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视角,提升经济报道的品质

2013-11-22 00:29上官海宾
声屏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进店芝麻西瓜

□上官海宾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

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

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制作的节目《记者调查:一根辣椒的“长途旅行”》不但反映了菜农的艰辛,更发现了蔬菜流通环节存在高速公路收费过高,批发市场的“进场费”、超市“进店费”占价格比重过大等问题。报道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各部门高度重视,交通部增设了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大了对公路乱罚款的整治力度;商务部提出了降低“进场费”“进店费”,实行“农超对接”等措施,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二、注重新闻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深入浅出。

经济新闻涉及很多专业名词和经济术语,因此,如果不对它进行“深加工”,仅仅是原生态地引用和记录,不但不能把一件深奥枯燥的事说得大家都能听明白、愿意听,更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应该到生活的最深处去把握微观视角,雕琢报道语言。

南昌方大特钢公司改制以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细分市场龙头,从以前的面临生存危机,现在发展成为国内弹簧扁钢市场的绝对龙头。对于这则新闻,记者没有满足采访单位提供的充斥专业术语的通稿,而是选择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节目从大西瓜和小芝麻如何选择上说起:“一个大西瓜和一粒小芝麻相比,谁的价值大?相信我们很多人会很快做出判断。不过,方大特钢公司的选择却与众不同:放弃西瓜,改捡芝麻。”这样的开头,显得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

三、把人物作为经济新闻主体,用群众的视角和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期望与诉求,力争节目接地气,充满温情。

2012年1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7 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1月14日起又在《新闻联播》中播出4 集连续报道。节目播出以后,许多网友用“追看”二字来形容观感。

按理说,“农民工讨薪”是个老话题,而这篇报道之所以抓人眼球,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人物杨立学。不过记者前期采访时差点放弃杨立学这个采访对象,因为面对镜头,他总是很拘谨,回答含糊。记者拿出素材反复看时,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视角有问题。于是他决定做老杨的兄弟、工友,和他一起挤公交,上派出所、劳动监察支队、找包工头。记得杨立学将领到的钱一张张捋平理顺时,记者也要过来摸摸。见此情景,杨立学一把搂过记者,说:“兄弟,咱有钱了,可以回家了! ”为了讲好“讨薪记”这个故事,报道塑造了包括主人公杨立学在内的十多个人物形象,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还原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政府促进问题解决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进店芝麻西瓜
香喷喷的芝麻
面包店免费让学生打电话
大小西瓜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你叫什么
报喜不报忧 西瓜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