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栩
激越的mi(3)音翻高八度,拉开了二胡曲《烛影摇红》的乐章,1932年5月11日,刘天华先生才将此曲定稿,由于刘天华先生英年早逝,此曲竟成了刘天华先生的绝笔之作,也因天华先生突然病逝,没来得及对此曲做出文字或口头解释,所以对此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笔者作为一名二胡演奏者,在学习此曲后,从江阴人的角度谈些浅见。
引子部分,两个连续下行的三连音乐句,给人一种刚毅、挺拔的感觉,第7小节起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它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由慢到快、由弱渐强接re(2)颤指延长音,第二句又是有慢渐快一组音。前两句充满了愤满与激动、无奈,第三句由于升sou(#5)的运用,使得郁闷的情绪显得更为悲凉。第八小节转入以8分音符为基础每小节12拍的旋律,第一个la(6)要有较强的推动力,并以此带动后面的活跃情绪。由于三拍子本身具有节奏轻盈的特点,因此与前面的散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乐曲转为明快、流畅。
第10小节起是乐曲的第一段。这段旋律描写了典雅、雍容端庄的舞姿,但不能演奏得轻松、活泼,在优美的旋律中要略带忧伤的情感。这一段的演奏要注意旋律的走向,根据旋律的走向来安排力度的变化,强弱的变化要力求均匀、自然,切不可突强或突弱,给人以生硬的感觉。
第二段是主题旋律的加花变奏,因出现了较多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加上运用了较多的两个音一弓的短弓,因而较之第一段更加活跃,流动感强。
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刘天华先生在他短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五四”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对社会的黑暗现实不满,内心苦闷、忧伤、愤慨、彷徨。而江阴自古以来就是镇守江南的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历来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埠。江阴人有着南方人的细腻、北方人的豪爽。人心齐、民心刚是江阴人最好的写照,八十一天的抗清史,江阴人民的英勇、壮烈,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从江阴走出来的刘天华先生,面对困境,面对挫折不畏难,奋力抗争的顽强意志在第三段是体现得非常完美。在他创作的好几个乐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光明行”无不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奋发、不服输,敢于抗争的江阴精神。
第四段是主题旋律的变奏,是刘天华先生紧接上一段为摆脱困境奋力抗争后内心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向往,也体现了刘天华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演奏应该以柔美为主,揉弦不宜过快过强,左手下滑音的手指动作要适当缓慢些。
尾声部分,一连串轻盈流动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使得乐曲骤然明快、活跃,与前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演奏时要注意连贯、流畅。而最后五个长音,随着演奏力度的不断减弱,将音乐带进了深远的意境之中,最后结束在虚无缥缈的主音上,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