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传播

2013-11-21 21:29张晔
电影评介 2013年6期
关键词:露天电影时期公众

从1966到1976,“文革”十年,中国文艺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电影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没能躲过这一劫难。在那个年代,电影受制于政治、服务于政治,这几乎成了电影传播史中的绝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七年,中国电影可谓是硕果累累。尤其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中国影坛乃至整个文化界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可是进入“文革”后,先后对十七年所拍摄的600多部影片实行全面的封存、禁映,十七年的电影一夜之间枯萎凋敝,中国电影原有的百花齐放的传播生态很快瓦解,“文革”时期所特有的政治本位的电影传播局面逐渐呈现出来。

一、传播原则:非受众本位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它的创作往往源于生活,它的传播往往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及娱乐需求。只有坚持受众本位,电影才能多元化发展,才会赢得广阔的市场,才能良性传播。“文革”时期,电影丧失了受众本位的传播原则,也就是说,为政治服务是“文革”时期电影传播的唯一考量标准。

“文革”期间虽然在形式上看还是电影,但内容在“三突出”原则下与政治联姻。“三突出”原则规定:“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在这样的规则下,“文革”期间所拍摄的电影英雄的榜样风范与浓厚的政治色彩弥漫于每一部影片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受阻。

除了创作要严格遵循“三突出”原则之外,“文革”时期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也都要按照政治的需求而传播,只有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影才会被广泛传播,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宣扬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电影,着实发挥了极大的教化百姓的作用与功能。江青等人把电影当作阶级斗争的武器,所产生的后果便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止步不前。

二、传播媒介:数量锐减

“文革”时期,电影传播所依靠的媒介有影院、礼堂、俱乐部以及露天电影场。这些电影传播不可或缺的场域媒介,在“文革”的浪潮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文革”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许多影院年久失修;另一方面,“文革”禁映了数百部影片,可供影院放映的影片少之又少,部分影院不得不歇业。据1979年统计,全国专业电影院只有2650家。[2]

“文革”时期,一些部队、机关、工厂等组织内部人员在礼堂或俱乐部观看电影,而普通民众无法参与进来,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相对来说,“文革”时期露天电影在观影人数及影片放映场次方面均多于其它电影传播媒介。尤其在乡村,时常有放映队巡回放映露天电影,一台8.75毫米的放映机曾为人们带来别样而又难忘的观影体验。在那个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免费放映,满足了无数人对娱乐活动的渴望。

三、传播功能:公共领域功能弱化

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3]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公众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参与公共事务,公共领域也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公众通过观点的自由表达,从而维护公众利益。电影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传播,不仅能够传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而且能够议程设置一些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方面的公共话题,为公众构建一个广泛参与、自由讨论的公共领域。

在“文革”时期,意识形态控制渐渐凸显,使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功能弱化。“通过电影的全面禁映人为地制造匮乏,再通过部分影片的公映批判来形成公共议题、制造公众舆论,成了这个时期电影传播的意识形态控制技术。”[4]

大量影片被禁映,电影公司没有了发行、放映的业务,从盈利走向亏损,诸多电影创作者被流放至乡下改造,电影创作与发行几乎止步,这导致电影传播形成公共领域的机会减少,公众参与度降低。同时,电影传播设置公共议题的数量也减少了。此外,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下,通过部分影片的公映批判来形成公共议题,公众的话语权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伴随着公众声音的沉寂,电影传播公共领域的批判性也一并被湮没。电影传播无法继续在正常的轨道中行驶,其所发挥的公共领域功能几乎微乎其微。

从传播原则、传播媒介及传播功能三个角度来审视“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传播,我们看到的是电影的沙漠和传播的无力。政治本位的传播原则,让中国电影陷入荒漠化的传播局面;传播媒介的没落,让电影传播的引擎无力发动;公共领域功能的消解,让中国电影传播走向政治化。面对这样的电影传播生态,我们痛惜,然后记住它给我们留下的启示:电影传播要回归受众本位,才能大发展、大繁荣。令我们乐见的是,1976年后,直至今天,我们已完全走出“文革”时期的电影沙漠,迎来电影传播的崭新局面。

[1]彭厚文.“文革”时期“三突出”文艺创作理论的出笼及危害[J].党史博览,2012,11:14.

[2]刘阳.文革时期的电影业述略[J].电影评介,2011,20:3.

[3]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1.

[4]颜纯钧.电影传播的奇观时代——“文革”电影的一个观察角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63.

猜你喜欢
露天电影时期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WHAT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清代时期
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