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宋银丽,女,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大学在现阶段是一个特别而重要的转折时期。对“两课”教学来说,“爱学”是难题,“相信”更是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以生动具体的材料重新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完成从重考分到重学习能力的转变,使大学课堂“回归大学之道”。
关键词:信;爱;自主学习;因势利导;实事求是
大学阶段是一个特别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从激烈的高考会战中走过来的大学生告别痛苦的考试生涯走进大学校园,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下尽情地享受新奇、独立,放飞的感觉,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缺少,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很快就从快乐的伊甸园跌入痛苦的现实中没有方向。因此,指导学生重新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成为两课教师重要的实践活动。
一、分析正确,知己知彼,才能找到对策
口头上的说教不如深入实际、因势利导,理直气壮不如方法得当、入情入理。因“不爱不信”而难,要建立“爱与信”,首先要分析“爱与信”之难的原因,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底。目前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信不爱”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民主运动成为主流影响世界;2.腐败问题严重,暴力冲突事件越来越多,政府的威信丧失;3.扩招后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习能力低下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厌学情绪严重;4.重专业轻人文,享乐主义盛行,世俗化严重;对政治的了解如同白痴。处在“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的封闭的思想状态。因此,两课教师的处境更难,在教学中必须有适当的对策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启发觉悟,提高认识,才能付诸行动
大学是研究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可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很少有学生靠自己的分析、归纳弄出一个像样的小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预言:“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1]必须让他们懂得,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学生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他们太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了,一旦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自主学习对我国的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美国的小学生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还能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形成新的创造的能力。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高等教育强国是努力的新方向[2]。在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中,顺应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我国立足实际,为积弊已久引起国民不满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赶超步伐。“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作为“回归大学之道”[3]的主攻方向。
三、好的素材,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完成从应试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要注重选好材料,好的素材才能激发兴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决定了美国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为培养自学和研究能力,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10岁小孩完成的论文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4]。这些教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学生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要融会贯通。对重理轻文、知识面狭窄的大学生是一个挑战和激励,意味着他们必须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赶上时代的步伐,重视每一门课,博学多闻,才能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人才的标准。
现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成了“管得严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反映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被动性强的特点。然而,表面上的秩序井然并不能代表教学质量的提高。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电影“把爱传下去”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14男孩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设法改变世界并付诸行动”设计了一个“把爱的传下去”的几何级数方法并付诸行动。至今美国已成立近千家以“把爱传下去”命名的慈善基金会[5]。是一部很感人的影片,引人深沉思考,一个14岁的小学生的一个小小的行动就能具有改变世界的“蝴蝶效应”。大学生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什么?个人的作用不可小视。倡导学生从实际做起,来自祖国各地、城市与乡村的同学互相交流,获得第一手材料,打开认识社会的窗口,了解社会的发展、进步与问题;不了解农村,就不能了解中国;乡村的学生要了解城市的好的习惯、进步的观念,认识城乡差别,独立分析、质疑、探索来实现学习目标。作为一个社会实践作业认真完成。把冷冰冰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所学的知识,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起到传播、带动作用。这就是大学生能够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发展、人人有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一个典型的案例加上正确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牟其中罐头换飞机的故事能不能在今天重演?对归真堂“活取熊胆”的讨论引发的思考中学到经验、受到启发、学到知识、提高认识、转化为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有意识地把兴趣、是非观,通过教学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发挥天赋与能力。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入情入理、因势利导,用“润物细无声”方法引导学生从背诵理论词句到观察现实,从平面式学习到立体式学习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实事求是,才能赢得信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不仅是两课教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方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原则讲马克思主义,就只剩下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化的教条。“信与爱”在教学中,在实践中。怎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规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并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的基本方向和主旋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在探索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没有能够解答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德国人说自己的国家是社会主义,朝鲜认为他们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社会,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社会主义一定比美国美好,比德国更美好,也一定不是朝鲜那样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的探索实践中,它是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美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及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征地强拆等问题,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形态,全世界必将走向社会主义,随着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社会主义会有更深的理解。我国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社会主义的靠近,青年人要承担起责任和使命。
五、关心学生、尽职尽责,才能赢得尊重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生命和灵魂,不能扎根于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实际,离开了这个根基,教学就没有市场。《我眼中的中国》作为作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社会。除此以外,还要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90后独生子女的弱点普遍存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使习惯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出现了一个真空时段,自理能力、课余生活不知道如何安排。因此,和谐相处的能力、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指点他们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受到学生尊敬的老师都能关心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等问题,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两课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把这些融入教学的内容中,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两课教学不能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P219。
[2]刘延东:深化高教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R]。
[3]回归大学之道,明确主攻方向《中国教育报》[N]2012年12月10日第5版。
[4]对中美教育理念反差的深思_文化_腾讯网[EB/OL]http://cul.qq.com/a/20130618/013095_1.htm。
[5](美)凯瑟琳·瑞恩·海德:《把爱传下去》[EB/OL]http://book.jd.com/1040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