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基本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伴随症状并确保较低的死亡率,而受体阻滞剂以及钙拮抗剂作为一种药物,如果将二者联合起来,则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现对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通过氨氯地平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8例,均为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57例,女41例,年龄36~78岁,平均(54.5±4.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和对照组49例(氨氯地平),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开始前的1周和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对照组需要每天服用一次5 mg剂量的氨氯地平片,观察组需要在此基础上,另外再加服每天2次且剂量为25 mg的美托洛尔,都为8周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随访,时间都是上午八点到九点,首先是10 min的静坐,接着再通过水银柱血压计对坐位血压进行测量,每5分钟进行一次,合计为3次,最后取其平均值,同时记录患者心率,并询问以及记录其存在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显效:坐位舒张压减小>10 mm Hg(其中0.133kPa=1 mm Hg),减小到正常标准,或者是减小超过20 mm Hg;有效:坐位舒张压减小<10 mm Hg,不过减小到正常或者是减小10~19 mm Hg,也可以是收缩压下降超过30 mm Hg;无效:上面这些标准均为达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92%(47/49),对照组的为83.67%(41/49),两组的总有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6.12%),对照组发生应8例(16.33%),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对比(例,%)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大多数患者必须一生服药治疗,现今联合用药是治疗本病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氨氯地平作为钙拮抗剂,其实质属于二氢吡啶类(长效),其发挥功能的基本成分是左旋异构体。左旋氨氯地平属于一种水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利用度,适合口服,可以平稳快速的达到降压目的,具有非常不错的疗效[1]。不过其吸收过程以及生效过程较为缓慢,具有35~50 h的血浆半衰期。它的特点如下:①作用过程缓慢,只需一天服用1次;②发生反射性质的心动过速(可以加速血管扩张)情况的几率较低;③具有较强的耐受性;④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而且剂量间不管是血压,还是血浓度峰值,其波动均较少;⑤治疗剂量不管是对心脏收缩力还是对房室传导作用均较小甚至没有。不过氨氯地平在降压期间可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并加强肾素活性,加快心脏跳动,同时还伴随脸红以及头痛等副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具有较差的耐受性,因此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相应的制约。
美托洛尔(也叫倍他乐克)是针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一种阻滞剂,具有4~5 h的血浆半衰期,根据丰富的临床观察经验可以得出,其膜稳定功能较弱,不过心脏β1受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没有拟交感活性(内源性),长时间有效降压有利于左室肥厚的改善,因此受到了中国以及欧美等不少指南的青睐,成为降压药的首选,它的降压机制主要有:①对心脏β1受体进行阻滞,降低心率,避免心肌收缩,增加心输出量;②对中枢神经处的β受体进行阻滞,以降低神经源活性(兴奋性),进而使外周处的交感神经张力得以减小[2];③对肾素释放进行抑制,以削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这一系统的功能,降压,避免儿茶酚胺损伤心脏(主要是毒性作用)。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临床中联合美托洛尔以及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少,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均可使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5):42.
[2]李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中草药,2008,3(4):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