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2000年春,我从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分配到江苏省柳琴剧团,主攻青衣花旦。开始,我和其他学员一起排些折子戏或小戏,老师一招一式地教,我便一招一式地学,从不走样。记得有一次,老师教我在一个小戏里做一个云手动作,我根据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改做了鹞子翻身,老师一看,大加赞赏,同学们也都给予热烈掌声。渐渐地,我这个从小就有叛逆性格的女孩每次接到角色,首先分析剧中人物的心理流程及活动轨迹,修正了不少传统的唱腔和动作,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我就近年的演出实践谈谈自己在修正中继承传统的问题。
2002年,领导让我饰演《枣花》中的柳絮一角,而剧中的柳絮是个孕妇,对于当时十八岁的我无疑是个挑战。排演前,我在熟读剧本的前提下,仔细揣摸这个人物,并用两天时间到街上观察怀孕的女同志的行为和举止,连她们一个细微动作也没放过。排演国民党反动派鞭打柳絮时,我反复向导演老师反映,柳絮是个苦命女军人,有她坚强的一面。但她又是个孕妇,亦有她为了保护腹中婴儿而表现柔弱的一面,作为演员表演,我更倾向其柔美中透着刚毅,导演接纳了我的建议,我便根据自己制定的这个方向,设计柳絮的一切言语行动和唱腔,结果大获成功,在中国·徐州首届柳琴艺术节上演出,获得个人“表演奖”;在江苏省第四届上亦获得了个人“表演奖”。过后,我在《水远路长》中饰演女一号娟子,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获得“表演奖”,在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获 “表演奖”、“优秀剧目奖”、江苏省“精品剧目奖”、江苏省“五一”工程奖。在第三届戏曲“红梅杯”大赛获“银奖”的《断桥》中饰演白素贞,在获得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的《前方后方》饰演妻子一角时,均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修正”了不少“模式”和“程式”动作及唱腔,均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认可和赞同。
最近,剧团排演《孽海花》一剧,领导让我扮演女一号敫桂英,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日夜研读剧本,反复揣摸人物,努力把自己“融入”。
我认为,敫桂英虽是一青楼女子,但她绝不是见钱眼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尸走肉,她心灵深处追求完美真挚爱情和人间真爱。遇到王魁后,她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以后便闭门谢客,耐心等待王魁归来。殊料,王魁高中之后抛弃了她,敫桂英承担不住王魁的背信弃义,便怒砸海神庙,而后悬梁自尽。此间,我认为敫桂英的唱段和大幅度的动作没有其他杂念,她只是认为神灵对自己不公平而大肆发泄内心的哀怨。因而,我大胆“修正”了原有的唱腔和动作,使敫桂英大幅度地“动”起来。然而,当海神对王魁下了“勾魂令”后,我使敫桂英反而“静”了下来,以表达出善良和对王魁一往情深的一面,是为“情探”。而今,《孽海花》即将彩排,我坚信领导和观众对我这个“修正主义者”会给予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