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党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党的历史的文化积淀,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党的标语口号则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布的简短的、醒目的、带有纲领性和鼓动性的句子。言简意赅的标语口号,不但最直接最热烈地折射着时代精神,寄寓着社会理想,宣泄着心中激愤,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执掌政权的智慧和方向。可以说,标语口号是党的历史最直接、最强烈、最醒目的文化积淀,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梳理和分析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标语口号的发展变化,能为分析党史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重要依据;研究90多年来党的标语口号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0多年来党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标语口号就因为简便、快捷、醒目、富有震撼力和号召力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的政治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后,标语口号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和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持续发挥着政治、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由于数量众多,篇幅有限,无法对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所有的标语口号进行一一统计,下面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性、鲜明特性的标语口号进行表格梳理,以直观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标语口号的发展规律及与党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标语口号
上表可以看出,党的各个时期的标语口号与党史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载体。标语口号直接、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在领导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经验、教训。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积淀下来的重要党史文化。第二,党史文化是标语口号的内容和灵魂。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及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开展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形成的一切理论成果,构成了标语口号所记载、宣传的对象。党史文化的内容和特征直接决定了标语口号的内容和特征。第三,标语口号与党史文化遵循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史文化的发展演化史,也就是标语口号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而且两者在内容和进程上,起伏跌宕、步调一致。一言以蔽之,标语口号本身就是党史文化的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内容和灵魂。
党史文化是开放的文明成果,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而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但是,党史文化中也存在一些要素,使这一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这一文化整体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些要素就是党史文化的内核和本质,它是党史文化之所以为党史文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党史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本。由于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党史文化的内核和本质也就是标语口号的内核和灵魂。通过前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虽各有变化,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总有一些东西是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这些东西就是标语口号的内核和灵魂,也反映出党史文化的本质与内核。
党的标语口号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纲领、政策、方针。“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武装拥护苏联”,“工农革命军是为了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共产主义是天堂”,“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好”,“大干社会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标语口号都分别反映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极力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哪怕就是“文革”时期走向极端的“批修防修”也是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之下开展的。
党的标语口号始终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强调党管军队,党指挥枪,党管干部,党管宣传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关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问题。首先,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在这次大会发表的宣言最后,明确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成为以后许多革命者就义、牺牲、逝世前表达对党的热爱、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惯用话语。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面临着党内存在的“军事领导政治”的“单纯军事观点”[8](p86),又提出“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的口号。之后,“共产党是亲爹娘”(土地革命时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之后)等标语处处可见。其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标语口号一再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穷苦人的政党”;改革开放后,用标语口号表现的江泽民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最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和先进的法宝。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有“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员绝不可以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绝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等,这些标语反思党的作风,警示党内思想。改革开放之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加强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党的标语反映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首先,依靠人民群众,重视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土地革命时期,标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诠释了群众对于军队的重要意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则强调了人民群众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其次,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组织和发动下,才能彰显更为伟大的力量。“动员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等标语就明确了党需要领导群众,组织群众的观点。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喊出了中国共产党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的政治主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拥军爱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个有利于”,“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等口号都切实地体现了党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标语口号作为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始终围绕党在经济、政治方面的中心任务,喊出时代最强音。北伐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联合国民党打倒各派军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等口号的提出适应了这一要求;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打土豪、分田地”,“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满足了革命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口号则契合“抗日”这一中心任务。同样,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生产大跃进”,“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标语口号都充分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总之,虽然党的标语口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变化着新的形式,但是始终宣传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宣扬以人民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服务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这些构成了党的标语口号的内核和灵魂,也体现了党史文化的内核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服务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党史文化之所以为党史文化的根本,是党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党史文化不以历史推移,环境转换而改变的四个永恒不变的要素。党史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内容上有增添,在形式上有变化,但这四个要素是贯穿始终的,这是党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之一。
