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类易栓症病人血栓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3-11-21 03:06于水伦语伦立民高振亮
精准医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纤溶子痫二聚体

于水,伦语,伦立民,高振亮

(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1 1 附属医院东区检验科; 2 2009级临床医学系)

易栓症有血栓形成倾向,在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NS)、妊娠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栓塞(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体内均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变化[1]。本文为研究易栓症病人体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选取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ACA)作为指标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六类易栓症病人均为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临床确诊的住院病人。其中恶性肿瘤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76岁,平均57.8岁;良性肿瘤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60.2岁。两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PE和DVT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5.6岁。NS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15~69岁,平均48.3岁。SLE组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24~56岁,平均53.8岁。子痫前期组27例,年龄23~40岁,血压>19/12 k Pa,尿蛋白(+),孕期为23~39周;正常妊娠组31例,年龄22~41岁,血压<19/12 k Pa,尿蛋白(-),孕期为32~40周。正常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0.0岁,均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各易栓症组与其对照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分别于抗凝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采集静脉血2 mL,枸橼酸钠抗凝,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置-20℃冰箱待测。

1.2.2 检测方法 使用ACL-TOP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FIB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和质控品均为ACLTOP原装试剂,严格按照仪器标准操作规程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A,其中Ig A、Ig M、Ig G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恶性肿瘤组各指标测定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恶性肿瘤组的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AT-Ⅲ水平明显降低;良性肿瘤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F=32.02~134.28,q=6.25~30.36,P<0.05)。见表1。

表1 恶性肿瘤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1 恶性肿瘤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32.02~134.28,*q=6.25~30.36,P<0.05。

组 别 n FIB(ρ/g·L-1)AT-Ⅲ(χ/%)D-二聚体(ρ/μg·L-1)ACA阳性率(χ/%)正常对照组48 2.61±0.54 99.42±11.46 113.39±72.76 2.08良性肿瘤组32 2.76±0.53 97.81±11.54 210.03±78.16* 3.12恶性肿瘤组25 3.95±1.21*84.92±17.41*708.44±730.42* 4.00

2.2 PE和DVT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测定

PE和DVT组病人治疗后FIB、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AT-Ⅲ水平明显升高(t=5.08~8.54,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PE和DVT病人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而AT-Ⅲ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仍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2~78.12,q=4.82~36.92,P<0.05)。见表2。

表2 PE和DVT病人治疗前后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2 PE和DVT病人治疗前后各指标测定结果(±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42.32~78.12,*q=4.82~36.92,P<0.05。

组 别 n FIB(ρ/g·L-1)AT-Ⅲ(χ/%)D-二聚体(ρ/μg·L-1)ACA阳性率(χ/%)正常对照组 482.61±0.54 99.42±11.46 113.39±72.76 2.08 PE和DVT组治疗前 303.72±1.23*68.50± 9.76*951.50±121.20* 3.33治疗后 302.94±0.85 80.50±12.12 432.45±87.32*3.33

2.3 子痫前期组各指标测定

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子痫前期组AT-Ⅲ水平显著降低,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则升高(t=6.61~8.54,P<0.05),ACA阳性率显著升高(χ2=12.42,P<0.05)。见表3。

表3 子痫前期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3 子痫前期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与正常妊娠组比较,*t=6.61~8.54,P<0.05;#χ2=12.42,P<0.05。

组 别 n FIB(ρ/g·L-1)AT-Ⅲ(χ/%)D-二聚体(ρ/μg·L-1)ACA阳性率(χ/%)正常妊娠组31 3.72±0.63 86.45±10.55 345.45±56.32 3.22子痫前期组27 5.43±0.56*70.43± 9.32*543.50±154.21* 29.60#

2.4 SLE与NS组各指标测定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组、NS组AT-Ⅲ水平显著降低,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t=3.23~8.55,P<0.05),ACA 阳性率显著升高(χ2=24.08、16.12,P<0.05)。见表4。

表4 SLE、NS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4 SLE、NS病人及其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3.23~8.55,P<0.05;#χ2=24.08、16.12,P<0.05。

组别n FIB(ρ/g·L-1)AT-Ⅲ(χ/%)D-二聚体(ρ/μg·L-1)ACA阳性率(χ/%)对照组 48 2.61±0.54 99.42±11.46 113.39± 72.76 2.08 SLE组 32 3.87±1.57*73.00± 2.83* 924.50± 866.20* 46.88#NS 组 28 5.63±1.38*59.88±32.37*1 521.15±1 548.36* 35.70#

