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关系范畴的研究综述

2013-11-22 02:26李真
学理论·上 2013年10期
关键词:所有制

李真

摘 要:改革开放前,国内教科书都采用斯大林对于生产关系的定义。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有些人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违背了马克思的观点。将对国内对生产关系概念的考察做以梳理。

关键词:生产关系;所有制;三分法;四环说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01-02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而,对生产关系内涵的界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生产关系的研究做一梳理。

一、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

关于生产关系结构的界定问题,一直在国内学术界争论不休。然而,我国大部分哲学教科书都参考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界定。斯大林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地界定了生产关系的内容。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说道:“生产关系的状况回答的则是另一个问题: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流、矿产、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等)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由谁支配——由全社会支配,还是由个人、集团和阶级支配并且被用来剥削其他的个人、集团和阶级。”

通过斯大林的此番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占据重要位置,并且所有制问题贯穿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到生产资料的支配过程。然而,国内在50年代开始兴起“左”的思潮和方针政策,针对这些“左”的方针和政策,张闻天1963年撰写《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过质疑,认为斯大林有关生产关系的界定排除了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方面,单纯研究生产关系,这样所有关系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生产关系也就被简单化了;其次,它把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看作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承认所有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关系即阶级关系,这样就缩小的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内涵,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理应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都有表现。该文在1985年发表,引起理论界探讨的热潮,至今也有学者对其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进行研究。

二、国内生产关系概念界定的理论争鸣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关系的界定和结构分析空前热烈起来。

(一)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支持

首先,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三分法”说与马克思的“四环节”说虽然略有出入,但是并没有违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本质是相同的。马树方肯定了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进行突出的做法,认为这样是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本质,从纵的方向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做以说明。因此,斯大林只是从异于马克思的角度去探讨生产关系,没有违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考察。计瑗澄等认为,有些人批判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没有交换这一做法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在生产关系定义的第二项内容“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这里,斯大林并没有单独指出交换是商品交换,但是肯定了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且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独立的一项是非常必要的。蒋学模对斯大林的定义表示强烈赞同。认为,斯大林对于生产关系内容的定义,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定义符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论述,也没有违背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史中对生产关系的演绎。赵家祥认为,应该把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结合起来界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运动的过程必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以社会性物质为基础的,而所有制作为一种物质所有制,则是这种运动过程的体现。因此,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同物的运动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本质的反映。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大多也都采用的是斯大林的这一说法。就算稍有变动,本质上也并未否定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界定。

由赵光武、芮盛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2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生产关系的定义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说法: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则援引斯大林的说法。该书指出,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起着决定作用。首先,它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劳动者以什么身份从事劳动,其次,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即决定产品归谁所有。总之,抓住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就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就能够搞清楚生产关系的性质、类型。

由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4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指出,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且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经济结构系统。并且生产关系结构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讲,其静态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和分配形式等方面;从其动态过程看,则其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的区分就是以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为依据的,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关系。当然,这里的其他关系也是从静态和动态双重性质上去讲的,即所有制关系决定着各个环节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进行。

(二)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质疑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不太认同斯大林的“三分法”。于光远指出,所有制是从人对生产的物质要素的关系来看人和人的关系。他指责斯大林把所有制作为单独一项列出来,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并列。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所有制的实现贯穿这四个环节的完成。将所有制作为独立一项列出来是违背生产关系的本质含义的。这里,于光远把所有制的内涵扩大,认为所有制的内涵涵盖生产关系的所有内涵。孙冶方借鉴恩格斯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对斯大林进行批判,认为,“斯大林在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没有把交换关系单独列出来,而是把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项目提出来的。这正是杜林的观点;曾经受到过恩格斯的严厉批判,”他接着指出,在恩格斯的定义中,所有制作为一个法律用语,已经包含在生产关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生产、交换、分配)中。斯大林的定义,“不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前进一步,而是后退了两步。”鲁品越认为,苏联教科书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因此,他认为生产关系应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第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和地位关系;第三是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在鲁品越的定义中,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以社会性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相互决定、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与斯大林的定义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更强调了人的利益动机和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采取既不绝对否定也不绝对肯定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朱剑农,他提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斯大林把所有制列为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一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他通过自己三分法的定义把交换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之外,这样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后退”了。他还说,我们不能认为所有制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涵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其中,这四个环节的进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更多的是一个静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所有形式。他们二者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是我们也要辨析二者的差别。他们是有不同重点指向的两个概念。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J].经济研究,1979,(10).

[3]马树方.生产关系应包括哪几个方面?——与孙冶方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79,(12).

[4]蒋学模.蒋学模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5]赵家祥.对生产关系内容界定的历史考察——斯大林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观点的一致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5).

[6]赵光武,芮盛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于光远.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J].经济研究,1979,(8).

[10]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1]朱剑农.关于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经济研究,1989,(1).

猜你喜欢
所有制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传媒经济的发展与制度模式分析
肖亚庆:混改是重要举措不是唯一
肖亚庆:混改是重要举措不是唯一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马克思恩格斯对所有制“原生形式”的探讨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轨迹
对错解曲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辨析
混合所有制:中联重科发展的内生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