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具有较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和不同点折射出党史文化在坚持内核和本质不变的基础上,在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
标语口号的来源的多样性——单一性——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党史文化从早期的兼容并包,到“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垄断,再到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口号主要来源于四种渠道:一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二是党的重要会议的决定,三是政府机构所拟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四是直接产生于党的工人、农民运动实践之中。比如“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等口号来源于党的代表会议;“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标语口号来源于政府机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口号则来源于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则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所提出、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标语口号。标语口号的这种来源特征,反映了党在革命时期,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其他的社会力量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文化的取向上倾向于兼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基本状况。这一文化倾向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党史文化的繁荣。但是,至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标语口号的来源开始呈现单一性、固定化的特点,其中,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毛泽东的语录,林彪的讲话,“四人帮”的吹嘘等)成为其主要渠道。当时根据林彪关于毛主席的许多基本观点、警句要背熟,反复学习,反复运用的指示,部队、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等各行各业天天都要读“语录”,报纸天天登“语录”,文章篇篇引“语录”。比较有代表性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毛泽东著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指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苗”,“批林批孔”等口号均来自于他们的讲话。“文革”时期,标语口号的来源日益单一化,固定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以‘左倾’错误思想对科学文化事业进行所谓的‘批判’和‘大破’,使之受到严重摧残”[9](p968),文化领域出现了极端的个人崇拜、文化专制和文化垄断的状况。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重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标语口号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可喜局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些标语有来自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有来自政府的决策,甚至有来自社会一些团体和部门的创设,这是党史文化脱离个人崇拜,走向社会民主,走向多元化、多姿多彩的表征。
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标语口号在内容上的变化,反映了党史文化关注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社会全面和谐的变化发展方向。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日起至建国前,党的标语口号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主要还是反映阶级斗争,反映革命,具有浓烈的阶级对立倾向。如“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暴动胜利万岁”,“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等。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八大后,党内曾认识到“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阶级斗争又重被错误地提到重要的位置,甚至发展到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地步。因此,文革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干社会主义,大批资本主义”,“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政治是统帅,是灵魂”,“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口号还是带有强烈的阶级斗争色彩。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标语口号在内容上开始更多地由关注阶级斗争转向关注经济建设。此时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强调经济建设的标语就成为了时代最响亮的“号角”。
标语口号的载体指承载标语口号的工具。标语口号载体的日益多样化,反映了党史文化在空间上的不断延展,在时间上无限穿透,在效果上不断深入人心的繁荣发展趋势。在革命年代,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因陋就简,大多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用墨汁、石灰、油漆等传统材料,在石块、木板、墙壁、横幅、报纸、杂志上书写数以万计的标语。其中最独具特色的标语宣传形式,就是党和红军利用革命根据地山高石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和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的石刻标语。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和平年代,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党的标语口号的载体也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创新,除沿用传统形式外,还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信息技术。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户外流媒体等多种现代新兴媒体成为党的标语口号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传播媒介会取得不同的传播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使标语口号所承载的党史文化,更加亲近民众、深入民众,增强了党史文化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政治导向作用,也为党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标语口号,在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上,反映出党史文化由炽热走向理性,由强调斗争、奉献走向尊重人性,充满关爱的变化发展趋势。在你死我亡的革命战争年代,标语口号自然打上强烈的阶级斗争色彩,“打倒”、“推翻”、“消灭”、“反对”、“暴动”、“牺牲”也成为标语口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建国后,虽然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但是在革命年代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仍然难以改变,标语口号在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上仍带有明显的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革命对立倾向,如“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大干社会主义,大批资本主义”,“批林批孔”就把本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到改革开放之后,这种语言习惯仍能找到历史“痕迹”,一些粗暴、冰冷、生硬、带有恐吓性质的标语仍然随处可见,如“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宣传计划生育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能引的引出来,能流的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等此类标语,即污染了民众的视线,也污染了民众的心灵,让民众听起来毛骨悚然。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后,一些不合时宜的“冷”、“硬”标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和谐、尊重人性,充满人性关怀的标语口号,如“科教兴国”、“要想富,先修路”,“只生一个好”,“少生优生,利国利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营造了一种正直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党史文化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史文化是标语口号的内容和灵魂,两者密不可分,共同见证了党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各个历史时期标语口号内在的一致性与共同点反映了党史文化的内核和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根本、服务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这四个要素是党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贯穿党史文化发展始终的不变的基本要素。在发展中有坚持,这是党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之一。同时,各个历史时期标语口号的差异性,也反映了党史文化在坚持内核和本质不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特点。标语口号在来源、内容、载体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党史文化由意识形态垄断到走向多元化,由关注阶级斗争走向关注经济建设,到关注社会全面和谐,由炽热走向理性,由强调斗争、奉献走向尊重人性、充满关爱的变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坚持中有发展,这是党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之二。这些趋势和规律对引领当前中国党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陶文灿.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王曦昌.百年中国口号解说[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3]韩承鹏.标语口号文化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张文和,李艳.口号中国[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8.
[5]李延.口号:历史的轨迹[M].广州: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出版社,2008.
[6]浙江省天台县志编撰委员会.天台县志[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7]广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广东省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