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先,苏鹏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手术室,北京 100043)
目前,医疗领域中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它们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护工作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疾病的转归。加强医护合作是树立护理人员新形象,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但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甲医院)中,医生和护士对于医护合作状况的认识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北京市某二甲医院中医生、护士合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二级甲等医院石景山医院医生96例、护士9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来自外科专业63例,非外科专业33例;护士来自外科专业57例,非外科专业36例。
1.2.1 一般资料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科室、自我判断性格、情绪、沟通能力、个人应对方式、对合作对方(医生或护士)的角色期望等。
1.2.2 医生和护士实际合作程度测评 应用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1],该量表共有9个条目,采用Likert 4分式计分法,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记为4、3、2、1分,分数越高,说明医护合作越好。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医生、护士合作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本研究189例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例)
医护合作量表得分医生为(26.39±2.84)分,护士为(24.61±4.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25,P<0.05)。医生与护士医护合作量表得分9~36分,均高于中等水平(22.5分)。
护士的医护合作量表得分与医生尊重护士的程度关系密切,医生的医护合作量表得分与医生尊重护士的程度、情绪、性格关系密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该二甲医院中医生和护士的医护合作状况总分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医生医护合作状况得分高于护士,这可能与护士受到更好的教育,比以前拥有更多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关,导致医生感受到护士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合作。目前,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仍起着主导作用,“重生物轻人文”、“重病轻人”、“重医轻护”的现象致使护理教育理念滞后[2]。在临床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现代新型医护角色教育的相关内容。社会群众对医护角色的传统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医学生,可能潜在地向医学生灌输医生角色在医疗过程处于主导地位的错误认识[3]。这些可能也是护士医护合作状况得分低于医生的原因。说明在二甲医院中医护关系模式仍以医疗为主导。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医护合作状况得分与医生尊重护士的程度关系密切。张军辉等[4]研究结果显示,在参与医院事务管理权利方面,大部分的医生和护士都认为医院重视医疗而不重视护理。“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在二甲医院中更为常见。因此,在二甲医院中,护士得到医生的充分尊重将使其感受到良好的合作状况,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本文研究结果也显示,医生医护合作状况得分与医生尊重护士的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当前医护关系为并列互补型,即医疗和护理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同时两者相互独立,不可替代。医疗护理两者相互监督,互补不足[5]。因此,医生和护士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形成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相互尊重意味着医师尊重护士,护士尊重医师。在医护实践中,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低,大家都是在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上共事,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轻视贬低另一方。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尽可能地在病人面前树立对方的威信,使病人对整个医疗护理过程充满信心[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性格及情绪因素也影响着医生医护合作状况得分,情绪稳定、性格外向的医生医护合作状况得分高。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性格外向的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医护沟通和理解,而成熟的、具有稳定情绪的医生能更冷静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医护矛盾。沟通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有效沟通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减少由于不确定而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医护之间的横向沟通链可使员工之间加强联系,彼此了解,相互信任[7]。医护之间要主动配合协作,注意沟通方式。双方都要增强工作责任心,相互监督,真诚合作,关心体贴,医护双方要充分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相互理解,与人为善,共同为医疗负责,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提高护理和医疗质量[6]。
综上所述,良好的医护关系需要相互尊重、稳定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医院管理者应创造有助于合作的工作气氛,倡导医护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促进医护之间的合作;医生和护士组成团队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出现医护矛盾时应稳定双方情绪。同时,应为医生和护士提供处理冲突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使医生和护士敞开心扉、相互沟通,改变既往的医疗为主导的医护关系,建立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并使之深入贯彻到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中。
[1]DOUGHERTY M B,LARSON E.A review of instru ments measuring nurse-physician collaboration[J].J Nurs Ad m,2005,35(5):244-253.
[2]刘革新,王力,王艳,等.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3):273-274.
[3]汪洋,徐志晶.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9):78-79.
[4]张军辉,曹祝萍.医生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2):2345-2349.
[5]李秀梅.浅谈如何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及医护关系[J].光明中医,2012,27(7):1484-1485.
[6]李摇品,郜摇婷,唐宁宁.正确处理医护关系提高护理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403-1404.
[7]张晶晶,王大文,胡义瑛,等.医院管理中的工作压力管理[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