3 讨 论

FIB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凝血因子,AT-Ⅲ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抗凝蛋白,D-二聚体是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3]。这3种标志物分别代表了人体的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ACA是一种容易引起高凝状态的自身抗体,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血栓栓塞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并发症,恶性肿瘤病人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肿瘤病人[4-5]。本文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病人FIB水平明显升高,AT-Ⅲ水平明显下降,而良性肿瘤病人FIB和AT-Ⅲ水平未见增高。可能的机制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相互作用,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FIB升高和凝血因子的激活,同时由于恶性肿瘤损害血管内皮,AT-Ⅲ释放减少,再加上AT-Ⅲ的大量消耗,导致抗凝功能受损。恶性肿瘤浸润性强,容易转移,对内皮细胞损伤严重,使得FIB升高、AT-Ⅲ减少明显。这与刘秀巧等[6]的报道相一致。肿瘤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是肿瘤发生过程中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的结果。由此可见,肿瘤病人的FIB、AT-Ⅲ、D-二聚体检测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PE和DV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7],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和(或)抗凝,溶栓药物主要作用是降解FIB和纤维蛋白,抗凝药物则是作用于某些凝血因子,抑制血栓形成[8-9]。本文结果显示,血栓栓塞病人FIB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有所下降,说明发病时增多的FIB经药物作用后降解使其明显下降,这对反映治疗效果有很大的意义。D-二聚体是FIB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在血栓栓塞病人体内含量增高,治疗后随着血栓的溶解,出现D-二聚体水平迅速升高后很快下降的现象。血栓栓塞病人的AT-Ⅲ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虽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栓塞时血管内皮损伤,局部AT-Ⅲ释放减少,内皮细胞抗血栓功能明显减弱。

妊娠生理性高凝状态对于防止分娩时大出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性疾病。子痫前期处于一种比正常妊娠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血液学状态[10]。本研究显示,子痫前期病人FIB、D-二聚体水平比正常妊娠组显著升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子痫前期病人的AT-Ⅲ水平降低显著,推测其机制为子痫前期时孕妇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局部释放AT-Ⅲ减少,同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激活,消耗AT,导致其水平显著降低。妊娠子痫前期AC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表明ACA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NS病人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引起各组织器官的血栓形成[11]。本文结果显示,NS病人的FIB水平明显升高,AT-Ⅲ水平下降,D-二聚体水平反应性升高,ACA阳性率较高。其机制为:由于肾脏的损害,大量的蛋白尿排泄,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血液中凝血因子明显增加,FIB水平增高;AT-Ⅲ灭活凝血因子而消耗增多,再加上AT-Ⅲ从尿中大量流失而导致血液中AT-Ⅲ减少;体内纤溶系统继发性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从而导致体内高凝状态的形成。ACA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磷脂结合后,细胞功能发生改变,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有利于血栓形成。

SLE是一种弥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管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伴血栓形成[12-13]。本文SLE病人ACA阳性率为46.88%,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提示ACA在SLE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的机制是ACA与相应抗原结合促使血小板激活,抑制内源性AT-Ⅲ,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发血栓。本研究还显示,SLE病人的FIB、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AT-Ⅲ水平下降,说明SLE病人体内凝血途径被激活,凝血酶大量生成,凝血功能显著增强,同时抗凝系统减弱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使SLE病人处于血栓形成状态。因此认为,AT、FIB、D-二聚体、ACA的检测对于临床上SLE的诊断以及判断是否并发血管病变有重要作用。ACA在SLE中阳性率最高,在NS和子痫前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提示ACA可能是这些疾病血栓形成的原因[14-16]。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PE、DVT、子痫前期、SLE、NS这些易栓症病人体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测定AT、FIB、D-二聚体、ACA对于临床上易栓症的诊断、治疗监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血栓形成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熊立凡,王鸿利.易栓症的实验诊断与循证[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6):517-521.

[2]叶跃红,李兴禄.抗凝血酶Ⅲ活性在几种易栓症疾病中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2):208-210.

[3]王鸿利,王学锋.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71-173.

[4]江素华,冯莹,周旭红,等.恶性实体瘤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0):1973-1975.

[5]江素华,周旭红,黄慧,等.391例实体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5):207-210.

[6]刘秀巧,王淑娟,吴振茹,等.恶性肿瘤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51-52.

[7]王妍,程兆忠.急性肺栓塞67例临床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1):48-51.

[8]LANQMAN L J,RAY J G,EVROVSKI J,et al.Hyper homocyst(e)inemia and the in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 mboembolism:more evidence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J].Arch Inter n Med,2000,160(7):961-964.

[9]LA WLERcm,BOVILL E G,STUMP D C,et al.Fibrin fragment D-di mer and fibrinogen B beta peptides in plasma as markers of clotlysis dur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Blood,1990,76(7):1341-1348.

[10]许梅燕,高眉扬.子痫前期产妇与易栓症的相关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0,16(4):167-169.

[11]杨黄欢,王霄一,杨勇,等.肾病综合征病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1,16(5):327-328,346.

[12]HASSELAAR P,DERKSEN R,BLOKZIJL L.Risk factors for thro mbosis in lupus patients[J].Ann Rheu m Dis,1989,48:933.

[13]庄超,常红,张秋业,等.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2):139-140,143.

[14]梁虹,徐世正,周心房,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6):381-382.

[15]周永晴.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GP1抗体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13-14.

[16]陈晓岚,钱桐荪.肾病综合征病人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2):85-87.

猜你喜欢
纤溶子痫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怀孕了发生子痫前期的9大元凶!
12例产前子痫患者的急诊救护
孕中期母血PAPPA与PIGF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作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