

[36]通知开古路坝市政管理委员会筹备会议希届时出席由(1939年9月7日)[G].陕西省档案馆藏国立西北工学院档案,案卷号:61-2-96.1.

[37]编者.国立西北医学院工作近况[J].图书季刊,1940(2):266.

[38]转引自田兵权,何翔.抗战时期陕南教育的短期繁荣与深远影响[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6,108.

[39]胡庶华在西北联大城固本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西北联大校刊,1938(1):10.

[40]张党务督导员在西北联大城固本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J].西北联大校刊,1938(1):9.

猜你喜欢
城固县校刊汉中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档案与建设(2022年9期)2022-10-18 05:56:08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城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城固县北部秦岭山区中药资源调查
汉中仙毫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7
城固县原公镇垣山小学借“双高双普”东风建设“花园式”学校
浅谈利用校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