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芳
20世纪,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将服务融入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强调护生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具有真正意义的服务,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学前准备和组织有目的的反思活动,将服务工作与学习过程融合在一起[1]。近年来,美国已将服务性学习广泛应用于社区护理、成人护理、儿科护理、精神科护理、糖尿病护理专题、艾滋病护理专题、结核病护理专题学习中[2]。通过学习,护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锻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3]。那么重建护理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将护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入到社区服务中,应是一种符合上述意见的尝试。
1.1 研究对象 以本校中职2013届某班53名护生为观察组,平行班49名护生为对照组。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护生一般资料分析
1.2 研究方法 两组采用统一的《急救护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由同一名教师和实验教师助手授课、学时数一致。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观察组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随机选取5个居委会作为现场开展服务性学习。
1.2.1 分组 首先将观察组护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差异分成10个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组5人~6人,组员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每次小组活动后要求每个成员记录活动过程和反思。教师每人分管5个小组,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引导护生并提供建议。
1.2.2 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活动一:编制问卷(课内)。首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以教材为根本,根据时事社情讨论编制社区居民急救知识问卷,随后10组共同汇总交流,教师讲解问卷的编制方法以及要求,最终定稿为一份综合问卷。经3名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讨论以保证问卷内容正确性和有效性。活动二:现场调查(课余)。教师联系社区居委会,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目前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调查10名社区居民。教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社区服务的具体目标,如教会社区居民包扎止血术、胸外按压等。活动三:备课(课内)。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为社区居民授课的资料,教师把握和负责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活动四:授课(课余)。每个学习小组负责10名社区居民,完成既定社区服务目标。活动五:小结(课内)。每组由组长带领对社区服务中的收获以及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
1.3 评价
1.3.1 护生学习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1周和半年两个时间点,对两组护生进行急救护理学课程总体考核,评价两组护生学习效果。理论考核两组采用同一试卷,内容以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出处,题型均为选择题,并由机器评阅,满分100分。操作考核以上海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现场急救护理技术的评分标准为标准,考核护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止血包扎固定两项操作。
1.3.2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在开展服务性学习的学期前后,采用庞维国编制的中小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由7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总量表由113道题目构成。从“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到“总是这样”,题目采用5级计分制,依次计分1分~5分。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748,分半信度为0.9706[4]。
1.3.3 社区居民急救相关知识评价 对社区居民在服务性学习开展前后,利用自编问卷对其掌握急救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分别在心肺复苏、外伤急救、急性中毒、常见危重疾病救护4个方面评价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其中心肺复苏5题、外伤急救5题、急救中毒3题、常见危重疾病救护4题,共17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不扣分,满分17分。
2.1 两组护生急救护理成绩(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护理成绩比较(±s) 分
表2 两组急救护理成绩比较(±s) 分
第2次考核组别 人数 第1次考核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观察组 53 81.16±7.43 92.04±4.10 76.68±8.29 87.98±5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16对照组 49 75.02±10.21 90.86±4.42 69.10±9.39 79.63±7.47 P<0.05 >0.05 <0.05 <0.05
2.2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急救护理开设的学期)开始时和学期结束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3。
表3 观察组53名护生学期开始时和结束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s) 分
表3 观察组53名护生学期开始时和结束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s) 分
时间 学习动机 学习内容 学习时间 学习过程 学习方法 学习结果 学习环境 总分开始时 58.63±13.91 34.75±6.40 35.75±8.29 44.08±4.87 81.02±11.28 52.24±7.69 22.59±4.91 330.06±41.32结束时 64.96±18.56 37.49±4.35 38.45±4.80 46.79±4.47 85.51±12.47 54.00±6.90 23.23±4.62 350.43±33.7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服务前后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服务前后评分比较(±s) 分
表4 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服务前后评分比较(±s) 分
时间 人数 心肺复苏 常见外伤 常见危重疾病 急性中毒 总分服务前 100 1.50±1.16 2.71±1.37 0.92±0.88 1.13±0.726.26±2.42服务后 100 2.85±1.27 3.95±1.17 2.13±1.04 1.71±0.67 10.64±2.37 P<0.01 <0.01 <0.01 <0.01 <0.01
3.1 服务性学习可以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 两组护生同样在课堂中经过了传统授课过程,获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是观察组护生接受了新的任务——完成社区服务。为了完成新的任务,他们把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能经过进一步的转化和分析,使之能够适应新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又进行了小结,评价知识运用是否合理,对知识的分析和概括是否正确。观察组护生经过对知识重新编码的过程和应用实践过程,使得知识和技能遗忘的更少、更慢,这就是观察组护生第1次操作考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明显,而第2次操作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原因。李惠萍等[5]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服务性学习后,护生外科护理学考核成绩明显提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服务性学习不但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操作技能的学习效果。
3.2 服务性学习可以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服务性学习虽然增加了护生课余的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授课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护生完成备课、授课等任务,教师对教材结构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帮助护生掌握急救护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6]。因此,观察组护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自我效能、学习兴趣均有所提高,更善于管理和计划学习时间;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监控学习的过程;由自己选择而不是依靠教师或他人指定学习内容的能力也更强。但遗憾的是,观察组护生在学习方法,自我总结、检查和评价学习结果,主动利用外在社会及物质条件改善学习环境3个维度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研究结果还是表明了服务性学习的确提高了护生总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服务性学习的开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资料显示,2002年院前急救512例猝死者中只有1例目击者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其余的病例在医务人员到达前均没有进行心肺复苏[7]。发达国家每3人~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识与技能[8]。而我国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很少,现场急救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急危重伤病员出现时现场急救的需要[9]。社区要达到急救知识在人群中普及的目的,不仅依靠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医药类学校对社区的服务力度,同样可以做到在群众中深入有效地普及急救知识。在本研究中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在经过护生的社区服务后有了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在急救护理课程中开展服务性学习是一项双赢的教学改革。
[1]Seifer SD.Service learning:Community-campus partnerships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Acad Med,1998,73(3):273.
[2]Narsavage GL,Lindell D,Chan YJ,etal.A community engagement initiative:Service learning in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Nurs Educ,2002,41(10):45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2013-06-15].http://www.cvae.com.cn/www/fg/jyb/09-10-15/1889.html.
[4]殷三收.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教育建议[D].开封:河南大学2011:16.
[5]李惠萍,吴卫琴,宋江艳.服务性学习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8):9-11.
[6]刘毅.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观对我国教育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9(6):1-5.
[7]张军根,宋因力.512例猝死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85-786.
[8]魏穗霞,徐小华,邓春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1(3):109-112.
[9]邹晓平,秦红.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的态度、知识、行为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04-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